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选必修中册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测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情形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个革命政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同样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工人运动中,都发生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个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个时期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

    (节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先从理论上阐述观点,再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革命实践三方面举例论证。 B、区别真理和谬误,关键是确立一个检验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C、门捷列夫和哥白尼的理论之所以能够被证实,是因为他们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 D、人的思想是属于主观领域的,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2)、下列论证方法材料没有运用的一项是(   )
    A、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C、类比论证 D、事实论证
    (3)、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推理形式和材料第②段画线部分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马厩中有条狗,半夜有人进来把马牵走,它竟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福尔摩斯探案集》) B、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D、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春秋》)
    (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变革与变乱并存的世界,国际社会怀着期待与迷茫交织的心情,期盼能够出现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行方案。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结合中国思想、中国理念、中国实践,为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奔跑的人们指明方向、注入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蕴含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必将有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任何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回顾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演进是一个由较小群体形成较大群体、由信息封闭走向信息共享、由相互隔膜走向相互依存、由观念差异走向观念融合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共同体思想,他们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命名为“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改变世界。它不仅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且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通交往把区域性、民族性的历史带入全球范围,不同的文化在相遇相知中交流互鉴。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过去那种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逐渐被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取代。旧观念容易引发冲突、战争,新理念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先进的世界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哲学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源远流长,无内无外、天下一家是其核心原则,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是其终极目标。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做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国梦与攸关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的世界梦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既让世界发展成为中国的机遇,又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解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智慧。

    (摘编自王德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先进世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世界变革与变乱并存,国际社会期盼中国有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行方案。 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理论。 C、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的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理论基础。 D、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思想与当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及中国实践三方面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先进性。 B、文章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创新。 C、文章对比论述了新理念和旧观念的不同,从而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先进世界观的结论。 D、文章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目的仅是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理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B、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与过去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不同,它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易引发冲突、战争。 C、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使各国人民交往日益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共识。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是以无内无外、天下一家为核心原则,以协和万邦、世界大同为终极目标的哲学观,它将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更融洽。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节选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从这个角度讲,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是根本一致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没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有实践观点。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这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体现。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科学指南而不是具体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节选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的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的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个个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节选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
    (3)、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节选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从这个角度讲,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是根本一致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没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有实践观点。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这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体现。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科学指南而不是具体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节选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的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的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个个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节选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D、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5)、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三、选择题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人帮”出于□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例如,他们制“天才论”,捏造文艺、教育等战线的“黑线专政论”,伪造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必然变成走资派的“规律”,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的谬论,虚构儒法斗争继续到现在的____,等等。所有这些,都曾经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所谓“理论”,谁反对,就会被扣上反对马列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帽子。但是,这些____的谬论,根本____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这个事实雄□地说明,他们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他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权威”____,实践证明他们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政治骗子。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和方框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党夺权 制 胡 雄

    A、窜 páo zhōu 辩 B、篡 páo zōu 辩 C、篡 páo zhōu 辩 D、窜 pào zōu 辨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经之谈 五花八门 禁不起 自居 B、无稽之谈 五花八门 经不起 自居 C、无稽之谈 形形色色 禁不起 自诩 D、不经之谈 形形色色 经不起 自诩

