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综合测验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75分)
-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故不为苟得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故患有所不辟也(4)、是亦不可以已乎(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6)、万钟于我何加焉(7)、贤者能勿丧耳(8)、蹴尔而与之2. 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乡为身死而不受3. 一词多义(1)、得
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便得一山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悠然自得
(2)、 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加而山不加增
4. 重点句子翻译。(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5. 原文填空。(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用“ , !”两句来表明对待“万钟”的标准与态度。(2)、《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 , 。(3)、《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4)、《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 。(5)、《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 , 。(6)、文中开头把“鱼”比作“”,把“熊掌”比作“”,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生动阐明“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的观点。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D、蹴尔而与之 窥镜而自视7.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8.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蹴尔而与之(一起)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奉侍) C、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指带来好处) D、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10.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不为苟得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得一人之使 D、行道之人弗受/夫君子之行11.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本文第1段最后几句话是对本文论点的补充说明。最后一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点明了孟子“性善论”观点的普适性。 C、本文第2段三字短句起始,继而三组对比铺排,反问振聋发聩,气势充沛。结尾句“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贤者与生俱来的“辞让之心”。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1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第二段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句来进行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使论证更富有气势。 C、“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孟子认为普通人不易丧失“本心”。 D、文章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但是我们应以“义”为重,发人深思。1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说理,以“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中提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见孟子也在宣扬“性本善”的思想。 C、文中提到“一箪食,一豆羹”,意图以行道之人不接受的事实从反面论证“义重于生”,进而体现“舍生取义”的主旨。 D、孟子散文气势充沛,善用排比。如第二段就运用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图富贵者”给予了有力的批判,极具鼓动性。14. 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由人们熟知的日常事理引出舍生取义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中第一段所说的“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不义”;所说的“有甚于死者”就是指“义”。 C、本文不仅将贤者和普通人对比,突出保持本心的不容易;还将“乡”与“今”的情况进行对照,突出“不辩礼义”容易导致“失其本心”。 D、第二段综合运用了整句与散句相结合、感叹句与疑问句交错等方式,感情强烈而很有说服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15.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使用了对比手法,如鱼和熊掌对比,生和死对比,从前和如今对比等。 B、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当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和严谨的说理阐述“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能高于生命。 D、“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以及希望停止不义行为的情感。二、课外文言文(12分)
-
16. 课外文言文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万事莫贵于义/万钟于我何加焉 B、何故/故患有所不辟也 C、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亦免冠徒跣 D、子为之乎/或异二者之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鞋子) B、予子天下(给予) C、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那么) D、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如,比得上)(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今 谓 人 曰 予 子 冠 履 而 断 子 之 手 足 子 为 之 乎 必 不 为
(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争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5)、墨子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万事莫贵于义”这一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