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8 类型:复习试卷

一、语段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环,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根据选文概括“我”的心理变化。

    轻视→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高兴地说到:“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3)、“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作“最为珍贵的宝书”
    (4)、如何理解选文第五段画线句子?

二、现代文阅读

  • 2.  文学类阅读。 

    爱的角力

    明前茶

    ①两年前的春天,小曹的父母重建了农村的老房子。原先中规中矩的平房被推倒了,小曹的父母建起两层楼席,还装修成民宿的样式——在合围结构的房子中央装上落地玻璃窗,并预留了一个天井,天井里种上细细的水竹,放上父亲这些年从山上捡来的奇石。 

    ②为什么要建这座大房子?她父母的想法是,人老了,只盼着儿孙能多回家陪陪他们。他们执拗地认为,只要老家房间够多,卫生间里装上了智能马桶,有拍照好看的餐桌与茶几,孩子们就愿意回来小住。 

    ③果然,新房子造好之后,父母就陷入无尽的等待,他们翻晒被褥、腌制腊味。浇灌菜园,就等着儿女的汽车喇叭在院门前摁响。这份沉甸甸的期待,也变成了一家人的精神压力——小曹与哥哥、弟弟都有些愧疚,以前每两个月才长途跋涉开车回家一次,但现在父母周一辈子的积蓄翻建房子,他们都掂量着回家的次数是不是太少了。 

    ④然而,人到中年,做儿女的也事务繁忙,加班、做家务、辅导孩子,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填满了。为了腾出周末去探望父母,小曹每周一到周五都过得紧张,可能凌晨还在赶制标书,深夜还在厨房里对付油渍。疲困至极时,他心里也有抱怨。终于有一天。小曾鼓足勇气对母亲说:“既然所有的爱都是双向奔处,你们也不能总站在原地不动啊,也不能总是眼巴巴地等着我们回家啊,我们也很累。” 

    ⑤话刚说出口,小曹就后悔了。在视频里,小曾明显看到母亲的脸色像大晴天里飘来一片乌云,倏然暗下去了。之后,回不回家就变成了一个“话题沼泽”,双方都得绕着走。小曹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父母也不再接二连三地以“笋子已经帮你们挖好了,鸡已经杀好了”“腊肉已经可以吃了,再晚一步你们就看不到腊梅花了”等理由来催促儿孙们回老家了。在双休日,小曹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也终于有时间去美术馆看展览、带孩子去游乐园了,但是,这份自在轻盈为什么又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空茫呢? 

    ⑥某一天,父亲突然主动给地打电话。说村委会邀请到一位给孩子们讲授风筝制作方法的老师,在村里找寻教室未果,看中了他们家敞亮的天井和客厅,想租用客厅做手工课教室。外聘的老师很忐忑。因为这种公益性课程经费有限,之前问过几家民宿,都因为价钱谈不拢而作罢。 

    ⑦谁想,父亲一听就答应了,说:“你们尽管来,有孩子们在,大房子就有生气。租金多少都无所谓,我们老了,要这么多钱做啥用?”他还说,孩子们搭风筝的骨架肯定需要竹篾,后面山坡上的竹园也是他们家的,看中什么竹子他就替他们砍来用。他还给来上课的师生准备了烘青豆和蜜薯干当茶点。那蜜薯与毛豆也都是自家菜园的收成。 

    ⑧ 这件事好像给父母的生活 开了一条缝,这条缝里透出月光、清风和竹子的清香,也透出一份活力。 

    ⑨于是这一年来,父母家的大客厅就成为课外讲习所,老师在这里教孩子们写春联、染布、做青团和鲜肉月饼。连父亲也被聘请加入了课外教师的队伍。 

    ⑩从母亲发来的视频里,小曹看到父亲在教孩子们识别如今已成老古董的农具与渔具,教他们如何点豆腐、晒柿饼、收桃胶。小朋友们还戴上手套与斗笠面罩,学着父亲的样子避开“嗡嗡”萦绕的蜜蜂,蹑手蹑脚地在蜂箱里掰下一点儿色如琥珀、状如软胶的蜂蜜,放进嘴里品尝。顿时,他们被都浓稠的甜味齁到,小脸上堆满惊讶。父亲在一旁笑着,犹如恶作剧得逞的小伙伴一样。小曹被愧疚捏拢的心终于舒展开来。 

    ⑪两位老人也发现,有了大房子,迎接的也不一定是自家儿孙,当他们帮助想做事却没有场地的年轻人时,自己的生活也从枯索萧瑟变得丰沛饱满起来。 年轻一辈的到来使河岸上的老柳树忽然有了腰身,有了青绿之色,有了明媚的生气。 

    ⑫有意思的是,当父母不再那么盼望儿孙回家时,孙辈却约好了要回爷爷家,因为爷爷要教村里的孩子玩“植物敲拓染”。 

    ⑬小曹的儿子和侄女听说后,提出了小小的抗议:“别人家的孩子都学会了,咱们曹家的小孩倒不会,这怎么说得过去?” 

