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8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课外阅读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缥缈,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氳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篷船……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篷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钦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经济在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璞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⑥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上的盆花。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篷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淳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⑧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汽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古镇的?
    (2)、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篷船,一样悠长的小巷……(作者连用五个“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3)、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不“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第③段用的是“他”字,而第⑦段用的则是“她”字。请结合两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5)、本文的作者想通过“古镇”诉说些什么感悟和思考?请谈谈你的理解。
  • 2.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常忆老家皮影戏

    孙守云

    ①我生在黑龙江望奎县,这儿的皮影戏很有名。我小时候就喜欢看皮影戏,人们都叫它“驴皮影”。手艺人用驴皮刻成影人子,影人子都是按戏里的人物模样刻的,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影人子按照图样儿刻完了,再涂上鲜艳的色彩。然后把胳膊腿儿都用细皮条或铁丝串到身子上,和真人一样,关节都是能活动的,不然做不了动作。做得细致的人物,要由头茬儿等十一个或者更多部件拼成。影人子不一定都用驴皮做,牛皮、羊皮也行。拼成的影人子用秫秆儿夹起来,特别好看。

    ②这些都是母亲给我讲的,具体手艺人是怎么做的,我其实不大清楚。【甲】戏班来到屯子我才知道,皮影真是又好玩又好看,内容还那么丰富,我一看就上瘾。天天太阳都没下山,我就去占位子了。一看大半宿,第二天早上两只小眼睛通红。伙伴们笑话我:“驴皮造反,兔子熬眼。”我才不管当不当兔子,照样场场不落。母亲说,问问影匠们要不要小孩儿,要的话,就让我老姑娘跟去吧——她好天天看皮影!

    ③这伙儿影匠,我记事起他们就唱皮影戏,远近闻名。领队的老辛是唱黑头的,大家都叫他老辛,我不知道他的大名。拿下人子的小罗名叫罗学文,是唱小嗓的;拿上人子的有位姓周的,是唱文生的。这三位影匠唱得特别好。南村北屯的都排号儿来接,戏班子一宿也没有空着的时候。

    ④每年秋天,庄稼一上场院,屯里就去接影匠来唱皮影戏,一唱就唱二十多天,最少也要唱十五天。那时候,小孩子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于是我一门心思都在皮影戏上。队上还没去接皮影戏的时候,我和几个孩子就已经开始盼了。【乙】等到皮影戏来了,我们晚饭都没顾得上吃,就围过去等开场。看到那几个人把影台子搭上,把影窗立起,我的内心别提有多期待了。

    ⑤队长点了戏,是《三国演义》,影匠把影人子选好就开演。皮影儿太有意思了,演得好像真人真事似的。唱小嗓的,离老远都听得见,那声音甚至让我想到钻天的燕子。

    ⑥【丙】父亲不能去看皮影,因为家中得有个人看家。我一回到家里,父亲就问我演到哪儿了,母亲就说,让你老姑娘给你讲讲吧。我每晚看完皮影,白天都给父亲讲一遍。我怕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忘,于是向姐姐要了一个黄纸本、三个铅笔头,把每晚看的皮影内容都记下来。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字,更不会写,就用笔把它画成小影儿,像漫画一样记录下来。刘备三顾茅庐、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草船借箭、张飞喊断当阳桥,还有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等等,我把人物、内容都画下来,准备慢慢地讲给父亲听。

    ⑦【丁】我看皮影真是入了迷、上了瘾。有一次我脚脖子扭伤了,走路都费劲,晚上还想去看皮影戏。父亲不让我去,我就哭,说啥都得去。正好堂嫂的哥哥在我家,他说去就去吧,我照顾她。去时我拄个棍子,一瘸一拐总算磨蹭到了。可回时我疼得根本动不了,是堂嫂的哥哥把我给背了回来。后来姐姐结婚了,姐夫领着我们一群小孩儿,晚上去看皮影戏,回来前他总是先点数儿,数儿全对了,再往回走。

    ⑧成家后,我就很少再去看皮影戏了,好像皮影戏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看的有限的几回皮影戏,我也没有再画。现在算下来,快有六十年没好好看驴皮影了。有一次,儿子的朋友听说我喜欢看皮影戏,就专门拿些影碟送给我。儿子还特意把电脑拿回来,留在家里专门让我看皮影。

    ⑨成家时,画皮影的漫画本没有拿。后来我回家去找,却已经找不到了。儿子说,这个本子如果能留到今天,可就是咱家的一件传家宝了!我想想也是,真是有点儿心疼。

    (《人民日报》2022年01月08日)

    (1)、请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恰当的位置,应为(    )。

    我看皮影真是入了迷、上了瘾。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读①-④段,说一说我们这儿的皮影戏很有名的原因。
    (3)、揣摩下面句子所体现的人物心理。

    ①我一回到家里,父亲就问我演到哪儿了。

    ②这个本子如果能留到今天,可就是咱家的一件传家宝了!

    (4)、第⑦段写“我”脚脖子扭伤了,不听父亲劝阻,拄个棍子去看皮影戏,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这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表达效果?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 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2)、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4. 阅读

    头 羊

    申 平

    那只威风凛凛的头羊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它的名字叫和平。

      和平来自新疆,是一头纯种细毛种公羊。生产队花高价把它买来,为的是让它对落后的本地羊群进行改造。

    和平身架高大,浑身的毛长长的像披着盔甲,特别是它那一对羊角,更是出奇地漂亮:它的两角先向后弯,然后绕一个圈,再从两耳旁向前伸出来,而且两角上还布满奇异的花纹;它的力气出奇地大,队长往回赶它时它不肯走,队长抓住它的角使劲拉它,它四蹄撑地,纹丝不动。队长最后只好用一把青草把它引到瘸羊倌面前。

    和平一来,本地种公羊立即黯然失色。尽管瘸羊倌为它创造机会,攥着鞭子,让它跟和平一比高下。但那家伙一见和平掉头就跑,从此甘心情愿让出头羊宝座。过了不久,为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队里便忍痛把它杀掉了。

     瘸羊倌哭了一场。他和那头羊感情深哩,说它懂人言人语哩,这些年风里雨里不容易哩。我发现瘸羊倌从此便恨上了和平。

    但是和平浑然不觉。它很快进入了角色。作为头羊,和平忠于职守。每天羊群出场,它总是精神抖擞走在前面;当羊群和别的羊群相会,其它羊群的头羊有挑衅行为时,和平总是奋勇当先,将其击败;作为众多母羊的丈夫,和平工作也十分卖力。

    可是瘸羊倌仍不喜欢它,动不动便找茬儿揍它。尤其当冬天来临,一只只毛发卷曲的第一代改良羊羔出生以后,瘸羊倌的火气更大了。

    瘸羊倌放了一辈子本地羊,他看本地羊看惯了,怎么看那细毛羊也不顺眼。他说:这是羊吗?这是外国羊,二毛子!瘸羊倌仍然不时念叨被杀的那只头羊。

    那天和平和一只骚扰羊群的狗干起来,勇猛无比的它竟将狗撞翻在地,那狗最后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本应是受到嘉奖的事,但是瘸羊倌却骂它:光显你能!然后,瘸羊倌攥着鞭子,狠狠地抽打在和平身上。

    谁也没有想到和平会反抗。它突然后退几步,又猛地向前一冲,竟将瘸羊倌撞了个四脚朝天。瘸羊倌大骂着爬起来,去拿他的鞭子,不料和平又从后面把他撞了个嘴啃泥,吓得瘸羊倌钻进羊圈里不敢出来。

     从此和平有了撞人的毛病。有人从羊群旁经过,只要它看着不顺眼,就毫不客气地撞过去。一时间,村人见了和平都很害怕。

    瘸羊倌就乘机说:看看,这哪里是羊,这比狼还狠哩!

        骂是骂,他再不敢轻易惹它。

      但和平毕竟是一只羊,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那些日子天旱,羊群每天要去井上饮水。井台上有个石槽,是专门饮牲口用的。瘸羊倌让我打水往槽里倒,他则站在石槽旁,用鞭子打那些抢水拥挤的羊。和平大约看他老打羊,生气了,忽然一头撞过来,将瘸羊倌从石槽这边撞到了那边,半天没爬起来。但是这回很奇怪,瘸羊倌攥着鞭子,没有报复。

    第二天,瘸羊倌照例站在石槽旁打羊,边打边瞄着和平。这回和平气更大了,它往后退、退,退出好远才旋风一般冲过来,眼看就要撞上的当儿,却见瘸羊倌嗖地向旁边一闪……

      和平就这样死了。它的头颅在石槽上开出了鲜花,两只漂亮的犄角也折断了。这份宝贵的集体财产夭折了。瘸羊倌却振振有辞,队里也对他无可奈何。和平死了还背着罪名。

      我至今仍然怀念和平。

    (1)、小说有两条交织的情节发展线,请参照示例,完成下面的情节梳理。

    和平到来,瘸羊倌痛失本地→ →瘸羊倌算计,和平夭折

    (2)、作者为什么在文中画线处三次写到瘸羊倌“攥着鞭子”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
    (3)、这篇小说以旁观者“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形象的命名,往往别有意味。文中头羊以“和平”为名,有何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粒米的旅行 

     王太生 

     ①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 

     ②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拿来箩筐,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 

     ③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剌”一声,游入秧田。 

     ④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 , 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 