四、文字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最后定稿,实际上是这篇文章的第十次改稿。该文的多次修改,凝聚了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全国范围内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由胡耀邦同志组织和推动的。该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廓清了思想界、理论界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雾,(①),最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到来。对此,《光明日报》功不可没。然而,作为该文责任编辑的王强华却始终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样的文章和这样的讨论会迟早出现的,不是由于这位作者撰写、这张报纸发表,也一定会由另一位作者撰写、另一张报纸发表。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良好的舆论环境得以形成 B、①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C、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 ②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D、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 ②良好的舆论环境得以形成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民族奋斗的(   )是自力更生,这是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引领时代伟大跨越的经验总结。对黄旭华来说,①____不仅意味着毅然奋起、百折不挠的决心,更体现在为了成功。他开动脑筋,自创了许多科研机制。这些机制看着土,却(   )。思想认识,是打开工作局面的总开关。面对一时难以处置的困难和矛盾,黄旭华从《实践论》等哲学著作中汲取智慧,实践是第一要素和抓好主要矛盾的基本观点应用到核潜艇研制工作中。统一思想认识后,黄旭华开始组织大家调查研究。他(   )团队成员,收集资料时要带上“三面镜子”:用“放大镜”,沙里淘金,追踪线索;用“显微镜”,去粗取精,看清实质;②____,鉴别真假,去伪存真。黄旭华还运用系统论思想,悟出了“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的融合创新之道。他说,越是复杂的尖端工程,越是要利用成熟的技术加以综合集成提高,特别是总体研究设计,更要在综合运用上(    )、下功夫。一个团队,若人人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③____。一个国家,若人人都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必将是一个大写的国度。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基点 行之有效 告诫 做文章 B、起点 立竿见影 告诫 做学问 C、起点 行之有效 诫勉 做文章 D、基点 立竿见影 诫勉 做学问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和矛盾,黄旭华从《实践论》等哲学著作中汲取智慧,实践是第一要素和抓好主要矛盾的基本观点应用到核潜艇研制工作中。 B、面对一时难以处置的困难和矛盾,黄旭华从《实践论》等哲学著作中汲取智慧,把实践是第一要素和抓好主要矛盾的基本观点应用到核潜艇研制工作中。 C、面对一时难以处置的困难和矛盾,黄旭华从《实践论》等哲学著作中汲取智慧,实践是第一要素和抓好主要矛盾的基本观点便被运用到核潜艇研制工作中。 D、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和矛盾,黄旭华从《实践论》等哲学著作中汲取智慧,把实践是第一要素和抓好主要矛盾的基本观点应用到核潜艇研制工作中。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③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五、语言表达

  • 8. 阅读下面的漫画,请写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40个字。

  • 9. 下图是020(Online To Ofline,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示为020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90个字以内。

      

  • 10. 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字。

      

  • 11. 把下列语段中画线的部分变为四个短句。(可对文字稍做删减,不能出现语病)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 ,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六、选择题

  • 12. 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他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权威”自居,实践证明他们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政治骗子。

    A、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B、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C、所有这些,都曾经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所谓“理论”,谁反对,就会被扣上反对马列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帽子。 D、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
  • 13. 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 , 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那种传说精神病院给病人坐电椅或精神科大夫身上带有电棒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 , 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 1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纯萃  根据  削弱  混乱不堪 B、衡量  榜样  祥细  拨乱反正 C、纲领  预料  局限  五花八门 D、摧毁  裁剪  僵死  蒙味主义
  • 16.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清(sù) 点(bō) 误(mù) 无可辩(bó) B、制(páo) 弹(pào) 首(qǐ) 无之谈(jī) C、清(chéng) 沙(dèng) 记(zài) 三年五(zǎi) D、恨(zèng) 恐(hè) 事(jì) 人才济(jǐ)

七、小阅读-课内

  • 1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难点1  本文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驳论相结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什么社会意义?
  • 1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开头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 2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如何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
  • 21.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 22. 片段一: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技巧感悟:

  • 23. 我们学习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作者以大量的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观点。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话,是毛泽东最先提出来的,这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个真理也是被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所证明的,但尽管如此,也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地违反这个标准,有许多优秀人物为了捍卫真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请联系你熟悉的事例对这个情况简要分析。
  • 24. 请简析第一部分第3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5. 请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这句中“终于”的含义。
  • 26.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文章各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文章是如何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
  • 27. 为什么作者要重提“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8. 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路? 

八、微写作

  • 29. 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实践增多,人们以前的一些认识或许会被颠覆。请以“实践,让我恍然大悟”为题,写一段文字,谈谈实践让你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有了新认识或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认识,300字左右。
  • 30. 引用论证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请自选当今的热点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至少有两处引用。

九、填空题

  • 31. 解释词语。

    肃清:

    按语:

    此岸性:

    争论不休:

    无稽之谈:

    自吹自擂:

    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