    ⑭小曹笑起来,她知道,在两代人“爱的角力”中,这一回,是父母赢了。 

    (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这篇文章入选了知行中学知行文学社的“美文共赏”栏目,弘毅同学所在的七( 9)班读完后,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

    (1)、 为了理清文章的内容和小曹的情感变化,弘毅和组员绘制了以下表格。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小曹家的故事

    小曹的情感

    小曹父母建新房,期待儿孙常回家看看

    愧疚

    小曹为了周末能回家,平时疲困至极

    不满

    ①  

    空茫

    新房成了手工课教室后,父母的生活忙碌充实

    ②  

    ③  

    愉快认输

    (2)、 批注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请你根据要求,结合上下文为画线句子做批注。 

    ①这件事好像给父母的生活开了一条缝,这条缝里透出月光、清风和竹子的清香,也透出一份活力。(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年轻一辈的到来使河岸上的老柳树忽然有了腰身,有了青绿之色,有了明媚的生气。(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 七(9)班的同学在阅读完这篇作品后,就人物形象开始了小组讨论。请你结合选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之恒同学: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台阶》中的父亲。 

    弘毅同学:嗯,盖新房对两位父亲而言,都是人生中的重要事件。 

    紫涵同学:我觉得这两位父亲在形象上都有相同之处:  。 

    韵笙同学:我觉得这两位父亲还是有不同之处:  。

    (4)、 逸萱同学不明白标题“爱的角力”是什么意思,从《现代汉语词典》上查到“角力:比赛力气”。请你向她说明标题的深层意蕴。
  • 3. 阅读

    细水长流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一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1)、 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2)、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母亲一听,跟我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②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 4. 阅读

    老王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镶嵌”一词好在何处?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里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
  • 5. 散文作品阅读

    我改变的事物

    刘亮程

    我年轻力盛的那些年,常常扛一把铁锨,像个无事的人,在村外的野地上闲转。我喜欢一个人在荒野上转悠,看哪不顺眼了,就挖两锨。那片荒野不是谁的,许多草还没有名字,胡乱地长着,我也胡乱地生活着,找不到值得一干的大事。在我年轻力盛的时候,那些很重很累人的活都躲得远远的,不跟我交手,等我老了没力气时又一件接一件来到生活中,欺负一个老掉的人。这也许就是命运。

    有时,我会花一晌午工夫,把一个跟我毫无关系的土包铲平,或在一片平地上无辜地挖一个大坑。我只是不想让一把好锨在我肩上白白生锈。一个在岁月中虚度的人,再搭上一把锨、一幢好房子,甚至几头壮牲口,让它们陪你虚晃荡一世,那才叫不道德呢。当然,在我使唤坏好几把铁锨后,也会想到村里老掉的一些人,没见他们干出啥大事便把自己使唤成这副样子,腰也弯了,骨头也散架了。

    几年后当我再经过这片荒地,就会发现我劳动过的地上有了些变化,以往长在土包上的杂草现在下来了,和平地上的草挤在一起,再显不出谁高谁低;而我挖的那个大坑里,深陷着一窝子墨绿。这时我内心的激动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我改变了一小片野草的布局和长势。就因为那么几锨,这片荒野的一个部位发生变化了,每个夏天都落到土包上的雨,从此再找不到这个土包;每个冬天也会有一些雪花迟落地一会儿——我挖的这个坑增大了天空和大地间的距离。对于世代生存在这里的一只小虫,这点变化可谓地覆天翻,有些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米,在它的领地随便挖走一锨土,它都会永远迷失。

    有时我也会钻进谁家的玉米地,蹲上半天再出来。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这是我的业绩,我为这户人家增收了几斤玉米。哪天我去这家借东西,碰巧赶上午饭,我会毫不客气地接过女主人端来的一碗粥和一块玉米饼子。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却永远不会为某一件事去忙碌。村里人说我是个“闲锤子”,他们靠一年年的丰收改建了家园,添置了农具和衣服。我还是老样子,他们不知道我改变了什么。

    一次我经过沙沟梁,见一棵斜长的胡杨树,有碗口那么粗吧,我想它已经歪着身子活了五六年了。树总是一个姿势做到底,原地踏步一辈子,往前走半步都是要命的事。我找了根草绳,拴在邻近的一棵树上,费了很大劲把这棵树拉直了,干完这件事我就走了。两年后我回来的时候,一眼就看见那棵歪斜的胡杨已经长直了,既挺拔又壮实。拉直它的那棵树却变歪了。我改变了两棵树的长势,而现在,谁也改变不了它们了。

    我把一棵树上的麻雀赶到另一棵树上,把一条渠里的水引进另一条渠……我相信我的每个行为都不同寻常地充满意义。我是这样一个平常的人,住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注定要这样闲逛一辈子。我得给自己找点闲事,找个理由活下去。

    多少年后当眼前的一切成为结局,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村里的一切。整个老掉的一代人,坐在黄昏里感叹岁月流逝、沧桑巨变。没人知道有些东西是被我改变的。在时间经过这个小村庄的时候,我帮了时间的忙,让该变的一切都有了变迁。我老的时候,我会说:我是在时光中老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村里人”与“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进行对照,突出我对乡下生活的厌烦。 B、文章语言风趣,譬如“到了秋天就会有一两株玉米,鹤立鸡群般耸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这是我的业绩”。 C、文章把细微的琐事与深切的感动相融合,把随意的举动与永恒的意义相联系,形成巨大的张力,别具魅力。 D、文章对村庄的景物描绘生动,比如对那棵斜长的胡杨树的描写,绘形又绘神。
    (2)、请结合全文分析,说说“我”为什么热衷于改变这些不起眼的事物? 
    (3)、小语读完这篇文章后说道:“文中的‘我’和《台阶》里的父亲很像,为努力改变事物而感到充实,一刻也闲不下来。”小文持有反对意见。请你结合《台阶》与本文内容,帮助小文写出反对理由。
  • 6. 记叙文作品阅读

    老罗师傅

    王尚桐

    ①老罗师傅是位送水工。我也记不清老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为我们小区送水的,他好像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②瘦瘦高高的老罗木讷寡言,见人只是嘿嘿一笑。因为种田难以支撑儿子上大学的开销,年过半百,进城打工。除此之外,大家对他的信息知之甚少。人们也不知道老罗所在公司的名称,每次见水桶快见底时,只要拨打老罗永不关机的手机,即便是夜间八九点钟,老罗也挪着不慌不忙的步子,登楼送水,撩一把汗,换上塑料鞋套,将一桶“阿依苏”矿泉水稳稳装在饮水机上。交接十二元水费,拎着空桶,嘿嘿一笑后转身离开。有时家中临时有事,锁门不在,老罗便会将水放在门口,等下次再付费。一天又一天,老罗成了小区中的一员,家家离不开他。