     ⑤城里来的孩子,对农村所作的观察,是鹅眼状的。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小,牛眼看人时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 

     ⑥一粒米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阳光下,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青中带玉的包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树下,静静地想着心思。 

     ⑦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一大案,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何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硕果,其实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在这样的天气耕耘,田里热得可怕,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 , 农夫背上的汗,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 

     ⑧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汗珠渐渐风干,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 

     ⑨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我吓得赶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 

     ⑩到达了目的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流入城市。 

     ㅤㅤ⑪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粮店的粮垛堆至房顶,粮垛是由一袋一袋的米包垒成,我躺在粮垛上,重量的挤压,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游戏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上、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字:“新河大队、张。”我猜想着,这一定是那个卖这一包米的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这经历了一个苦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站在树荫下。咕噜咕噜地喝着水。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彼此之间,有种缘分。 

     ㅤㅤ⑫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 

     (《长江日报》2022年 05月07日) 

    (1)、结合选文内容,概括一粒米的旅程,补全下面的内容。 

     农人插秧,秧苗吮吸雨水生长一      ——     ——秋天到了,一粒米等待收割——脱去稻壳,一粒米从乡村流入城市 

    (2)、赏析下面句子。 

     ①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从加点词的角度) 

     ②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从修辞角度) 

    (3)、简要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4)、选文以第一人称“我“和“一粒米“的视角记述,有什么好处?请加以评析。 
    (5)、“一粒米“的旅行,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不少于3点) 
  • 6. 阅读

    山  屋
    吴伯箫

    ①屋是挂在山坡上的。门窗开处便都是山。不叫它别墅,因为不是旁宅支院颐养避暑的地方;唤作什么楼也不妥,因为一底一顶,顶上就正对着天空。无以名之,就姑且直呼为山屋吧,那是很有点老实相的。

    ②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了;刚来记得是初夏,现在已慢慢到了春天呢。 忆昔入山时候,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寂寞,原来地方太偏僻,离街市太远啊。 可是习惯自然了,又爱了它的幽静;何况市镇边缘上的山,山坡上的房屋,终究还具备着市鏖与山林两面的佳胜呢。 想热闹,就跑去繁嚣的市内;爱清闲,就索性锁在山里,是两得其便左右逢源的。倘若你来,于山屋,你也会喜欢它的吧?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③譬如说,在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晒腻了太阳的猫么?可是大大的睡了一场,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 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嘈杂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那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 立刻你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 缥缥缈遥的那里的钟声,也嗡嗡的传了过来。 你睁开了眼,窗帘后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 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丁东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揪上了山去。 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 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不,你会霍然一跃就起来的。 衣裳都来不及披一件,先就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那窗外像笑着似的处女的阳光,一了你满怀。

    ④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 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⑤要是夏天,晌午阳光正毒,在别处是热得汤煮似的了,山屋里却还保持着相当的凉爽。 坡上是通风的。 四围的山松也有够浓的荫凉。 敞着窗,躺在床上,噪耳的蝉声中你睡着了,噪耳的蝉声中你又醒了。 没人逛山。 樵夫也正傍了山石打盹儿。 市声又远远的,只有三五个苍蝇,嗡飞到了这里,嗡又飞到了那里,老鼠都会瞅空出来看看景的吧,“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心跳都听得见扑腾呢。 你说,山屋里的人,不该是无怀氏之民么?

    ⑥可是,我得告诉你,秋来的山屋是不大好斗的啊。 若然你不时时刻刻咬紧了牙,记牢自己是个男子,并且想着“英国的孩子是不哭的”那句名言的话,你真挡不了有时候要落泪呢。 黄昏,正自无聊的当儿,阴沉沉的天却又淅淅沥沥的落起雨来。不紧也不慢疏也不密 , 滴滴零零,抽丝似的,人的愁绪可就细细的长了。真愁人啊! 想来个朋友谈谈天吧,老长的山道上却连把雨伞的影子也没有;喝点酒解解闷吧,又往哪里去找个把牧童借问酒家何处呢? 你听,偏偏墙角的秋虫又凄凄切切唧唧而吟了。

    ⑦最可爱,当然数冬深。山屋炉边围了几个要好的朋友,说着话,暖烘烘的。有人吸着烟,有人就偎依在床上,唏嘘也好,争辩也好,锁口默然也好,态度却都是那样淳朴诚恳的。 回忆着华年旧梦的有,希冀着来日尊荣的有,发着牢骚,大夸其企图与雄心的也有。怒来拍一顿桌子,三句话没完却又笑了。

    ⑧若有三五乡老,晚饭后咳嗽了一阵,拖着厚棉鞋提了长烟袋相将而来,该是欢迎的吧?进屋随便坐下,便尔开始了那短短长长的闲话。 八月十五云遮月,单等来年雪打灯。 说到了长毛,说到了红枪会,说到了税,捐,拿着粮食换不出钱,乡里的灾害,兵匪的骚扰,希望中的太平半年及怕着的天下行将大乱:说一阵,笑一阵,就鞋底上喀喀烟灰,大声地打个呵欠,“天不早了。”“总快鸡叫了。”要走,却不知门开处已落了满地的雪呢。

    ⑨原来我已跑远了。急急收场:“雪夜闭户读禁书。”你瞧,这半支残烛,正是一个好伴儿。

    1934年4月6日,青岛万年兵营

    (选自《吴伯箫散文选》,有删改)

    (1)、阅读文章,梳理结构,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请谈谈其妙处。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那窗外像笑着似的处女的阳光,一了你个满怀。 (加点的“扑”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②阴沉沉的天却又淅淅沥沥的落起雨来。 不紧也不慢疏也不密 , 滴滴零零,抽丝似的,人的愁绪可就细细的长了。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4)、有同学评价:“从《山屋》一文中来看,吴伯箫所追求的就是如桃花源中人一般避世而居。”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结合文章及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1931年初冬,大学毕业后的吴伯箫来到了青岛,在国立青岛大学找了一份工作,薪金微薄。 1932年夏天,他搬到了八关山山麓的一处陋舍里,这就是“山屋”。 八关山历史上曾叫过“万年山”,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将德国的俾斯麦兵营作为万年兵营,遂兵营附近之山,被称为“万年山”。 有许多作家将在青岛完成的作品,落款为写于“万年兵营”。

  • 7. 阅读 

    阅读的喜悦

    [美]威廉·里昂·菲尔普斯

    读书的习惯是人类学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我们在阅读属于自己的书时所得到的乐趣,远远大于阅读借来的书时所得的乐趣。 一本借来的书就像是家里的一位客人,必须小心翼翼地,以唯恐引起别人不高兴的一种拘谨态度来对待。你务必使它完好无损,使它在你家里时不遭破坏,你不能漫不经心地随手乱放,你不能在书里做记号,你不能折书页,你不能随便使用它。 而且,有一天你得将它归还原主,尽管你很少做到这一点。 但是你自己的书是属于你的,你可以毫无拘束地用一种深情的亲昵态度来对待它们。

    书是为了用,不是为了炫耀。你所拥有的书不应该使你害怕做上记号,或害怕摊开来和翻转过来放在桌上。在书内你所喜欢的段落标上记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样可以使你更容易地记住那些重要的话,很快地找到它们,若干年后再读到时,那就像重访一个你曾在树皮上刻过印痕的森林,你会有一种踏上了熟悉的土地的乐趣,回忆起思想上接触过的景色和你本人曾有过的自我。

    每一个人都应该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搜集和收藏书籍。人占有私有财产的这种基本的本能,在这里得以有百利而无一弊地加以培养。人们应该有自己的书柜,书柜应该没有门,玻璃窗或锁,它们应该是开放的、方便的,眼一见到即可伸手取得。最好的墙壁饰物是书,它们的颜色和外观丰富多彩,胜过任何墙纸,它们的图样设计也更有吸引力。 它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集中了许多各不相同的名人。 当你独自坐在室内炉火旁时,你会觉得身边围聚着不少知心朋友,你知道一眼就能看到他们,这是令人既激动又振奋的。

    你不必读遍全部藏书,我的室内生活多半是在一间存放着6000册书的房间里度过的。对于陌生人提出的一个千篇一律的问题,我有一个常备的答案“这些书你全都读过了吗?”“有些书读过两遍。”这个回答既真实,又出乎他们的意料。 我们最好的朋友当然是活生生的,能喘气的,有血有肉的男男女女。我对读书的挚爱从未使我成为遁世的隐士,这是怎么做到的?书籍是人所拥有的,由人使用的,为人服务的。文学是历史的永存部分,它是人的品格中最好的、最持久的部分。

    书籍朋友较之有生命的朋友有着这样的长处:任何时候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接触到世界上最真实的气质高贵的人们。 已故的伟人是我们无法亲身接触的,而活着的伟人通常几乎也是同样的无法接近的,至于我们个人的朋友和熟人,我们也不能经常看见他们,他们或许已经就寝,或许已经出门旅行去了。

    可是,在你的私人图书馆内,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同苏格拉底或莎士比亚,或卡莱尔,或大小仲马,或狄更斯,或萧伯纳,或巴里,或高尔斯华绥交谈。 而且,毫无疑问,在这些书里,你可以看到这些人正处于他们的最佳状态,尽力以最好的东西使你高兴,给你一个好印象。就像观众对演员是必要的一样,你对这些作家是必要的,只不过你不是看见他们戴着面具,而是一直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最深处。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

