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中带“ *”的为选做题)
-
1. 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人工栽培稻谷,其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已发现的同时代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 )A、新石器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中国最早完成食物采集到生产的转变 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2. 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 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3. 下表是关于郡县制的三次争论高潮的基本概况
唐朝
朱敬则:“高下在心,天下制在一人”
柳宗元:“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失也”
明末一清中叶
顾炎武:“方今郡县之弊已极……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戊戌变法以来
章太炎:“民国成立,首在规定政权,必中央之权略重,地方之权略轻”
梁启超:“效瑞士之制,自分为数小邦,据联邦之制,以实行民主之政”
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
A、同一时期评价基本趋同 B、随社会环境和思维角度发生变化 C、时间愈后评价愈加准确 D、都只关注利弊但未提出处理方案4.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曰:“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其体现的文学特点是( )A、句式灵活、自由不羁 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语言朴实、叙事生动 D、沉郁顿挫、映照现实5. 有学者对山西大同地区已发掘的北魏晚期墓葬进行研究时发现,汉族贵族墓中出土的陶俑男戴风帽,女性高髻包巾,身穿斜领窄袖长袍,是鲜卑族的民族服饰;而鲜卑贵族的墓葬形制是方形弧边四角攒尖顶的砖室墓,是典型的汉族墓葬风格。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 B、统治者 “封建化 ”的结果 C、三教合一推动民众习俗趋同 D、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6. 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推断出( )分类
粟(石)
绢帛(匹)
钱(文)
收入
54
4
800
支出
39.1
3.5
570
剩余
14.9
0.5
230
剩余率
27.6%
12.5%
28.6%
A、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B、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C、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良好 D、货币地租成为必然选择7. 朱熹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据此可知,朱熹( )A、强调求理方式的主观性 B、主张“格物致知” C、思想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D、强调“知行合一”8. 明朝前期,中央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这一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对立9. 清朝雍正帝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密折奏事制度。主要是扩大了撰写密奏的人的范围,先后拥有密折奏事权的可达1000多人。由此可见,密折制度 ( )A、加强了皇帝对官吏的监管 B、继承了明朝厂卫制度的传统 C、激化了各级官员间的矛盾 D、完善了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能10.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克勒拉德恩认为中英条约需要修订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B、有限的通商口岸不能满足英国更大的经济需求 C、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民众的愚昧便利于英国入侵 D、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与英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11. 有学者指出:戊戌人士变法运动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这表明维新变法运动( )A、为革命派提供经验 B、领导阶级未实现联合 C、促进变法队伍分裂 D、以激进举措推进变法12. 下图所示是发表于1907年9月的漫画《实行立宪》,漫画的构图以唱片机和人耳为主题。下图是作者风夫的画外之音:“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该漫画表明当时( )A、光绪帝未采纳立宪主张 B、民众反对西方娱乐方式 C、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3. 梁启超曾评说:“辛亥革命让国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B、与立宪派政治理想完全一致 C、完成了推翻封建主义的使命 D、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14. 1913年宋教仁被刺,第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政权查禁刊,全国报刊由1912年的500家减少139家;而同时期《孔教会杂志》《孔圣杂志》《宗圣杂志》等应运而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控制舆论为复辟造势 B、舆论自由被破坏殆尽 C、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D、尊孔复古是时代所趋15. 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改造运动变成了一个主流,人们不是从顶层设计,不是从政党政治来讨论中国的命运和改革,而是从社会基层改造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把中国当作一个新的改革的对象。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 C、促进了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 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6. 中共在艰难的革命历程中,善于分析形势,学习先进,总结经验教训,调整革命策略。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然而工人运动遭到当局残酷镇压,鉴于此,中共( )A、继续坚持和平罢工斗争 B、积极实践创新革命理论 C、寻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积极转移革命工作重心17. 1935年,日军不断蚕食华北地区。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学校数千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12月底,平津学生联合会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工人农民中宣传抗日救亡。这场学生的爱国运动( )A、成为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战路线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8. 如图是王小亭于1937年8月28日在被日军轰炸的上海火车南站拍摄的照片。这张照片及相关新闻在欧美刊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 )A、直接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用事实揭露了日军滥杀无辜的罪行 C、表明日本侵华遭到国际社会普遍反对 D、说明中国军民的抗日征途艰难而漫长19. 下图所示战役( )A、打破了日本速亡中国的计划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开端 D、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既牵制了日本北进攻苏的图谋,又延缓了日本南进攻英美的步伐,以承担重大牺牲配合与支援英美“先德后日”战略的实施,更有力保证了苏联全力对付德国。这表明( )A、英美在亚洲投入兵力非常少 B、日本法西斯企图通过战争称霸世界 C、苏联集中主要兵力对抗德国 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21.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接着,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且言“已准备飞机迎接。”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 )A、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B、表明实现国共和谈的决心 C、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D、营造民主建国的和平氛围22. 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 )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23. 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折线图(1950-1992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渡时期发展最好的阶段是1950—1952年 B、十年探索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越来越严重 C、“文革”期间国民经济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D、政府干预力度增强使经济发展波动越来越小24. 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 )A、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D、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25. 央视纪录片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以及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以纪录片的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下列成就入选的有( )①“蛟龙”下海 ②“墨子”升空
③港珠澳大桥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商周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
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我国夏、商、西周三代因已经出现凌驾于社会各阶层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而被学者划入文明社会的范畴。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人们仍然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各种“族”的网络中;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作为成熟国家标志的地域组织并没有建立,或者仅仅在周朝后期有些萌芽。因此,学者多称这一阶段的国家为“早期国家”,以与战国以后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国家区别开来。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说明西周符合早期国家特征的具体表现。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半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二 黄仁宇先生曾经说:“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商人的优秀品质。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的“显著”的新变化。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沿革
材料 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沿革从一个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脉。
1926年
1931年
1940年
1948年
入党誓词内
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履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扳党。
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
我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作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谨誓。
我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诚心诚意为工农劳苦群众服务。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干到底,自入党以后,努力工作,实事求是,服从组织.牺牲个人,执行命令,遵守纪律.保守秘密永不叛党,如有违背,愿受党纪严厉制裁,谨此宣誓。
——摘编自王为街《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沿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有关入党词变化的两条信息,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说明。(要求:信息明确,说明充分,逻辑清晰)
29. 进步的外交理念是支撑外交发展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一九五三年开始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周恩来选集》下卷
材料二 在1969年8月的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中,尼克松决定表态。他提出了当时令人震惊的说法,他说,当前苏联对美国来说更为危险.熟悉尼克松思路的人都应该猜得到,在中国问题上,地缘政治超越了其他考虑.在秘密访问7个月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抵达了北京。
1969年,当毛泽东的外交政策即将发生重大转折时,四位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奉命总结各项策略选择。他们在向毛泽东陈述为何需要与中国当时的死敌——美国打开关系时,就引用了《三国演义》的内容。
……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的冲突中,毛泽东和他的左膀右臂们使用“防止战略包围"这个围棋的概念来看待中国所面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原则”。与建国初的政策相比,这一原则有什么发展?有何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70年代初美国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史实,分析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