    ③炎热的夏天来了,小区时不时会陷入“水荒”,邻居们可能都觉察不到老罗多年如一日的存在。老罗解释道,天热山上的泉眼越来越细,取水的人越来越多,拉水车每次都需要排队好长时间,小区也疯传老罗他们公司的水以次充好。山上的泉眼终于干涸了,纯净水取代了矿泉水,价码也从十二元降成十元一桶。

    ④小区的住户纷纷议论纯净水的水质,有沉淀了,出异味了,老罗听了,还是嘿嘿一笑,并不言声。人们也很快接受了老罗送来的纯净水,日子便又重回往日的平静。而老罗依然沉默寡言,依然及时送水,依然嘿嘿一笑。要说老罗送水有何不便,就是每次送水大家提前备好十元零钱,老罗不习惯移动支付。于是,有人调侃了:“老罗,我教你微信支付吧。”“老罗,再用现金支付就打折。”老罗依旧嘿嘿一笑,最多带着浓重的口音回一句话:“不中,小区里老人多,用现金支付习惯,不麻烦。”

    ⑤老罗默默地送水,日子也静静地流淌。直到有一天,老罗的电话突然关机了,这可是从未出现的状况,人们种种猜测和抱怨。不久传来消息,老罗心梗,已经走了。这么突然!想想他的质朴和憨厚,想想他的尽职和尽责,大家叹息,好人一个。

    ⑥老罗一走,大家只好按着水桶上的电话订购纯净水。一日,我打电话订水后,来了一位头戴棒球帽,戴耳机的年轻人,二十来岁,很帅,很酷。我想以后就要和这位小师傅打交道了,便主动索要他的电话号码。小伙子头也不抬,“水桶上有电话,订水和公司联系。”我有点尴尬,不过这只是变化的开端。一次,打电话订水后,因临时家中有事锁门外出,回来时门口却没有往常一样的水桶。第二天,在小区碰到了小伙子,问起此事,他好一顿数落,抱怨我让他白跑一趟。还说以前都是师傅老罗替我们垫资,自己不会那样做的。

    ⑦小伙子还规定了送水的时段,上午A区,下午B区,不再随叫随到,几乎一夜之间,小伙子站在了舆论风口:送水不及时,态度生硬,只通过微信收费,老人们感到非常不便。不久,公司又开通了二维码订水,只需在平台上付费订水并填写地址,然后排队等候。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种送水方式。

    ⑧从此,除了偶尔在小区照面,碰见小师傅的机会少了,生活也再度回归平淡。只是偶尔还会忆起憨厚的老罗,在楼道里晃动着瘦高的身形,剪开熹微的光影,扛着沉甸甸的水桶缓步走来。可是又有谁想过老罗师傅曾经在心里想过些啥呢?

    ⑨老罗走了,和老罗一起走的,还有他的时代。

    (有删改)

    (1)、文章多次将老罗师傅与小师傅进行对比。请在相应处补写情节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老罗师傅

    小师傅

    手机永远不关机

    住户不在家,不把水放在门口,并抱怨

    只通过微信收费

    对比作用:④

    (2)、文章写老罗时反复出现“嘿嘿一笑”。请分析下列两处“嘿嘿一笑”分别表现出老罗当时怎样的心理。

    ①交接十二元水费,拎着空桶,嘿嘿一笑后转身离开。

    ②老罗依旧嘿嘿一笑 , 最多带着浓重的口音回一句话……

    (3)、请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老罗也着不慌不忙的步子,楼送水,一把汗,上塑料鞋套,将一桶“阿依苏”矿泉水稳稳装在饮水机上。

    (4)、文章的老罗与杨绛笔下的老王有许多相似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品质与作者的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桃之夭夭(节选)

    ①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 43 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②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里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密封线内不得答题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③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腰,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④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到那个土坑里去,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地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⑤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再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冬天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常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

    ⑥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的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已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⑦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已不在人间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
           ⑧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1)、说说你对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2)、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饲养”一词好在哪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同学读完下面的文章后,想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舞台剧,邀请你参与编排。

    粗瓷碗

    吕峰

    ①我家橱柜里有四个外形粗犷的粗瓷碗。是当年爷爷因为家里添丁而购置的。如今它们盛着满满的光阴,无语也无声,固守着家的温度。

    ②粗瓷碗是那种最普通的白瓷碗,碗边有两圈蓝色的釉纹,口大肚浅,一副大腹便便的样子。自从我有记忆开始,饭桌上就有它们的身影。每到吃饭时,我就喜欢帮忙摆放碗筷,一边摆着,一边念叨着:“这是爷爷的,这是奶奶的,这是我的……”眼前的碗,对应着一个个正急着往家走的亲人。有时遇到我喜欢吃的东西,奶奶会捏起一块放进我的粗瓷碗里,母亲则佯装愠怒,瞪我一眼,那种感觉温暖、祥和。

    ③家里有一条规矩,饭做好后,第一碗要盛给爷爷。奶奶给爷爷盛饭时总是说:“你爷爷是家里的大劳力,家里的活儿全指望着他干呢,饭做好了就得先给他吃。”奶奶去世的时候,号称“铁打汉子”的爷爷痛哭流涕,一个劲儿地用手拍打着奶奶的棺木念叨:“你走了,谁给我盛第一碗饭啊?”那副悲痛欲绝的神情,让前来吊唁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④粗瓷碗也见证了父母亲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他们之间没有浪漫的事,有的只是每日三餐、添饭夹菜,虽朴实平淡,却无限温暖。每天早晨,母亲会雷打不动地给父亲冲鸡蛋茶。在粗瓷碗里上打上两个鸡蛋,滴上几滴香油,再加一勺白砂糖,用筷子搅和均匀,将刚烧开的水慢慢地冲到碗里,边冲边用筷子搅拌,那碗里就慢慢形成了一梭又一梭的鸡蛋穗,略微沉淀后,上面变成稀清的蛋汤,下面是稠状的蛋花。这是母亲最熟练也最拿手的活儿,原因很简单,父亲就好这一口。

    ⑤当时我对母亲的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后来看到作家张晓风写道:“每当看到一对恋人手牵着手提着一把青菜、一条鱼从菜市场走出来,我就忍不住感叹,一蔬一饭里的天长地久,原来如此啊。”这才明白,原来,所谓的白头到老的爱情,就是这样!