    (1)、根据以上演讲稿,分析本篇演讲的构成要素。

    演讲构成要素

    《阅读的喜悦》

    演讲者身份

    美国教育家、演说家,耶鲁大学教授与学者,经常发表公众演讲,为普及文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演讲目的

    演讲场合

    通过收音机向所有听众发表演讲

    演讲(情绪)口吻

    演讲结尾方式

    (参考范围:①个人承诺;②号召行动;③呼应开头;④诗意的激励;⑤幽默调侃)

    (选两项,填写序号)

    (2)、演讲其实就是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下列不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 )
    A、应该多阅读属于自己的书,其乐趣大于阅读借来之书。 B、书是为了用,不是为了炫耀,在阅读时应多做记号。 C、每一个人都应该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搜集和收藏书籍。 D、应该读遍全部藏书,因为文学是历史的永存部分。
    (3)、本篇演讲稿一直采用“你”的称呼方式与听众互动,这样有何好处?
    (4)、红色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当下依然有现实意义,“听”完本篇演讲,结合文本及你的生活经验,谈谈阅读这本红色经典的意义以及阅读方法。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倔三爷与二维码

    许福元

    ①倔三爷面前的青菜,新鲜水灵琐碎丰厚。小茄包、扁豆角、莴苣菜、白不老。顶花带刺的秋黄瓜一小堆,心里美萝卜连缨子摆了一排,闪着露珠的细茴香用马兰草捆成小把,沾土气的紫根韭菜渗出水珠。还有挂白霜的象鼻倭瓜,带软绒毛的青瓠子。

    ②顺和花园小区东门外马路边,像倔三爷似的小地菜摊,不只七八份。都是村民利用开发区墙外的零星土地,“捡十边”辛勤耕种收获的。

    ③旁边卖梨卖栗子卖猕猴桃的外村人都用二维码收钱了。三蹦子车上放一块木板,上面贴着一张纸,纸上印有“豆腐块”,“豆腐块”上是“豆腐渣”或者像是一群蚂蚁窝。买的人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嘟的一声,就算付钱了。

    ④倔三爷见了,觉得新鲜又怀疑,问:“这就叫收钱了?”那人很得意,“收了。”“真收了?”“真收了,那还有假?”卖猕猴桃的人有点卖弄,“倔三爷,您倔过时了。您应该与时俱进。”倔三爷呵呵一笑,用老树根似的手,指着木板上的“豆腐块”问:“那叫什么玩意?”“二维码。”倔三爷用鼻子哼一声,我看是“二百五”。

    ⑤话音刚落,真来一个“二百五”,黄毛,公鸡头,脖子上吊着金链子,臂上纹着龙,土豪范儿。骑一辆大摩托,呜地停在车槽帮前,车也不灭火,也不问价,嚷一声,来一百块钱的!卖主很高兴,赶紧将称好的猕猴桃用塑料袋装了,放到他摩托车前边小筐里。那买主掏出手机,划拉几下,照二维码一扫,说了声:“看好了,钱给了。”一踩油门,屁股冒烟就颠了。那卖主看一眼手机,摩托车都跑没影了,还扬手扯着嗓子喊:“没扫上,没扫上!”

    ⑥倔三爷见了,嘿嘿一笑。

    ⑦一个留着大胡子,脑后梳个马尾头,人长得圆咕隆咚像胖冬瓜,很有艺术家暴发范儿的老男人蹲在倔三爷面前,指着象鼻倭瓜问,多少钱?两块五。大胡子又指长青瓠子问:“多少钱?”“两块五。”“那好。一共五块。”大胡子掏出手机问:“是我扫你,还是你扫我?”倔三爷哈哈笑:“我没有扫帚。我不扫你,你也甭扫我。做买卖讲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面银子对面钱。”“你不会用二维码。也好。”大胡子很大气,从腰兜成沓的百元大票中抽出一张,捏住往空中一抖,递过去。倔三爷没接,说:“对不起,买卖刚开张,没零钱。麻烦你跟别人换一下。”旁边人很热心,立刻将整钱兑换成零钱。大胡子左手递过去五块钱,右手要抄倭瓜和瓠子。 倔三爷没接五块钱,两只手却拢住倭瓜和瓠子。“一手钱,一手货,你给我两块五毛钱,我给你一根象鼻倭瓜;你再给我两块五毛钱,我再给你一根青瓠子。这不是挺整齐的账吗?”“噢!噢!”大胡子给弄得哭笑不得,“好!好!”只好就范。

    ⑧“我就是没学扫二维码。我摆的摊是鲜瓜水菜,现拔现卖。不用二维码,照样卖得快。”

    ⑨但很快,用现钞买菜付款的人越来越少了。倔三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压抑。

    ⑩不认识倔三爷的买菜人态度很干脆,同质同价谁有二维码就扫谁的;和倔三爷半熟脸的人为了照顾一下他的面子,也间或用现钱意思意思;当庄姑奶奶尚存老礼,不怕麻烦,坚持与倔三爷现钱交易。而那些新娶的媳妇,新一茬的姑娘、小子可不论这些。只要方便快捷,亲爸亲妈都不论。

    倔三爷搓着木锉般的双手,无奈地摇头轻声叹息。

    ⑫远房侄女快言快语,当面数落:“三叔,只有我能当面说您,您的菜挺好,价不高,为什么卖不动?现在谁不用手机扫码,就是老土;再说,您收钞票,怕收假钱,还要举着让阳光照一照;您数钱的时候,抠抠索索,票子揉成苦麻菜了,多耽误工夫;您找钱时,黑手指,灰指甲,蘸唾沫……”

    ⑬ 一连三天,倔三爷没出摊。

    ⑭第四天,倔三爷清清爽爽,隆重出摊了。摊位上摆着三块木板,贴有三张二维码。旁人逗他,“倔三爷,您怎么不犯倔了?是不是觉得“谁不紧跟时代,时代把谁淘汰”?

    倔三爷用大手搔着花白粗硬的短发,眼神有点软,腼腆害羞般苦笑着,厚嘴唇说出掏心窝的话:“为了这二维码,乡亲们都迁就我,这是人情啊!人情重于山。我不愿欠——人情债。”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详细描绘倔三爷面前各种蔬菜,形象逼真,突出了蔬菜鲜嫩水灵的特点,营造了充满蓬勃朝气的氛围,也暗示摊主倔三爷入市很早。 B、第二段内容属于插叙,交代了前文菜摊蔬菜的来历,揭示了蔬菜新鲜水灵的原因,原来是当地农民利用零星边角土地见缝插针辛勤耕种所获。 C、小说表现骑摩托车的土豪范儿、大胡子老男人、远房侄女三个人物形象都采用了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各具特色。 D、作者许福元是北京顺义区农民,农民写农民,别具匠心,不仅人物刻画生动细腻,而且将极富地方特色的生活画面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赏析下面的句子。

    倔三爷搓着木锉般双手,无奈地摇头轻声叹息。

    (3)、文章较详细地叙述了土豪范儿和大胡子买菜的情形,作者写他们有何用意?
    (4)、请联系本文,结合链接材料,说说本文的现实意义。

    链接材料一:

    1月6日,辽宁抚顺一老人在乘坐公交时因无智能手机未能出示防疫健康码而被拒载,引发网友关注。网友视频显示,当事司机和部分乘客对老人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态度。有网友表示,严格的疫情防控不能缺乏温度,对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的困难需要正视,这是一座城市文明高度的体现。

    链接材料二:

    为了让老人不再因扫码、刷脸、手机支付等困难而“寸步难行”,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各部门要切实制订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其中涉及老年人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消费等多个方面。

  • 9. 阅读{厚施薄望),回答问题。

    厚施薄望

    ①表姑在电话里抽泣:"我急需手术,需要亲属缺血,你能来北京医院一趟吗?"我猛地一惊,询问表哥方知表姑已胃癌晚期,需手术缓解病情。我深得表姑厚待,立马答应,而我能做的远少于表姑的付出。

    ②表姑虽是表亲,却待我视如己出。我在保定上师范,表姑时常到校或委托他人为我送生活费;我到乡下教书,表姑为我买了崭新的自行车;我结婚时,表姑随了份厚礼;我买房,表姑痛快地说:“还差多少,我情给你。”平时给予的衣物、吃食更是不可计数。

    ③二十多年了,表姑对我的接济并不图哈,且听说她不仅助我一人,还施恩于多位贫困学生、弱势之人,而她自己却过着节俭的生活。正因如此,我对表姑甚是尊敬和爱故。经过一番“苦旅”之后的表姑,消瘦得让人心疼,我一直不敢相信这病会找上表姑这么好的一个人,却也一直相信表姑的仁爱厚施、不求回报是出于真心,是快乐的。

    ④想起《史记·游侠列传》中有一句“厚施而薄望",表姑当是如此,我亦愿如此。

    ⑤回老家,看到的中老人攒的鸡蛋卖不出去,我临时起意组建了公益群,帮他们销售农产品。组建一年多。参与者众多。受益者众多,销售额达十五万余元,且没有一分钱的中间差价,所得全部交于老人手里。帮扶虽有限,但能鼓励他们自食其力地赚些生活费就够了。

    ⑥慢慢地,有不少信息提供者、老人的于女朋友、爱心人士加入进来,我也看到了星星之火的亮与慢。做一次容易,长期坚持注定艰难。其间,我遭受过非议、责难,一度甚是消沉,但朋友的支持、老人的笑脸支撑着我,我固此才没有退缩,挺了过来,一切运行正常。

    ⑦经营这群,非但没有收入,还搭时间搭精力。故而有朋友问我值不值。我停了一下,继而坚定地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于人有益,再难也要坚持,不图回报的。”不过,看到老人辛苦劳动种的红薯、土豆,栽的杏子、桃子,收的鸡蛋、鸭蛋,做的美食、手工艺品,都换成了钱,我有时比老人自己还而兴。或许,这就是厚施薄望的幸福吧!

