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实战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项训练:03 节日类阅读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8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回答问题。
家乡的春节
①按照湖北宜昌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冬至就开始了。
②冬至前后,人们便把鸡、鸭和鹅用笼子关起来,以减少它们的活动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喂养。到了过年时,家禽就长得又大又肥。
③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小年”。这天,人们要把灶台打扫干净,杀鸡宰鸭来祭“灶神”
④腊月二十五日前后,人们选择吉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干干净净迎新年。这时,千家万户都忙碌起来,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
⑤除夕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家家户户赶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春联。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除此之外,大家还在房间门口贴上“利市”。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
⑥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这天,人们不许杀生。早上,要互相讲吉利话祝福,给小孩和老人们压岁钱。从初一到十五,人们都不许讲不吉利的话。吃完早饭,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上街头。同时,各种庆祝活动也相继举行,舞狮、篮球赛、唱歌、跳舞、下棋、射击……内容可丰富了。街上人山人海,有的三五成群在逛街,有的围在庆典活动旁边观看,耳边不时响起如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⑦正月初二这天开始,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开门扫地,把扫成堆的鞭炮纸烧掉。“人日” 人胜节”和“七元日”都指这天一正月初七, 传说这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
⑧汤圆一上市,春节便接近了尾声。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这天晚上,有张灯结彩、猜谜踏歌的活动,突出了一个“闹”字,人们还要吃汤圆,预示着新的年快乐吉祥。 过了这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1)、选文第⑤段采用( ) 的结构形式。A、分一总 B、总一分一总 C、总一分(2)、“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中“日夜不绝”的意思是 ,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 。“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来,吃团圆饭,祭祖'中“必定”一词说明了。(3)、短文是按照顺序写的,其中详写了除夕和这两天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是。(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误。①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这天人们可以杀鸡宰鸭来庆祝节日。
②正月初三这天,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
③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这一天,人们要吃汤圆,预示新的具, 一年快乐吉祥。
(5)、正月十五点灯,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思考一下,你还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吗? (至少两例)2. 阅读理解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戍wù军 泅qiù水 B、戍shú军 泅qiǔ水 C、戍shù军 泅qiú水 D、戍wú军 泅qiū水(2)、下列不属于茶峒人过端午活动的是( )A、吃六红菜 B、画王字 C、赛龙舟 D、捉鸭子(3)、作者开头一连用了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4)、赛龙船时主要写了哪几类人?你最喜欢哪类人的描写?请说明理由。(5)、运用《端午日》的描写方法,写一段场面描写,如运动会、升国旗、考前一小时……正面、侧面描写;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3. 现代文阅读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来送麒麟: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
街上掷骰子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有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街上有人放花。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在天空中微微飘动。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半尺宽,镶绢,上面画着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选文有改动)
(1)、短文作者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其中 、 、 写得详细, 、 等则是一笔带过,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2)、短文主要列举了故乡元宵节的四类灯:各屋里的灯、 、 和放到天上的红灯笼。(3)、试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方法及表达效果。①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
②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走马灯的“走”是来回转动的意思。 B、“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这句话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的人们年年元宵节都要看围屏这一风俗的不解。 C、“一天快过去了。”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文描写元宵节白天的情景,后面写元宵节晚上的景象,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D、“年,就这样过去了。”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年的依恋,对年过去的惋惜。(5)、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以及象征的吉祥寓意?试列举两个。节日习俗
吉祥寓意
4. “民以食为天。”中国美食享誉天下。我们的传统食物及餐具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母亲的“土月饼”
黄建如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 ),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物资kuì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馅儿就露了出来,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脊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小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吃完了再把掉到手心里的渣一点点舔掉。但是,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 )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晾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回家后,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点油和水,再慢慢( )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凹进去的圆形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 )。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了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无比的美味!
