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写出意思。(1)、或遇其叱咄(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负箧曳屣(4)、烨然若神人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序言) 腰白玉之环(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B、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走送之(跑) C、寓逆旅(旅店) 俟其欣悦(等待) D、卒获有所闻(终于) 无冻馁之患(饥饿)3. 下列句子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戴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5.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富有,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本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7. 按照要求填空。(1)、全文的总领句是“”。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 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3)、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和“” 字;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8.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1)、【源流追踪】“仁”为会意字,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的“仁”则引申为:。(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问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3)、【“仁”行世间】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问”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二、阅读理解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____无从致书以①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②是人多以③书假余,余因得遍观全书。
(1)、在上文括号内填入省略的内容。(2)、解释加粗的词。致:。
走:。
逾约:。
(3)、解释“以”。① , ② , ③。
(4)、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个文段写了什么?(6)、用原文回答,课文是如何解决“嗜学”和“家贫”这一矛盾的?(7)、认真揣摩“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此句中“稍”的深刻含义。10.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①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②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③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④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⑤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释】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文理:文采和道理。③稍稍:渐渐。④环谒:四处拜访。⑤泯然:消失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 B、尝趋百里外(动词,快步走) C、未尝识书具(副词,曾经)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动词,同“攀”,牵)(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B、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及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余幼时即嗜学”一句中的“嗜”指特别的爱好,暗含着学习成癖、欲罢不能之意。 B、【甲】文中的“我”是一个勤奋、好学、恭敬虔诚的人;【乙】文中的方仲永是一个少时天资过人,才华横溢,长大后平庸无奇的人。 C、对联“五岁作诗弱冠渐平庸,谁之过?天资为赐后天须勤奋,学为先”体现了【乙】文的主旨。 D、你要写一篇谈学习的演讲稿,【甲】【乙】两文的事例均可作为支撑“学习促进我成才”这一观点的正面材料。(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赠黎、安二生序
[北宋]曾 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①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②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③。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 , 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⑤止于笑乎?
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释】①同年:同一年进士及第的人。②里:同乡。③迂阔:不切合实际。④道:圣人之道,指儒家学说。 ⑤庸讵:岂,难道。
(1)、阅读时,文文对文中出现的“患”字的意思产生了疑惑,老师给了他两个带有“患”字的课内句子帮助他理解。请你帮助他将“患”字的词义相同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填序号)A.患为笑于里之人 B.则其患若此
C.无冻馁之患矣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第一组: 第二组:
(2)、阅读时,文文又发现文中某处缺字,于是他又向老师求教。老师给了他一张知识卡片和三个备选字,请你根据知识卡片,帮助他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阐述理由。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A、敬 B、辱 C、谨知识卡片:赠序,即临别赠言。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往往言辞恳切,态度谦逊,意味深长。
(3)、通读全文之后,文文将《送东阳马生序》与《赠黎、安二生序》进行对比阅读。在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请你帮助他完成下面表格。赠序题目
《送东阳马生序》
《赠黎、安二生序》
背景
马生将归见其亲
①(填原文)
内容
先叙述自己求学之勤与求学之艰,后阐述自己的写作目的
先叙述黎生求言以解乡人之惑的经过,后阐述自己对“迂阔”的理解
目的
鼓励后学珍惜学习条件,勤奋努力
②
劝勉技巧
③
(4)、文文对末句“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产生疑惑:这篇赠序是写给黎、安二生的,为什么要在末句提到苏轼呢?请你帮他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