    ⑧厚施薄望,需要坚守与坚持,才能持续不断地“厚施”于人;更需要心性淡然,心存善意,才能心如止水地面对“辑切"干己。这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为。善待父母、乡邻、朋友,甚至同路人、陌生人、嫌隙人,只要认为正确,心生愉悦,大可不必考虑得到什么。

    ⑨同理,轻结果,重过程,尊内心,长坚持,当是一种成功法则。做到了,定会有所收获。

    ⑩路遇朋友带刚高考结束的儿子买手机。问及考得如何,朋友淡淡一笑:"反正我们做家长的,能做的都做了,就看孩子的了。单拿吃饭来说,孩子吃食堂的饭拉肚子,我们就做好饭送到学校,整送了三年。”孩子接过话茬儿:”三年看过的书撂了好几柜,用过的笔芯攒了两箱子,起早贪黑,废寝忘贪,希望我的用功换来满意的结果吧!"听他俩云淡风轻地道出三年的过往,成绩定是错不到哪里。

    ⑪常有人抱怨:"我对他那么好,可他怎么能这样对我?”也常有人哀叹:“每天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何时才能实现梦想?”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一种“修为学”:“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是一种“成功学”。简单说便是,做人做事都应努力做到“厚施薄望",且什诸行动,用心什出,那你的人格魅力定会“爆棚”,你的人生道路定会“闪光”。

    [注][厚施薄望] ;施舍接济别人的很多,但并不希求人家知恩报答。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厚施薄望"的几个片段。
    (2)、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回答下面向题。

    ①我停了一下,继而坚定地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于人有益,再难也要坚持,不图回报的。“我"为什么停了一下,继而坚定地回答了朋友的话?

    ②“听他俩云淡风轻地道出三年的过往”一句中,"云淡风轻" 一词表现了父子俩怎样的心情?

    (3)、文章第⑦段"经营这群,非但没有收入,还搭时间搭精力"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为什么还坚持经营?
    (4)、如何理解第⑧段划线句子“这是一种美德,更是种修为"?
    (5)、解释⑪段加点词语“爆棚"在文中的含义。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①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②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③“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④“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凌乱的东西。

    ⑤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⑥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上了一块石头。

    ⑦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⑧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⑨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的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⑩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

    ⑪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⑫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⑬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⑭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⑮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⑯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⑰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 ― →― →― → 陪母亲回老宅 ― →

    (2)、按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阅读第⑨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②理解文中第⑭段画线语句的含义。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个人物形象。
    (4)、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11. 阅读下文,完成问 题。

    舞动的醒狮

    林延军

    ㅤㅤ①村庄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ㅤㅤ②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在村庄的上空回荡。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他们脚踩着土地,双手举起狮头

    ㅤㅤ③“狮子”时而抬头扭脖,时而腾挪翻越,时而眨眼踢腿,“狮子”又向前奔跑,像是听到谁的呼唤,抬头,突然间又摆头晃脑。此时,紧跟着又从慢转为快。

    ㅤㅤ④一会儿狮子“高兴”了,一会儿狮子“生气”了,一会儿狮子“悲伤”了……从步伐到动作,舞狮人在“狮子”的世界里,靠默契和心灵相通等配合,狮子像生长在村庄的精灵,为百姓带来欢乐,辟邪。

    ㅤㅤ⑤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 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ㅤㅤ⑥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咚咚”的声音从低到高,变化多端,又似乎要把“狮子”唤醒。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洗须,或舔身,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看得如痴如醉。

    ㅤㅤ⑦霎时,握鼓槌者用尽力气,擂出浑厚的鼓声,“狮子”又弯了一下头,似沉思,似惊悚,尾巴随之摇摆起来,地面不时扬起一阵土灰,围观的老老少少如追星。

    ㅤㅤ⑧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

    ㅤㅤ⑨相传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后来出现一只神兽,瘟疫便很快没有了,后来百姓为了纪念神兽,配合锣鼓,并用一张桌子放置家门口,等待年兽采食。由于年兽与狮子的样貌相似,经常为老百姓带来祥瑞和喜气

    ㅤㅤ⑩在广东,因粤语“瑞”与“睡”读音相同,老百姓比较忌讳,后又将“瑞 狮”改称“醒狮”。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风调雨顺,把愿景守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

    ㅤㅤ⑪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模仿击鼓。

    ㅤㅤ⑫是的,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祥瑞,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

    ㅤㅤ⑬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滋长乡愁。

    (1)、醒狮是音乐和舞蹈配合的艺术。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醒狮表演的过程。                                                                                                                 

    场景


    场景一:①


    场景二:正月日子祈祷风调雨顺

    锣鼓


    鼓声咚咚,敲锣打鼓→从快转慢,从慢转快


    击鼓演奏,从低到高→鼓声回荡,热烈浑厚



    →奔跑呼唤,摇头摆尾


    睁眼洗须,舔身抖毛→③

    (2)、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请你根据以下阅读锦囊完成阅读批注。                                                                                                               

     

    阅读锦囊

     

    阅读批注

     

     

     

     

    赏析式批注:

     

    从语言表达角度进行欣赏与分析。

     

     

    ①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文中第⑤段画横线句进行赏析式批注。

     

    ②在分享第⑪段的批注时,小安与小深发生了以下讨论,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小安: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都略显多余,我认为可以删去。

    小深:我认为这段不能删去,因为 

     

    感想式批注:

     

    就文章内容写出读后的理解感悟或心得体会。

     

     

    ③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对第⑬段“醒狮,是有生命的”进行感想式批  注。

    (3)、老师要求同学们推荐一些散文编入民俗单元,作为拓展阅读。你觉得本文可以编入这一单元,请借助单元前言

    第一单元 前言ㅤㅤ

    ㅤㅤ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 各地风土人情,感受到多样的生活 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ㅤㅤ

    ㅤㅤ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言启蒙

    张大春

    ①先父在时,说教总趁机会,不轻易出言,想是怕坏了我学习的胃口。 尤其是关于某些难教难学的知识或手艺,若我不攀问入里,他仿若全无能为,往往只是应付几句。除非我问到了关隘上,他知道我有了主动求知向学的兴趣,才肯仔细指点。

    ②那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无意间翻看了书橱里的几本风渍书,纸霉味腐,蛀缝斑斑,字体粗黑肥大,个个都认得,可是通句连行,既不会断读,又不能解意。看了很久,觉得太奇怪了,只好请父亲给说一说。

    ③那是一套名为《史记菁华录》的书。多年后回想起来,当时捧在手里的,是给父亲翻烂了之后,重新用书面纸装帧过的小册子。父亲接过书去,卷在掌中,念了几句,说:“不懂也是应当。这是《项羽本纪》。”

    ④这天晚上他给我说了楚霸王自刎在乌江的故事,却始终没解释书上的文句为什么那么写。我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了:“为什么你看得懂,我看不懂?”(其实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每个字我都认得,却看不出意思?)

    ⑤父亲回答的话,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一个个的人,你都认识;站成一个队伍,你就不认识了。是吧?”他把手里的书往桌上一扔,说,“这个太难,我说个简单一点的。”

    ⑥接着,他念了几句文言文,先从头到尾念了两遍,又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在将近五十年后,我依旧清楚地记得字句:

    ⑦公少陋怡,初学书,不成。乃学剑,又不成。遂学医。公病,公自医,公卒。

    ⑧公,对某人的尊称。少,年纪还很小的时候。颖悟,聪明。学书,读经典。学剑,练武功。学医,学习医术,给人治病。卒,死了。

    ⑨他说到“死了”时,我笑了,他立刻说:“懂了?”

    ⑩那是一个笑话,描述的是一个我觉得非常令人悲伤的人。没有谁知道那人在死前是不是还医死过别的病家,但是能把自己活成个被称为“公”的年起,应该还是有些本领的,只不过这中间有太多未曾填补的细节。

    ⑪父亲说:“文言文的难处,是你得自己把那些空隙填上。你背得愈多,那空隙就愈少。不信你背背这个‘公’。”

    ⑫大部分孩子在课堂上学文言文时会觉得痛苦,是因为乍看起来,文言语感并不经常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可是,日常生活里也不乏被人们大量使用的成语,这些话俯拾即是,人人可以信手拈来——仅此“俯拾即是”“信手拈来”二语,都是文言,只不过谁也不需要在读过、背过司空图和苏轼的全集后才能使用这两个词语,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已经将文言文自然化在几千年以来的语体之中了。

    ⑬然而,一旦要通过文言叙事、抒情,就得理解那些空隙。我们单就“公少颖悟”这一篇来说,一共九句、二十五字,行文者当然不是要颂扬这个“公”,而是借由一般行状和墓志惯用的体例、语气和腔调来引发嘲讽。 那些刻意被省略掉的生活百态、成长细节、学习历程、挫败经验……通通像掉进沙漏的底层一般,只能任由笑罢了的读者自行追想、补充。你愈是钻进那些不及展现于文本之中的人生,缝缀出也许和自己的经历相仿佛的想象经验,就愈能感受到那笑声之中可能还潜伏着怜悯,埋藏着同情。

    ⑭此外,我们可别忘了,《史记•项羽本纪》一开篇介绍了项氏“世世为楚将”之后,就是这么说的:“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文/张大春选自《自在文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1)、 请简要概述父亲对“我”进行文言启蒙的过程。
    (2)、 第①段画线处,为什么“父亲”对“我”的教育有时“应付几句”,有时“仔细指点”,由此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 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文中故事里的人物“公”生活和成长的细节被刻意省略掉了,请从第⑬段画线句中的“生活百态、成长细节、学习历程、挫败经验”中任选两方面对“刻意被省略掉”的部分进行想象和补充。
  • 13.   