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价格也越来越贵,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选自《山西经济日报》)
(1)、这篇短文拟题的方法是( )A、以人物命题 B、以事物命题 C、以事件命题(2)、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bó mú huó B、báo mó hé C、bò mú hè(3)、结合文意,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精美 奢侈 揉搓 飘荡 B、精致 贵重 揉搓 漂浮 C、精致 奢侈 挤压 飘荡(4)、“在那物资kuì乏的年代”,根据字典解释,“kuì”字应是( )A、 B、 C、(5)、第③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下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时候的月饼的馅料和口味 B、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 C、那时候留下的吃月饼的记忆(6)、母亲做“土月饼”需要哪些工序?请将下面补充完整。买糯米→淘洗糯米→晾干糯米→→做米饼→→捏雏形→→
(7)、短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土月饼”的制作过程,请以第⑥自然段为例,结合具体语句(至少一处)加以分析。(8)、短文写的是母亲的“土月饼”,而第①自然段和第③自然段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单位发的月饼与“那时候的月饼”,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9)、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0)、读完短文,回想课文《腊八粥》。《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和两件事。其中,写得详细,写得简略。通过比较阅读,我发现《母亲的“土月饼”》这篇短文主要回忆了和这两件事。其中,写得详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5.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重阳随想
中国的年节,大致上说的是三件事:祀神、祭祖、放松吃喝。神仙祖宗不说,我们农业国,几千年如一日,劳作耕耘从土地里“刮金”,加上诸多的社会人文原因,从上到下的人们,可以说都累得可以。平日积攒一点好吃的,舍不得吃,好用的,下地锄禾舍不得用,到节日期间,除了求神祖保佑“越过越好”之外,所有平日郁结在心的欲,统都释放出来。所以,与神祖无涉的节是没有的,与吃喝无关的节也是没有的。欲望,统都释放出来。所以,与神祖无涉的节是没有的,与吃喝无关的节也是没有的。但有一个节似乎这三方面都很淡。三件事也都做,但俎(zǔ)豆香烟不盛,珍馐(xiū)美食呢,也似乎做得不认真,这就是重阳节。
“两个太阳重叠”?不是的。九月九是两个“阳极”之数,重叠在了一起,因故有此名。这个节是个游兴节——我们过去说的“游兴”,说白了就是今日的“旅游”。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也没有柏油路,就自己一家人作短途的随喜。自己带吃的和“饮料”——酒,走——上山去,登高去,看碧云黄花去,看枫叶去!在山上玩,玩累了,回家,这个节也就过罢了。
中国人做事的认真诚敬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比。外国人过节要去教堂,你有事或心情不对没去,谁也不会计较,耶稣天主不计较,神父牧师和教中会友也都不会计较。在中国古代,到祠堂祭祖你敢不来?那肯定族中就有人“收拾”你。所以即使在享受,我认为也是被“神佛祖宗”捆绑着“享受”那种感觉,真正自由放松的节日也只有这个重阳节。
“重阳将至,盲雨满城,凉风四起,亭享落叶,陇首云飞。”就这么几句话,可以说是形容重阳的极致之语,我在不少笔记文章中见到,几乎都一字不易地引用。这个时气,不下滂沱大雨,然而也不是毛毛雨,很细腻柔和如烟似霾那样的雨重阳节也没有。盲雨的“盲”怎么讲,我没有考究过,想想见到的那雨的样子,该是不大不小的中雨,更确切地说是“中雨偏小”的那种雨。这个雨,出门登高作一日游,怎样说都是偏大了一点。但人,人啊,只要有心情,高兴,带着雨具,挑上酒食点心,也就上山了。
其实,就人们的心理,人们盼着有雨。满山的秋叶艳色杂陈,斑驳陆离,如果在艳阳之下,那就太真切了,不够朦胧,不够含蓄,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多少有点不合。在太阳底下喝酒,看山也少了点“秋凉”意味。但还有一层更真切实惠的想法:“重阳无雨则冬无雨雪”,这会影响来年的收成,所以雨下起来,敲击着所有人的兴奋点,敢情是雨下得多点大点,人们会更高兴。
插茱萸、饮重阳酒、吃糕、登高,寄托了人们两种心愿,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安,希望自己的子女和生活“步步登高”,这实在是个吉庆有余的欢乐节。
我们现在一年要过很多节,我看有两个节是挺好的,一个是儿童节,那是六一;一个则是重阳节,是老人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优良传统。你找个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说,他们不能懂——凭什么我要像尊敬自己父亲一样对别的老人,待自己孩子一样看别人儿子?——他不行,因为他那个“学问”心理因根里头没有这个“理”。
于是,连吃带玩中,我们心中的爱薪火相传。重阳佳节,亲近自然、眺望远方的同时,也要用连绵悠长的情感留意身边、珍惜当下,如此方能不枉传统文化,不负无限秋光。
【注】俎豆:指祭祀。珍馐:指珍奇名贵的食物。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中国的年节,大致上说的是三件事: 、 、。九月九是之数重叠在一起,因此有了“重阳”之名。这个节是个游兴节,说白了就是 。作者认为“盲雨”应该是的雨。
(2)、第三自然段将外国人去教堂过节与中国人到祠堂祭祖进行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重阳节人们盼雨的原因有哪些?(4)、重阳节人们做哪些事情?寄托了人们什么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