    ⑥粗瓷碗里除了有爱情,还有满满的亲情。有一次,我生病了,一直高烧不退。母亲觉得服用汤剂比打针副作用小,就开了一大包中草药煎熬。她守在厨房的煤炉前,严格按照老中医的要求去煎药,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文火细细地熬。随着母亲的辛劳,那点儿苦涩的中药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

    ⑦近两个小时的功夫,那碗黑褐色泛着泡沫的中药被母亲端到了我的床前。我只是呷了一口,便受不了那份沁人心脾的苦,不由得呕吐起来。母亲慌乱地为我捶背,清扫秽物,焦急万分。望着他忙碌而辛劳的身影,我内疚极了,真白费了他煎中草药的苦心。

    ⑧粗瓷碗,原本有十个,后来只剩下了四个。再后来这四个碗也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又一套精美的细瓷碗。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碰巧前段时间细瓷碗被女儿打碎了几个,我一直没有去买。这时我突然想起碗柜里的粗瓷碗,便把它们拿出来,用以解燃眉之急。端着那早已退出了生活圈子的粗瓷碗,朋友顿时乐坏了。那天晚上,我和朋友之间的话题没有离开过粗瓷碗。再后来朋友去到日本留学,每次回国捎回来的礼物都是图案各异的碗碟。看着那饱含心意的礼物,我知道碗里还藏着友情。

    ⑨粗瓷碗里有美好的回忆,那是逝去的懵懂岁月,那是千金不换的温情与美好。因为它,家的概念更清晰,家也在无情的光阴里侧影翩跹。每逢节假日,我便拖家带口地去田间乡野。过几天农家生活,用粗瓷大碗吃饭、喝粥,夜晚坐在农家小院里,天上一轮明月,粗瓷碗中似乎有月光在荡漾 , 让人心醉。

    ⑩人生很复杂,又何其简单,简单到只是由两个动作组成了一条线。一个动作是捧起碗,另一个动作是放下碗。再捧起与放下的过程中,生命一点一点变得绚烂,又一点一点走向枯萎、终结。直到那个碗最后一次被放下,永不被捧起。

    (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器一物:遇见旧时光》,有删减)

    (1)、编辑部拟将本文排练成多幕剧,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多幕剧的相关情节补充完整。                                                                                                                                                                                                                              

    段落

    情节概括

    第一幕:(①)

    总起全文,爷爷当年购置的四个粗瓷碗,装着我满满的回忆。

    第二幕:(②-③)

    第三幕:(④-⑤)

    第四幕:(⑥-⑦)

    第五幕:(⑧)

    粗瓷碗,让我和朋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牢固。

    第六幕:(⑨)

    粗瓷碗,装着我与家人在乡下的美好回忆。

    第七幕:(⑩)

    粗瓷碗带来的感悟:一捧一放,便是人生。

    (2)、小深同学认为:原文第⑨段中“粗瓷碗中似乎有月光在荡漾”一句中加点的“荡漾”一词,不仅是在写景,更是在抒情。请结合小深的言论,谈谈对句中加点的“荡漾”一词的理解。
    (3)、小圳同学将饰演第⑧段中的“朋友”这一角色。“朋友”从日本回国前,在给作者买礼物时,会有怎样的内心独白?请帮助小圳设计“朋友买礼物时内心独白”的台词。
    (4)、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这才明白,原来,所谓的白头到老的爱情,就是这样!

    小鹏同学:“爱情”就是“这样”,“这样”在文中究竟是什么样啊?

    你:请结合文章第①到⑤段的具体内容,告诉小鹏“这样”在文中究竟是什么样。

    (5)、请你谈谈对《粗瓷碗》这个标题的理解。
  • 9.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小帅小美”解构了电影?当作一种选择就好

    ①“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他刚从坏人手里救下心爱的女孩小美,他们俩此时逃进了一片森林……”这样的开场白,你一定似曾相识。在短视频平台上,无论哪种类型的电影,男主都可以是“小帅”,女主都可以是“小美”,他们的开场通常处在某个暴力、刺激的场景。这类短视频往往用几分钟就可以解说一部几小时片长的电影,或是几十回合的名著。 

    ②一直以来,几分钟解说电影都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确实“短平快”,极大缩短了人们了解一部电影的时间,提供了一种或搞笑或另类的解构欣赏路径。“恨”的是它更像是一种“电子榨菜”:人们看完好像并没有提升什么欣赏力,也没有获取什么有用的信息。因此很多人担心,一旦对这种“电子榨菜”产生依赖,会消解电影的艺术性与深刻性。 

    ③毫无疑问,技术一旦给人们的生活“一键加速”,耐心就会成为一种稀缺品。快速的信息传递的确可以让人不假思索,这也是短视频站上“风口”的社会原因之一。几分钟解说电影其实也是适应短视频平台而产生的新型观影形式,我们可以选择跳转、倍速播放76集的《甄嬛传》、80集的《武林外传》、3小时片长的《泰坦尼克号》,也可以17分钟就读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碎片化的时间摄取大量信息。 