    (二)村庄之声

    吴晓明

    ①从我出生的那天开始,对人世间的各类声音就充满着好奇,当然那时对此只是懵懵的,并不能通过语言或肢体来表达与体现。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我成长的日子里,奶奶说,黎明的鸡鸣声能传到星星那里,牛叫声能碰到天上的白云。

    ②但我在“品尝”众多声音的味道中,始终都以为,当然,直至现在,村庄的每一个季节都有一种主导的声音带着它,让它过渡到下一个季节。否则,村庄就会找不着方向,永远停留在一个季节当中。

    ③春季的村庄,鸟鸣是主声调。鸟叫声是一种音乐,一种纯净的没有污染的音乐,但它更为悦耳、尖厉,不仅能顶破地皮、化开坚冰,还能戳穿树干,给万物在这个季节找到一种生机。没有了鸟鸣的春季村庄,花不知何时开,草不知何时绿,农民更不知何时春耕备播。

    ④在繁多的鸟儿当中,第一个把大地从冬天叫醒的却是“布谷鸟”,它是报春的使者。“布谷、布谷”在它的一声声呼唤中,苏中平原苏醒了,江海大地变绿了,在葱葱绿意中生机勃勃,塑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一年的春就跟着鸟鸣走来了。

    ⑤百鸟啁啾,终究汇成了一首宏大的春日交响曲。桃树、杏子树是燕子唱粉的,梨树、苹果树是麻雀吵白的,柳树、葡萄树是黄鹂鸣翠的,芦苇、香蒲草是野鸭叫嫩的。那些田园上的浅绿、沟渠畔的嫩绿、河底下的淡绿是一些无名的鸟叫醒的。

    ⑥当地上的鸟、草丛的鸟、树上的鸟、屋檐的鸟、河边的鸟,一齐“唱”“吵”“鸣”“叫”把村庄吵翻的时候,所有的草都会破土而出,所有的树就能生出嫩芽,闻一闻满鼻子清香,看一眼满眼睛春意。随着鸟叫声越来越稠密,越来越清脆,春天就美出了一派诗情画意。等到草树红成一团,大地绿成一片,春天就被一个叫夏天的季节所接管。

    ⑦夏季的村庄,虫声占据上风。当季节一旦进入夏天,虫子便是忙碌的歌手,有的哼哼唧唧,有的嗡嗡作响,有的却放声高歌,但同一种音频几乎是平的,是一波一波地来,悠长的拖着短促的,后边的推着前边的,如海里的潮、河里的浪,一波一波漫进村庄,一次次把村庄淹没。

    ⑧知了是夏天的宠儿。每年麦收过后,知了就会出现在树干上,趴在那儿,用自己所特有的高亢长鸣“知了、知了”。它日嘶夜啼,无时无刻,居高声自远,告诉大地、告诉人们夏季就在当下。因为人们都晓得,“知了”的生命只能诞生于夏季,为夏天而生。

    ⑨要是到了晚上,那虫声就更动听。一入夜,挂在树梢的虫声,藏在空穴的虫声,钻在草丛的虫声,顶着露珠的虫声,沟渠路边的虫声,站在墙头的虫声,填满粪圈的虫声,飞上半空的虫声。这此起彼伏的旋律就像一曲黄河大合唱的交响乐,从四面八方、上下左右一齐向村庄包围过来,村庄仿佛在瞬间变得透明、空灵而自失,渐变收缩成一个圆点,浮于淡淡的空气之中。

    ⑩正因如此,孩子的哭声被虫声压住了,猪叫声被虫声顶回去了,牛羊的叫声被虫声盖住了。狗叫声虽然隐隐约约能听得见,却早已微弱成一种虫声的伴奏。不过,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虫声叫得越欢,虫声铺得就越厚,庄稼就越能猛长一截,牲畜就越能增肥一圈,这万物生灵就越是生长得来劲。但凡虫声微弱的地方,多是贫瘠荒芜之地,这虫声就感觉薄薄的摊成一层,一脚踩下去,虫声就飘上了天空。

    ⑪秋季的村庄,主声被落叶掌控。落叶的声音是深沉的,一声叫出来,最多在空中打几个旋儿就沉甸甸地落在地上,压得泥土直喘粗气。在它的叫声中,庄稼不得不弯下腰,果树不得不低下头,野草野花一个个身子沉重得站立不稳。

    ⑫为此,金黄的稻浪,闹腾在秋风里,发出“哗啦啦”的喜悦声;火红的柿子,摇曳在枝头,发出“噗噗”的微笑声;橙色的柑橘,藏在深碧的叶中,宛如捉迷藏的孩子发出阵阵调皮的“咔咔”脆甜声;红彤彤的枫叶,沉醉在天高气爽的温阳里,相互碰撞时发出“当当”的金属声;等等。这七彩之音,叫黄了庄稼,叫熟了果实,把天叫高,把云叫白,把空气叫得清爽无比。

    ⑬尤其是果实开裂的声音,更像是丰收的锣鼓声,铿锵有力,激情四射。黑色的绿豆荚、黄色的大豆荚,在阳光下不断炸裂,发出“咔吧、咔吧”的欢快声;黄亮亮的玉米发出“哧哧”的笑声;芝麻萌儿张开小口发出“嚓嚓”的轻响声。这些丰收的果实,在阳光的抚摸下汇成了欢声笑语的河流,在村庄上空、在田野上空、在大地的上空远远地弥散开来,把村庄的里里外外都洗涤得格外喜庆、火红、热烈,这才是村庄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季节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大地最美的模样。

    ⑭冬季的村庄,声音由风来领衔。风的声音是冷的,它的一声嚎叫,犹如一路奔腾而来的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吹得窗棂、门扇哐哐响,吹得树枝、野草微微颤,吹得一切生物去冬眠,吹得男女老少裹着厚厚的棉衣。村庄像一个没娘的孩子由着风的性子恣意扫荡。

    ⑮风声灌满村庄,它以这吓人的声音敦促村庄休息。村庄也要休息,它和人一样不休息也会累死的。等到这肆虐的风声把一场场大雪带到村庄时,整个村庄都休息了,只有这风声在村庄里继续嚎叫。

    ⑯整整一个冬天,我听到的都是刺耳的风声。房梁“吱儿、吱儿”地呻吟,树梢“呼嗖、呼嗖”地摇摆,沟渠“呼隆、呼隆”地翻腾,电线“唿儿、唿儿”地怪叫,还有狗被风吹得钻在窝里“汪汪”嚎,羊被风吹得躲在棚里“咩咩”叫,猪被风吹得蹲在圈里“嗷嗷”喊。更有意思的是,让你对它望而却步,“敬畏”无比,“呼”的一下草垛就被掀起了顶,“唰”的一声沙尘就灌进了门,“嗖”的一响纸片就升上了天。走路人双手压着帽子走,手一松,“”的一声帽子就被风上了空中。

    ⑰等到上墙揭瓦的土匪风、钻入门缝的贼子风、就地打转的鬼旋风、进村入户的过庄风、铺天盖地的扫地风、天昏地暗的老黄风……一齐向村庄刮来时,人们都知道那个叫春天的季节不远了。

    (选自《散文选刊》)

    (1)、“村庄之声”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2)、作者在文中写到“村庄的每一个季节都有一种主导的声音带着它,让它过渡到下一个季节。”请找出主导村庄四季的声音,并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①春季的村庄,鸟鸣是主声调。

    ②夏季的村庄,

    ③秋季的村庄,

    ④冬季的村庄,声音由风来领衔。

    (3)、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但我在“品尝”众多声音的味道中,始终都以为,当然,直至现在,村庄的每一个季节都有一种主导的声音带着它,让它过渡到下一个季节。

    ②走路人双手压着帽子走,手一松,“”的一声帽子就被风上了空中。

    (4)、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桃树、杏子树是燕子唱粉的,梨树、苹果树是麻雀吵白的,柳树、葡萄树是黄鹂鸣翠的,芦苇、香蒲草是野鸭叫嫩的。

    (5)、结尾段说,当各种风“一齐向村庄刮来时,人们都知道那个叫春天的季节不远了”。这句话让你联想到了哪个哲理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感悟。
  • 14. 阅读《大雁归来》,完成下面小题。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③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④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⑤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天,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⑥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⑦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⑧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⑨在4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待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⑩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在5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些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

    ⑪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然而,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⑫自更新世以来,每年3月,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⑬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伊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1)、请以“关注雁群生活习性”为目标进行默读,提炼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大雁归来”观察记录表

    观察时间

    观察记录(大雁习性)

    11月

    对猎枪保持警惕

    3月

    孤雁则会更频繁地飞行和鸣叫

    4月

    5月

    (2)、观察、推测与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结合文章⑦⑧段的内容,简要分析“大雁落单一定会伤心”的假设是否成立。
    (3)、《大雁归来》是一首雁的音乐,“人只有在与自然平等的沟通中才能体验到生态之美”。请你发挥想象,续写句子。

    总有这样的希冀在心中——

    有一群雁,能让一群小学生兴奋地连走带跑赶回家,向家人描述他们的奇遇;

    有一群雁, 

    有一群雁,能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飞过高空,以雁的音乐为整座城市欢乐地演奏;

    有一群雁, 

  • 15. 阅读《窗花》,完成下面小题。

    窗花

    耿翔

    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彻底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的好长时光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塬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透出一层很热的汗来。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细数一下,有一路冲刷出来的壶口瀑布,有打动整面山坡的安塞腰鼓,有躺在沙漠中的红石峡,有悬在黄河上的白云山,还有绥德的狮子,清涧的石板,以及从每一道沟里,甚或每一块庄稼地里,都会随时响起来的信天游。而唯一让我的心收缩得发疼的,是她为我剪一幅窗花的全过程。守在她安详的神态里,我最初的浮躁,也像多余的纸片,被一剪一剪地铰去了,剩下的,正如从她手上成形的窗花,完全是一种艺术化了的东西。我不想说破,她剪给我的那一对窗花叫什么,但我要说,那里面一定蕴藏着那动人的人生故事,那是在陕北的山坡上,比荞麦和苜蓿花还开得热烈的传说呵。那传说中的主角,正盘腿坐在一方土炕上,内心热烈如火、亦平淡如水地为我铰着她的故事……

    ③看着窗花,我突然想起,陕北人在如此严实的窑洞里,为什么要安这么大的窗子这么大的门?在这么大的门窗上,为什么要贴这么多的窗花?应该这样说,在他们守望的家园里的几孔窑洞,仅仅是一部分。而更广大的,是他们一生躬耕着的土地。他们住在窑洞里,圈在脚地上的一年的收成,不能把他们送入梦乡。只有这些贴在窗户上、囊尽各种风物的窗花,才会让他们觉出,日子在这片贫瘠之乡,还过得很瓷实。因此,再不讲究的人家,也不会忘记在贴得拥挤的窗棂上,再添些新窗花上去。这哪里仅仅是窗花?更是陕北人的精神食粮啊!

    ④我不是地道的陕北人,无法说透这些剪纸艺术的真正奥妙,更不相信和我一样的文化人,用善心对它的穿凿附会。我深刻地记得,许多剪纸艺人只要一握起剪刀,就进入一种半癫状态。有的剪到入神时,一两天不吃不喝。有的边剪边唱,嘴里尽是些无字语的歌。看着她们,你一定会想,真正的艺术在哪里?真正的大师又是谁?对于这群以食为天之民,剪刀的分量会比镰刀重么?

    ⑤在这些婆姨们手上,一把剪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些出现在剪刀下,一看就勾魂的俗物,让人一眼望出一个鲜活的陕北。这里的凡是叫得很响的艺术,绝不是风花雪月,墨香能染。那些锤钎凿出的石狮子,那些木槌敲击的牛皮鼓,有哪一样,不像在黄土上种植五谷,需要的是木和铁合一的工具?是的,陕北的人男耕女织,他们手里握着木头,握着铁,这是他们向土地索取衣食的最基本的方式。由此,我在对这些窗花惊叹之余,最为看重的,就是创造这种艺术的工具:一把普通的剪子,它能真实、或者夸张地铰出存在于陕北的所有物象。有时,我更愿意这样说:窗花是与人俱存的。上苍在造人的同时,就很认真地创造了它。

    ⑥当我冒着一天的雪花,要敲开一户人家的窑门时,我想,在紧挨着窗户的炕头上,应该坐着一位铰窗花的老人。她的不停的剪子声,应该是在雪的覆盖下,唯一剩下来的,一种超越感觉的响动。应该在言语之前,先去摸一摸这双虽被剪子磨僵,却能铰活陕北的手……

    ⑦站在贴得红堂堂的窗花里,我敲门的手,好光亮呵。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百家》,有删改)

    (1)、美自土中来,美自民间来。陕西剪纸艺术深深植根于黄土高原,形成“窗花文化”。阅读②-⑤段,概括“窗花文化”都包含哪些内容?
    (2)、阅读第①段,分析“……也有一些生动透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里,亮在一条村道上”中“亮”字的妙处。
    (3)、这篇文章有很多感人之处,请就感动你的一句话,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的感受。
  • 16.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壶魂

    蒙福

    ①多日来,已故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的绝世奇品——蟋蟀鸣秋壶,一直在王稽的脑海里反复浮现着,如梦如幻。

    ②在高家的书房里,当高善斋小心翼翼地揭开红布时,王稽霎时敛色屏气——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就在眼前。王稽用力狠狠地掐了掐自己的手臂,疼!不是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作为陈鸣远的再传弟子,王稽尽得陈氏真传,深谙师公之手法、刻工、学识、喜好、脾性和人品。反复鉴定之后,他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真品!绝对真品!”

    ③高善斋欣喜若狂,手脚颤抖,连声说:“好!好!好!”

    ④蟋蟀鸣秋壶乃一代紫砂工艺大师陈鸣远一手制作的绝世稀品,价值连城。壶品古雅高洁,色泽紫红,泥质温润细腻,造型匠心独运,超凡脱俗。壶身铭曰:饮之清心,品之宁静;且饮且读,不过满腹。另一侧镌刻一兰、一草、一石、两蟋蟀,并题:蟋蟀鸣秋。其笔法老练,错落有致。虽寥寥几笔,却大巧若拙,意趣盎然,栩栩如生。

    ⑤王稽忽然想起《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句。沉静之际,隐约似闻有蟋蟀在草丛间鸣叫,又似有茶香袅袅飘溢而来,若有若无,洇入鼻翼。王稽望着此壶,只觉恍然如梦,似入定般,久久不动。

    ⑥次日,高善斋约王稽到城郊的阅江来茶馆一聚。高善斋乃当地大富商,城里有十多间铺面和一家琉璃厂,乡下有良田千顷,痴爱古玩字画,以收藏名家珍品为乐。雅厢临江,走近窗前,但见远处微风细雨,疏林野树,江水浩渺。此时,正是阳春三月,江畔绿草葱茏,远山近水,皆氤氲在微雨雾霭中。

    ⑦寒暄毕,喝茶,聊些闲话。一壶茶未尽,高善斋转了话题:“先生能否为高某仿照蟋蟀鸣秋壶模样,再制一壶?银子嘛,随你说。”

    ⑧王稽思忖片刻,面露难色,摇头说:“恕在下愚拙,实难及陈老先生万分之一。”

    ⑨“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先生不妨一试,万一仿得陈老先生紫砂壶之神韵,哪怕十之一二,亦不枉此生矣。”

    ⑩王稽始终对此壶如醉如痴,依依不舍,几天后,找上门来:“我愿意一试……”

    ⑪王稽住到了高家,再次见到蟋蟀鸣秋壶。王稽关在房间里,由伙计一日三餐送饭到门口,废寝忘食不分日夜地揣摩此壶的精妙和内涵。十天后,他开门出来了,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像乞丐一般,似要虚脱了。

    ⑫陈老的蟋蟀鸣秋壶,已深深地刻在王稽的心里,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王稽开始制壶。选泥、压坯、修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他的房间里,没日没夜地亮着灯。

    ⑬当王稽倾尽心血的杰作和陈老的蟋蟀鸣秋壶摆在一起时,高善斋惊为神品。此壶仿佛依附着王稽的灵魂,神气韵兼备,刚柔相济,用刀大胆,自然随意,苍劲浑厚,与真品无异。要不是王稽就在旁边,他都无法分得清哪是真品,哪是仿制品。

    ⑭高善斋再也无法抑制住他心头的狂喜:“王先生,你年纪轻轻,可技艺已达天下一等一的水平了,我们要发大财啦!广州十三行里那些洋人对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馋着呢!以后,我们一起合作,制出天下最好最贵的紫砂壶!”

    王稽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突然刺痛了一下。他对高善斋说:“此壶尚不够完美,和陈老先生的真品相比,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我拿回去,今晚再琢磨琢磨,看看缺陷在哪里,如何改进,可好?”