    ④换个角度讲,技术让我们成为了时间的主人。既然如此,那么无论是完整欣赏还是解构速览一部电影,都应该被当作提供给观众的另一种观看选择,而不是唯一的选择。 

    ⑤在快时代,观众更需要具备一种可快可慢阅读的能力。完整欣赏一部电影,可以品味到它的细节、美学、配乐和情节转折;而观看速览影片的短视频,也可以作为观众了解自己是否对影片有兴趣的先导。两种观看方式各有千秋,尊重观众的选择就好。 

    ⑥当然,完整观影需要更多耐心和时间,但也恰恰因此,观众才真正可以理解一部电影的艺术造诣和主旨。很多故事片,正是在时间的流转之中,情节不疾不徐地铺陈展开,才让人慢慢体会到亲情、爱情等感情之温厚。 

    ⑦身处繁忙的生活中,同时要面对更便捷选择的冲击,我们会希望人们保留慢观影的能力,而不是一味躲进短视频的速览世界中。当然,解说电影超强的信息传递有效性,还有开篇的一鸣惊人、起承转合的意想不到、结尾戛然而止的悬念设置……也许可为以后电影的情节安排提供新的思路。 

    ⑧解说电影类视频也需要有版权规范和内容规范。如果一味以暴力、黄色等低俗刺激的镜头示人,侵犯原作的版权,曲解原作的主旨,那么一定会走向劣质化的道路,“人人喊打”,无益于短视频的长期发展。 

    ⑨但有一点越来越成为共识:长短视频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对于很多技术平台来说,长短视频协同合作已经成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⑩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电影里既有阳春白雪也有“小帅和小美”这样的下里巴人。观影世界应当是丰富多元、开放包容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界限,就交给观众来把握吧。

    (1)、有关“几分钟解说电影类短视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搞笑或另类的解构欣赏路径。 B、它可以让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里获取大量的信息。 C、它可以让人们提前了解自己是否对一部电影有兴趣。 D、它消解了电影的艺术性和深刻性,无益于提升人们的欣赏力。
    (2)、对观看完整类电影的必要性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A、可以品味到一部电影的细节、美学、配乐和情节转折。 B、观众能真正理解一部电影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主旨。 C、让观众在不疾不徐的情节中体会到各种温厚的感情。 D、只有提升慢观影的能力,才能消除便捷选择的冲击。
    (3)、本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开窍的日子

    舒乙

    ①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②我小时候,就是个没开窍的小男孩,很典型。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儿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也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真实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底,变成了“小兔”。 

    ③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切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各种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详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教我读“b”“p”“m”“f”,我却一会“b”“p”“f”,一会“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不可救药。 

    ④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前进,渐渐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功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发生似的。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⑤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让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的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好玩好玩。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这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⑥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 

    ⑦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早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⑧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裱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⑨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⑩有一次,我坐在东边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⑪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教过我打麻将,是数番的那种,很复杂,动脑筋做牌,只玩不贴。他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就带着我去看他。夏天晚上乘凉时,父亲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用他自己的方式再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腾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了的皮鞋后跟。 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⑫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小学毕业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 

    【注释】①舒乙: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曾多次举办画展。

    (1)、第①~③段,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开窍前学习落后的几个细节,请简要概括。
    (2)、第⑤段,作者记叙到“他买了一只鸭子,让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如何理解父亲的行为。
    (3)、阅读⑦~⑪段,说说第⑪段中画横线句子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概括老舍先生培育孩子的哪些理念和做法值得父母们学习借鉴?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
  • 11. 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人民的心 

     杨朔 

     ①已经是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初,头一阵子落过场大雪,冬天早来了。谁知近来一变天,飘飘洒洒又下起细雨来,冰雪化了,到处化得泥汤浆水的,走路都插不下脚去。原先封得严严实实的大江小河,又化了冻,边边岸岸的冰上浮着层水,只有背阴的地方冰还比较结实,时常可以看见朝鲜小孩蹲在小爬犁上,双手撑着两根小棍,飞似的滑来滑去。 

     ②这一天,雨不下了,怪阴冷的。晚间我坐在灯下读书,这时我接到个电话。我不清楚是谁给我的电话,他说:“你知道么?今天傍晚在安州车站牺牲了个战士。” 

     ③我去看那位烈士时,他已经装殓好,平平静静躺在那儿。他的神情很从容,像是睡觉。我定睛望着他的脸,我不认识他,但我又十分熟悉他。他的面貌一点不惊人。谁要以为这样的人身上准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东西,那就错了。 

     ④他只是个顶简单的中国人,几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他的一生。他叫史元厚,山东长清人。他像所有贫苦的农民一样,一生下过的就是苦日子;也像所有机灵的孩子一样,有时会想出很可笑的法子,对地主报个小仇。譬如说,把地主的南瓜挖个洞,往里拉粪;还有一回,把些毛毛虫的毛撒到地主被窝里,害得地主黑夜睡觉,浑身刺得又痒又痛。到后来,他长大了,就参加了部队。 

     ⑤史元厚家里有老父老母。这对老人像所有父母一样,总怕儿子冷了不知添衣服,饿了不知道吃。千里迢迢,也要托人捎去做娘的连宿打夜带着灯做的老山鞋,还要在信上千叮咛万叮咛,就怕儿子晚上睡觉不盖被,受了凉。 

     ⑥一九五三年二月,史元厚跟着队伍到了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队伍一到,立时打坑道,挖工事,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史元厚挖战壕磨得手起了血泡,扛木头把肩膀都压破了皮,照样像匹小骡驹子,又踢脚,又撒欢。春天的夜晚,还是森凉森凉的。史元厚站在山头的哨位上,守望着朝鲜的国土。一听见半空中飞机响,枪就握得更紧。山风一吹,飘起股青草的香气,他忽然会想起了家。这种带点泥土气息的草味,他从小便闻惯了。一时间,仿佛他警卫着的不是朝鲜,却是他的本乡本土。他想象得出家里人正在做什么。父亲一时出现在他的脑子里。老人家披着棉袄,擎着根麻秸火,咳嗽着,正在给牛拌夜草。他娘却坐在热炕头上,呜呜摇着纺车。 

     ⑦转眼到了冬天,朝鲜前线又飘了雪花。有一个蒙古族文工团来看望慰问史元厚那个部队,都住在宿营车上,就停在安州车站附近。史元厚和几个战士被派去担任警戒。 

     ⑧车站背后是一带土山,叫龙潭岭。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龙潭池,夏天常有人在里边洗澡,一跳下去不露头,足有一丈多深。眼下冻了冰,像镜子一样亮,变成孩子们最留恋的滑冰好地方了。 

     ⑨黄昏时候,慰问团的同志将要到别处去了。警卫战士都打好背包,下了宿营车,打算回本连去,背后忽然有人追上来喊:“你们一位同志掉到水里去了!” 

     ⑩大家急着往回跑,只见那龙潭池塌了一大块冰,岸上丢着史元厚的枪,史元厚的衣服,人却不见了。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坐在水边上,浑身上下滴着冰水,哭都哭不出声。 

     ⑪原来这个小孩刚才蹲在爬犁上滑冰,说声不好,一下子陷下去。他的两手扒在冰上,水浸到脖颈子,眼看就要沉底了,哭着喊起来。 

     ⑫一个志愿军飞跑上来。他扔下枪,脱了衣服,几步滑到小孩跟前,伸手去拉那小孩,忽隆一声,冰又塌了,两个人都落到水里去。只见史元厚在水里钻了钻,露出头来,双手托着那个小孩,一转眼又沉下去。他又钻上来,又沉下去。第三次钻上来时,他用尽力气一推,把小孩推到冰上,他自己却沉了底,再也浮不上来了。 

     ⑬朝鲜人民用最隆重的葬礼,把烈士的遗体葬到龙潭岭上。岭下临着龙潭池,史元厚就是在这儿把他的生命最后献给了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又把龙潭岭改叫做“史元厚岭”,龙潭池叫“史元厚池”。千秋万代,望见这片山,这片水,朝鲜的子孙就会想起这个人来。史元厚是个战士,临下葬,朝天放了几排枪,这是一个战士应得的尊荣。史元厚被埋葬了,但我知道,他那颗伟大的心却依旧跳动着,跳动在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心坎里。好同志,我写的不只是你,我写的正是中国人民的心。  

     (选自《三千里江山》有删减) 

    (1)、请你梳理与史元厚烈士有关的典型事迹,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看望烈士,初识史元厚;→;→;→厚葬烈士,取名缅怀。 

    (2)、结合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江:我觉得文章中最感人的部分是第12、13自然段,我们在朗读上要如何设计才能让同学感同身受呢? 

     小山:我觉得“飞跑”“扔下”“脱了”“滑到”这些动词在朗读时需要读重音,而且语速要急促,仿佛让我们看到英雄史元厚在危急关头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画面。 

     小江:我觉得第13段划线句中词语要读重音,因为。 

     小山:对于第12段最后一句“他自己却沉了底,再也浮不上来了”,语调和语气上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为什么这么处理? 

     小江:我认为。 

    (3)、全文重点在讲述英雄志愿军保家卫国和奋勇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他童年的经历和他的父母对他的牵挂呢? 
    (4)、根据以下材料链接,结合本文的内容,来谈谈你对“中国人民的心”的理解。 

     材料一 作家杨朔自1939年参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创作了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红石山》;1950年赴朝鲜前线,写下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材料二 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捍卫和平,中国军人别无选择,流血牺牲也在所不辞。影片中,风景如画的鱼米之乡浙江湖州、摄人心魄巍峨庄严的万里长城,与美军飞机滥炸下的边陲城市安东形成强烈反差。绝不能让战火烧到祖国大地,不能让敌人夺走我们的土地,不能让敌人剥夺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影片借梅生的话说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人民日报——历史上真正的长津湖战役》 

  • 12. 阅读理解

    我的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④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 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⑤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 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XXX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⑥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⑦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⑧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⑨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 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作者在文中既写了对徐先生的回忆,也写了自己当时的印象或受益之处。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表格。

    回忆的内容

    当时的印象或收益之处

    相貌神态上课发怒

    提高了“我”对国文的兴趣

    让“我”的作文硬朗挺拔

    (2)、本文刻画人物的语言很精妙。结合加粗的词语,赏析下列语句。

    ①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②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3)、有人认为,文中前后对人物的描写反差过大,冲淡了作者对老师的敬意。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用“徐老虎”来称呼老师,蕴含的情感却是不同的。请结合文章,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 13. 阅读吴伯萧的《马》,完成问题。

    吴伯萧

    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②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③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骋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合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④孟春雨霁,滑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⑤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⑥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⑦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父亲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⑧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暾,或披着晓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⑨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尔要骑马出去守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⑩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⑪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你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

    ⑫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寨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⑬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⑭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地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地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弟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一九三四年三月,青岛。

    (1)、阅读文章①﹣⑤段,在下面文段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①﹣⑤段围绕“马”描绘了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图,图,图, 图,端阳驱马逍遥图。

    (2)、请结合文章⑤段,简要分析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本文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小贴士】①谋篇:作文时谋划安排篇章结构。

    ②立意:命意,指寓意、含意;亦指确定主题。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回答问题。

    新学校的第一天

    ①小豆豆正式到新学校上学了,发现学校用真电车作教室,小豆豆感到很特别,其次感到特别的是教室里的座位,这个学校是坐在哪里都行,可以根据当天的兴致和其它情况,每天换一个自己喜欢坐的地方。

    ②于是小豆豆经过一番考虑,又朝周围看了一圈,最后决定坐在早晨紧随自己之后进入教室的那个女孩子旁边。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女孩子穿的连衣裙上印有长耳朵小白兔的图案。不过,最特别的还是这个学校的上课方式。

    ③一般的学校里,如果第一节课是语文就上语文,第二节课是算术就上算术,都是按照课程表的顺序上课的,但这个学校却完全不是这样。

    ④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由女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都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们说:“好,就从你自己喜欢的那个题开始做吧!”