    ⑯第二天,日上三竿,伙计送饭到门口,发现王稽还没起床开门。敲门进屋后,发现已人去屋空。

    ⑰未几,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割地赔款,民情激愤。高善斋及蟋蟀鸣秋壶下落不明,不知去向……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根据相关悄节,在方框中补上合适内容。

    ① →高善斋请王稽仿制紫砂壶,王稽犹豫为难→②→王稽离开高家,紫砂壶下落不明

    (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壶魂”的作用。
    (3)、按照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①在高家的书房里,当高善斋小心翼翼地揭开红布时,王稽霎时敛色屏气——失传已久的蟋蟀鸣秋壶就在眼前。(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②从手工捶泥到烧窑,一砂一泥,一杯一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王稽皆一丝不苟。(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句子的妙处)

    (4)、品读第⑮段画线句,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摹王稽的心理活动。
    (5)、下面是小说两个不同的结尾,你认为哪一个结尾最合适?说说理由。

    结尾一:

    多年后,蟋蟀鸣秋壶重现世间。原来当年王稽不辞而别,高善斋深受触动,后列强入侵,想着老祖宗的宝贝不能留于洋人,于是他带着真品隐居于世。而今天下太平,他又重操旧业把玩古董字画,让人们得以一睹蟋蟀鸣秋壶之真容。

    结尾二:

    多年后,蟋蟀鸣秋壶重现世间。有人说,这是陈鸣远大师的真品;有人说,这是陈老先生再传弟子王稽大师的仿制品;也有人说,当年王稽离开高家时,已将他仿制的蟋蟀鸣秋壶毁掉了……一时间,众说纷纭,真伪难辨。

  • 17. 现代文阅读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常书侦

    ①前不久回到久别的冀中老家,一进院子,就看见西墙根儿那盘闲置了多年的老石磨。似见到亲人一般,我热切地走过去,拍了拍它那凉凉的腰身,似乎又听见昔日推磨时发出的低沉的隆隆声。似一张老唱片,回放着尘封的往事。

    ②听母亲讲,这盘石磨是她嫁到父亲家的嫁妆。母亲出嫁前,外公就请出名的老石匠历时半个多月,打造了这盘帅气的青石石磨。婚礼那天,一辆牛车拉着母亲,一辆牛车拉着这盘石磨来到父亲家。母亲进了洞房,石磨落座在院子的西侧。也就是这盘石磨,伴随了母亲大半生的艰辛岁月。

    ③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家要吃的面粉,全靠石磨来粉碎。石磨,成为过日子不可或缺的工具。圆形的石磨分上下两扇。两扇磨石的咬合面都是用錾子凿剔出的一道道斜斜的錾路,那是磨子的牙齿,从磨扇的外口向磨心处收拢。磨心被称作磨脐儿,是上下磨扇的轴心。母亲看磨子很亲,磨子不用时总要把它打扫得干干净净,从不让它蓬头垢面。我还发现,母亲喜欢把磨子的上下扇称作上下唇。两扇磨石,不正如人厚厚的嘴唇吗?仅仅一字之差,便使冷冰冰的石头有了温度,一下子让人感到亲切了许多。

    ④磨扇安装在磨盘上,下扇是固定的,上扇可以转动。在上扇磨石一侧绑上推磨棍就可磨面了。俗语说:“牛耕田,驴拉磨。”如果有驴子的话,套上驴子,让它拉动磨棍,磨子就隆隆转动起来。为了不让驴子偷吃磨盘上的粮食,就给它戴上捂眼布,免得它分心,好一门心思去拉磨。如果牲口不就手,只好人来推磨。伸出胳膊,双手握住磨棍向前推就可以了。一遭又一遭,一圈又一圈,把农家粗糙的日子,推出一笸箩一笸箩的精致来。

    ⑤开磨前,将要磨的粮食堆放在上扇磨面上,上面有两个磨眼。磨子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粮食便顺着磨眼往下漏。为了减慢下漏的速度,便在磨眼里插上两根筷子或高粱秸秆作为磨筹。在隆隆的磨声中,粉碎了的面粉簌簌落到磨盘上。待聚的多了,女人便将面粉扫到葫芦瓢里,开始在长方形的笸箩里罗面。罗出的面用手指肚儿一搓,倍感细腻滑润。此时,面粉的香气便飘散开来。筛子里剩下的面渣儿和麸皮,要继续上磨,如此反复四五个来回,直到剩下的麸皮少之又少,方才罢休。磨出的头道面最白,最筋道,一般留给老人或过节时吃;二道面和三道面留给干重活儿的男人和孩子们吃;第四道面则改用粗筛去筛,筛出的面俗称黑粗面,吃起来口感和营养会差出许多。这是女人留给自己吃的。我母亲就是这么做的。一家人属她最累最忙。却吃最粗最差的饭食。为了这个家,她打光了青春所有的子弹,过早地苍老了!

    ⑥在那个时代,人工推磨是最常见的活儿。白天人们下地劳动挣工分,推磨大都在晚上进行。

    ⑦因石磨蹲在露天地里,推磨时,如果有月光,就方便多了。如果没有月亮,只好点上风灯,掛在磨子旁边的枣树上用来照明。父亲推磨,母亲罗面。母亲腾下手来,就赶紧去帮父亲推磨。每次要磨三五十斤粮食,一般要用两三个钟点。本来干了一天活儿,现在又要推上两三个钟点大磨,父母往往累得满头大汗。父亲的脊梁沟儿里,汗水在月光下明晃晃地发亮,有时不得不停下来抽袋烟喘口气,再抖起精神接着推。低沉如闷雷的磨面声,在静静的夜里听上去是那么亲切,犹如一支沉重而又感人的生命之歌!

    ⑧看着父母极累的样子,刚上小学的我便帮着推磨。有时推着推着就睡着了。母亲就把我抱进屋里放到炕上。每每这时,母亲就会对父亲说:“让儿子好好读书吧,考上大学就不用推磨了。”

    ⑨石磨声声,各色粮食被磨碎了,但父母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精气神却从来没有被磨灭。

    ⑩随着农村进入电气化时代,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闲下来的老石磨不知道,它和家里的那些老物件,成为我割舍不下的沉甸甸的乡愁。

    (1)、下列选项中,写得最详细的一项内容是( )
    A、石磨的由来 B、石磨的构成 C、驴子拉磨 D、人工推磨
    (2)、下面关于母亲的描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母亲总要把不用的磨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从不让它蓬头垢面。 B、母亲是我们一家人中最累最忙,却吃最粗最差的三道面的人。 C、母亲罗面腾下手来,就赶紧去帮父亲推磨,往往累得满头大汗。 D、母亲对父亲说,希望“我”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不用推磨了。
    (3)、第①段写“我”见到石磨“似见到亲人一般”,试分析“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
    (4)、文章为什么以“石磨:乡愁的老唱片”为标题?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
  • 1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灯火

    ①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是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②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③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④夜深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⑤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⑥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⑦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一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的时候,灯随我们在祖母房间。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时的风将灯吹熄。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战战兢兢……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⑧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⑨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无数千奇百怪的灯,使得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⑩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灯光明亮的桌前。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祖母还在,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她静静欣赏光影缤纷,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境?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注释】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

    (选文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④~⑦段围绕“灯火”讲述的几个生活片段。

    ①灯下苦读,雅趣盎然

    ③挑灯剪烛,诗意无限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

    ②结合语境,赏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语。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⑪段画线句“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的理解。
    (4)、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进行分析。
  • 19. 阅读。

    倾听春雨

    ①“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细品诗句,很是陶醉于诗人听雨的惬意和浪漫,我心甚是向往。不料,今夜心烦意乱,毫无困意,碰巧窗外下起了一场春雨,于是也来学古人的雅兴——听雨。

    ②听雨,用耳朵聆听,要想听出几分诗情来,首先得将心清理干净,给听来的雨留下一块安顿之地。抛下世俗杂念,宁静、淡远起来,只等雨入得心来。沉寂的夜里,世界一下空了,只有我和雨同在。

    ③起初,响起零星的雨声,悄悄的、怯怯的。之所以选在这寂寞无声的夜落下来,只因春雨是一年之中的初雨,初即新,是新的都有几分羞涩,几分试探,如新娘,用夜做了盖头。零星的几点雨,是带头雨,将军雨,紧跟其后的雨,从山的那头齐齐奔涌而来倾泻而至。这雨组成一堵有声的可穿越的墙,逐渐缩小范围,近了,近了,将整座房子淹没了。夜,本来就隐去了万物,各自有了独立性,而这时的雨声,也彻底将三尺之外的世界隔离了,腾出一个独我的空间,这时是最适合想事的。无雨的夜晚,显得单调,有雨的夜晚则是闹中取静,是真正的静。随着哗哗的雨声入心,能涤荡心尘,使之清亮干净。同时,雨也能将世间的不平和肮脏洗刷得洁净明亮。

    这雨声不是古人笔下的“雨打芭蕉”,而是打在了窗外青翠的松枝上、水仙花细小的花瓣上、黑润的泥土上、透明的玻璃上。似一位姑娘轻盈的步调,这是春姑娘风天宫里来,察视春天里花儿草儿的工作来了,因为这些生灵是春的使者,它们答应将春天装点成花红柳绿的模样。听,沙沙沙沙,春姑娘的脚步越来越急促,她要趁着夜色将春的美酒洒满人间,因为仙子是不能让尘世中的人目睹她的芳容的。雨下得越来越紧,雨声杂中有序,仿佛聚集了一群姑娘在忙绿着,她们的动作匆忙而又娴熟。

    ⑤黑夜中的万物本是没有形状的,是隐匿的,但雨声能将它们找出来。你听,那柔曼的是池塘,那清脆的是石缝,那轰响的是铁皮屋,那沉闷的是泥土,一同合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千家百院的水汇在一起,在大街小道上汇成了急流,淙淙声不绝于耳。