    ⑤所以,不管是语文也好,算术也好,学生们都是按自己的爱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作文的孩子在写作文,坐在后面的孩子爱好物理,就点燃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地往上直冒泡儿,或者又把什么东西引爆了。这种情形在每个教室里都能看到。这种上课的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是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清楚地掌握每个孩子的兴趣、特点、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的个性。

    ⑥再者,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也可以从自己喜爱的学科做起,这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即使那些不喜欢的学科,只要在放学以前做出来就成,所以他们总是能够想办法完成的,而且,自习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如果确实搞不懂了,就或者到老师那里去问,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座位来讲解。一直到完全领会为止。还可以从老师那里领来例题,再继续自习。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就等于根本不存在学生呆呆地听老师宣讲这种情况了。

    ⑦像小豆豆他们这些一年级学生,虽然还没有上自习的课程,但在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学起这一点上,却是同上自习课完全相同的。

    ⑧有的孩子在写片假名,有的孩子在画图画,有的在读书,也有的在做体操。小豆豆旁边的女孩子好像已经会写平假名了,正在往笔记本上抄。小豆豆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稀奇,心里根本平静不下来,无法和大家一样立刻进入学习。

    ⑨就在这时,小豆直后面课桌的男孩站起身来,手拿笔记本朝黑板那个方向走去。老师正在黑板旁边的课桌那儿给其他孩子讲解什么问题,他好像就是要到老师那里去的。从背后看到那孩子走路的小豆豆,一下子不东张西望了,两手托腮目不转睛地盯住了那个男孩,这个小男孩走路时拖着一条腿,一病一拐的,特别是走起来时,身子一摇一晃的,开始,小豆豆还以为他是故意做出来的,然而,看了一会儿以后,小豆豆明白了,不是装的,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⑩当那个男孩返回自己课桌的时候,小豆豆还和刚才一样两手托腮定定地瞧着。两人的目光相遇了。小男孩一看到小豆豆,马上微微笑了一下。小豆豆也慌忙咧嘴笑了笑,小男孩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定(他坐到椅子上也比别的孩子费时间),小豆豆立即回转身朝他问道:

    ⑪“你为什么那样走路呢?”

    ⑫“我得过小儿麻痹症。”小男孩细声细语地平静地答道,那声音显得特别伶俐。

    ⑬“小儿麻痹症?”

    ⑭小豆豆还从来没听到过这个词,因此又反问了一句。小男孩又放低了声音说:

    ⑮“嗯,小儿麻痹症,不光是腿哩!连手也……”

    ⑯说着,小男孩子把手伸了出来,长长的指头并拢在一起,好像已经伸不直了。

    ⑰小豆豆看着他的左手关切地问: 

    ⑱“治不好了吗?”

    ⑲小男孩没有吭声。小豆豆以为是自己问错了,感到很伤心。这时,小男孩却以爽朗的声音说道:

    ⑳“我叫山本泰明,你呢?”

    ㉑小男孩讲话的声音很精神,小豆豆高兴了,她大声答道:

    ㉒“我叫小豆豆!”

    ㉓就这样,山本泰明和小豆豆交上了朋友。

    (1)、读第①—⑧段,说说在小豆豆眼中,新学校与其它学校有哪些方面不同?请简要概括。
    (2)、读第②—⑧段,简要概括新学校的上课方式有哪些好处?
    (3)、结合上下文,谈一谈文中划线句子传达了小男孩怎样的内心世界?

    ①“我得过小儿麻痹症。”小男孩细声细语地平静地答道,那声音显得特别伶俐。

    ②小男孩没有吭声。小豆豆以为是自己问错了,感到很伤心。这时,小男孩却以爽朗的声音说道:“我叫山本泰明,你呢?”

    (4)、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小豆豆的性格特点。
  • 15.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回答问题。

    欧阳修贬官不贬志

    ①应该说,大文学家欧阳修一生的命运是坎坷的。

    ②天圣八年(1030年),信心满满的欧阳修参加了殿试,当时,殿试是由宋仁宗赵桢主持的。据当时的主考官晏珠回忆,当时的欧阳修,本来是可以中状元的,但因为欧阳修的恃才傲物,诸位考官都有些想给他点颜色看看的意思,这一次,欧阳修仅仅得了第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③亲眼目睹北宋与西夏作战的惨败,导致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作为有改革决心的政治家,欧阳修深感忧虑,于是在西夏求和之际,欧阳修便首先上书提出改革,因为欧阳修当时身为文坛领袖,威望很高,他这一上书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一场关于改革的呼声也应声而起。庆历三年(1043年),在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中,欧阳修身为谏官,多次替范仲淹等改革派辩护,有力支持了范仲淹等人的改革。新政失败以后,欧阳修上书辩驳,后被贬。

    ④紧跟着,又一桩“桃色风波”牵涉到了欧阳修。事件的起因,是有人弹劾,说欧阳修做出有伤风化之事,以欧阳修的地位,再怎么也不可能做出那事,欧阳修自知是别人诬陷,费劲口舌来辩解,后来,最终还是没有任何证据证实此事。但是,欧阳修却因此被政敌揪着不放。欧阳修再次被贬,到了滁州。