    ⑥忽地,雨声飘远了,寂静的一片,春姑娘一定是去了村东头的杨柳岸了。她在那里给待绿的柳树点上了无数嫩黄的芽苞,只待春风柔柔的一吹就绽开了;或是去了村西头的麦田,洒下一片甘露,泥土变得湿漉肥沃起来,禾苗酣畅的吸吮着;或是去了远处的山头,那里有更多春的萌动,需要春雨牛奶般的滋润。

    ⑦雨水洗过的夜,温润清新。行行青瓦间的积水,从屋檐上点点跌落,在那咬耳,在那窃窃私语。雨水自天上来,突降凡尘,为各自的去向居所,或沾沾自喜,或忧怜悲叹。夜深了,这些声音渐息,它们或许是说累了,也许是想到了随遇而安,都睡去了。它们明天得早起,该润土的润土,该催芽的催芽,该养花的养花。

    ⑧“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阙《虞美人·听雨》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感慨,是啊,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场雨,谁也无法预料会下多久,也许几分钟就没了,也许一整夜,只有把握有雨的时刻,将她细细聆听,才不负一场春雨情。就像谁也无法预测人的生老病死会在何时结束,所以得珍惜当下的日子,才不负一场生命情。

    ⑨次日,雨过天晴,阳光破窗而入,放眼望去,山也朗润,水也清和。昨夜的心烦意乱,早已随雨夜的逝去而归为平静。

    (1)、作者听到的春雨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第①段引用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有何妙处?
    (3)、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3段中画线的句子。

    ②请任选的角度,赏析4段中画线的句子。

    (4)、细读全文,体会标题“倾听春雨”的作用?
    (5)、春雨在作者的笔下如此美丽动人,请你任选一种春天景色进行描绘(至少用到两种修辞手法,字数100字左右)。
  • 20.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各题。

    因为她是母亲

    ①今年“五一”前一天,我到周口出差。一下车,我就被一大帮过分热情的摩托三轮车夫围得水泄不通。

    ②“老板到哪?我送你。”

    ③“老板,我的车便宜。”

    ④为了赶时间,我的确需要雇一辆摩托三轮车,正当我准备向他们中的一个投降时,我忽然临时改变了主意,我猛然看见,在他们的外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三轮车夫——一个瘦弱憔悴、神情愁苦的女人。

    ⑤她的三轮车也与众不同,依然是人力用脚蹬的那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人力三轮车在这个市级城市已经不多见了。她显然是挤不过那些年轻力壮的年轻车夫,何况她的三轮车在同行中也不占优势。也许她对我这个顾客根本就没有报什么希望。只眼巴巴地看着同行拉拢我。

    ⑥恻隐之心让我决定坐她的车。我突出重围向她示意。其它摩托三轮车夫对我的屈尊很是不解,纷纷向我投出鄙夷的目光。她对我的“舍近求远”很出意外,脸上刮过一阵风似的惊喜。这让我觉得有时给人快乐其实多么轻而易举。

    ⑦路上车水马龙,她却埋着头把车踏得飞快,不时地发出男人一样的类似于吃牛的号子,使前面的行人和车辆也闻声让道。我很惊讶,一个女人居然能有这么豪放的行为。经过大闸桥时,为了减小上坡的阻力,她早早下了车,然后侧过上身,一手扶车把一手拽着系在车座下面的绳索,弓下腰,使劲往前推。她细短的头发渐渐被汗水濡湿,而车却像被磁场吸住似的,几乎觉察不出它在前进,我不忍再看她挣扎下去,便跳下车从后面帮她推。她一下子觉出什么来,转过一张满是汗水的通红的脸,呼吸粗重地对我说了声“谢谢”,然后推着车一边走一边说:“小兄弟,你的心眼真好,一看就知道是个文化人。告诉你呀,我的兄弟姐妹也都是文化人,他们都是大学生,只有我从小不肯念书,只好在工厂做勤杂,现在厂里不景气,下岗了。兄弟姐妹都舍不得我,常要给我钱。这怎么行呢,有手有脚的,哪能靠别人养活?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我只好出来蹬三轮了——噢,小兄弟你还不知道吧。”她忽然停下脚步转过头来对我说,“我那两个孩子啊,是龙凤胎,成绩可好了,每学期都得奖!我对他们说,你们俩能考上大学,妈下岗就是蹬一辈子三轮车也心甘……”她的脸已经不见了愁苦,希望的光芒拖着长长的幸福。从她的眼睛里直射远方……

    ⑧望着她流汗的双肩,我忽然心生感动。蹬三轮拉人做活,这哪是女人干的活。但生活有时会残酷地要求女人变成男人。我想。这是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生活下去的信心,能让她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所向披靡。

    ⑨到目的地后,我给了她10元钱,没有让她找零。不为别的,只为一个伟大母亲心中升腾的希望。

    【青年文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划横线句子。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女人的性格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4)、选文第⑦段画“”句子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和心理?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第⑥段女人对我的“舍近求远”很出意外,是因为她这种人力三轮车在这个市级城市已经不多见了,她的三轮车在同行中也不占优势。 B、女人的兄弟姐妹们要给她钱,她不要,表现出她的自尊自强,不依靠别人。 C、第⑦段提到孩子,母亲眼中充满希望,可见,母亲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带给她好的生活,让她不再那么辛苦。 D、选文标题写出了母亲的伟大,无私,暗示文章中心,表达我对女人的敬佩之情。
  • 21. 人文阅读。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贵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 , 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地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班固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柯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1)、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回答。
    (2)、怎样理解第⑥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
    (3)、下面一段文字也是写壶口的黄河,请与文章第④段作比较,从表达方式与表达效果的角度谈谈两者的不同。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瀑布宽达5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是中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滚滚黄河水至此,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博,上宽下窄,在50未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

    (4)、人们经常将要表达的情感寄予到具体的事物上,使抽象的情绪具体化。请你仿照以下句子的样式,另外选择一样事物再写一句,寄托你的爱国情怀。

           为黄河作传,她九曲连环,吟诵着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她一泻千里,抒写着青春中国的壮志豪情。为 作传,

  • 22. 阅读《窗前的母亲》,按要求回答问题。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闲;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

    ⑨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1)、文章第⑥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

    (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画曲线的句子,用夸张的修辞写母亲喜欢追着太阳烤的舒适,体现母亲的生活并不孤独、单调,而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B、第④段画曲线的句子,描述了太阳移动的过程,突出了时间慢慢流逝的过程,表现了母亲一个人长时间守候在窗前的寂寞。 C、本文以“窗前的母亲”为线索,将母亲的形象定格于“窗前”,切入点虽小但笔墨过于集中,内蕴不丰富,不能很好地突出母亲的形象,构思不巧妙。 D、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时刻牵挂子女,又不愿为子女添麻烦;年纪虽大,却很勤快,喜欢怀旧,视力、听力都特别好的老人。所以“我们”再晚回家,她总能及时替“我们”打开门。
    (4)、写母亲的角度可以有很多,本文为什么单单选择写“窗前”的母亲?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 2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航天的硬核浪漫

    ①蛟龙入海、嫦娥奔月、鸿雁传书……曾经,这些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呢喃,是华夏儿女对星空和深海的想象。如今,在中国科学家执着的探索下,神话变成了现实。一个个国之重器,承载着国人的梦想。它们的名字,也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浪漫。
    ②AG600别名“鲲龙”, 取意“鯤鶥展翅,蛟龙入海”,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而“鲲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上古神兽。据庄子《逍遥游》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③“鲲龙”的命名,既体现了其水陆两禍的特色,也蕴含着航天人的期冀和祝福。在成功实现陆上首飞和水上首飞后,2020年7月26日,“鲲龙" 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
    ④“蛟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相传,蛟和龙居深水中,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我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取“蛟龙”入水,乘风破浪、以利万物的美好寓意。目前, “蛟龙”号的作业能力可达7000米。能在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城潜行。
    ⑤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标识为“揽星九天”。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⑥“天问”之名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⑦自古以来,“北斗”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北斗,共有七星,因在北方聚成斗形。故被称为“北斗”,又名“北斗七星”, 上古时期被用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至今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
    ⑧“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中国古代诗人对北斗七星有着无限遐思。当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便以这-传统文化中富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命名。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⑨至于“嫦娥工程”和“玉兔”号则源自我们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承载着古人对月球的浪漫想象。在神话中,“玉兔”是古人同情嫦娘进而添补的温暖情节。如今,“玉兔”是我们追求和平的象征。“玉兔” 的善良、纯洁、敏捷和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
    ⑩在古代,人们用“鸿雁”指代信差。汉武帝时,苏武被匈奴扣留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真相并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苏武放回汉朝。自此,“鸿雁传书”用来指代书信传递。“鸿雁传书,永不失联”,用“鸿雁”命名全球地轨卫星通信系统,承载了航天人的美好祝福。
    ⑪《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进过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后,具备了“火眼金睛”的技能。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悟空”, 取义“领悟、探索太空”,希望它能够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别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2015年12月17日,“悟空”成功发射升空,虽然设计寿命只有3年,但经过评估,目前它仍在太空服役。

    (选自《青年文摘》2021年第18期,有删改)

    (1)、概括本文的说明对象。
    (2)、第②段加点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AG600别名“鲲龙”,取意“鲲鹏展翅,蛟龙入海”,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

    (3)、“中国航天的硬核浪漫”中的“浪漫”一词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