    ⑤仔细测算一下,欧阳修一生被贬三次,被贬的时候,又在各个州府平调了数次。

    ⑥但是,奇怪的是,他的很多名篇佳作,都是被贬以后才写出来的,比如《醉翁亭记》等。被贬以后的欧阳修,并没有就此意志消沉,而是沉浸在文人雅集和学术之中。

    ⑦比如,他会在夏日,邀请一帮文人来自己家里,采来荷花,玩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游戏,从鼓声起,拿起荷花的人掰下一只花瓣,下一人再掰,最终,谁掰下最后一瓣花瓣,此人饮酒,可以说是曲水流觞,无限风雅。

    ⑧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诽谤,自请外任。欧阳修在被贬到亳州之后,行走在亳州的大街小巷。州城和乡野,都留下了他许多诗篇。后来,这些诗篇被收录在《归田录》中。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篇目,比如《卖油翁》,就写于亳州。

    ⑨欧阳修在亳州任知州的时候,已经是晚年了,他除了处理政务之外,就是饮酒和作诗,还投入到对年轻时所写文章的修改之中去,欧阳修是个较真的人,他对自己先前写过的文章修改得十分仔细,连妻子都看不下去了,劝他说:“你都这个年岁了,还费这个心干啥?还怕老先生骂你呀?”欧阳修答曰:“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一句“却怕后生笑”足见其对自己作品的严谨态度。试想,现如今的作家,有多少把作品写好之后,就发之大吉、放之大吉了。

    ⑩纵观欧阳修一生的浮沉,仍不妨碍他是一个可爱的人,也是一个值得让人敬佩的人。

    ⑪一言以蔽之,欧阳修是贬官不贬志。

    (1)、下列对欧阳修“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句话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认为年纪大了,可以不尊重先生了,不怕先生骂了。 B、欧阳修怕妻子不满,找了个仔细修改文章的借口。 C、欧阳修认为自己是文坛领袖,被后人笑话是一件很丢脸的事。 D、欧阳修在学问上很较真,想通过修改把更完美的作品留给后人。
    (2)、作者说欧阳修“是一个可爱的人,也是一个值得让人敬佩的人”的理由,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身为文坛领袖,威望很高,一呼百应。 B、欧阳修屡遭挫折,屡次处于生命的低谷,却没有自我沉沦。 C、欧阳修在挫败之时仍能不忘雅好,是一个有情怀和有情趣的人。 D、欧阳修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3)、欧阳修一生命途坎坷,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 16. 阅读《山水画翁》,完成各题。

    山水画翁

    何华

    ①书房的墙壁上流泻着两幅水墨长卷,画面是山水图景。几乎少有人像我这样布图,两幅画紧邻,几乎占据了墙体一半,然而视觉上却异常地端雅、和谐。这两幅图之所以能悬于一处,源于它们出自一人之手,气度相合、亲如姊妹。画卷的. 上部用清透的水墨晕染远山雾霭,中部细瘦的瀑布从雄壮的山体间奔逸而下,下部是近景的山岩,苍劲的纹理中渗透出嶙峋。这两幅画,似乎从山川的不同角度展示了山水的意趣,我想作画人一定像我一样,沉醉于树木山水的灵秀间,不倦不怠。

    ②提及画者,是一位八旬老翁,中国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毓纯。 我之所以能与这一壁的山水日日相守,幸于一份亲缘。画家是我的大姨夫,生活于东北沈阳。素日里本交往不多,只在节假互致问候,又因东北与四川距离远,互动终有些受阻。然而去年,却因母亲的一场手术,大姨夫妇亲临护理、 善良相助而使这亲情如花绽放,也使我有幸更进一寸领略画家的非凡气质。大姨夫坐在那里,慈眉善目、温和儒雅,无半分傲,智者风范令人钦美。

    ③他的谈吐又给了我另一种极为明晰的印象。我曾好奇地问他,国画的种类颇多,他为什么选择山水呢?他以一位八自老人的睿智和坦荡回答我:“你不觉得中国的大山大川都太美了吗?咱们祖国和民族的浩然正气、悠长文化都融合在山水里。我选山是因为它象征着坚强坚定,在暴风雨中永不弯腰、不低头。我选水是因为它(_         我们的党在百年历史里,顽强斗争、拼搏不息,至今像名山大川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这就是我对山水的感情!”我的心,突然被某种东西震撼了一下,在当今浮躁的年华里,能这样回答问题的,我唯见他一人。

    ④在日日的相伴中,母亲的病渐渐好转,而我也在和大姨的交谈中得知了许多大姨夫的故事。大姨夫给自己取的艺名:字“子青”,号“草根画翁”。没有显赫的艺术世家做背景,也没有高等的艺术教育做光环,一切仅来源于天赋灵感和草根民间的勤苦修习。他并未出身美术科班,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山水画全凭自学自练自感自悟而日日长进。几十年的工厂生涯他一直兴趣盎然, 勤奋修习,爱画常画,但周围无人懂画识画,根本无伯乐可言。退休后,大姨夫痴迷不减,作品越来越多,家中堆放不下,于是到沈阳古玩市场摆地摊卖画。一日,古玩市场来了一位女士,东瞧西转,突然在大姨夫的地摊前不动了,久久伫立凝视,伯乐就此仙降。她就是《中国艺术家》杂志的副主编,看画良久后和大姨夫攀谈起来。她谈及大姨夫的画,觉得风格独特、技法娴熟、水平颇高。真是天赐机缘!于是大姨夫提供了作品,她们带回北京,就这样发表在《中国艺术家》杂志上。后来大姨夫也陆续接到了邀约,开始不断参加各种画展、慈善.公益活动,名气越来越大,画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认可。从地摊上被发掘的画家是不是一个奇遇呢?想想都觉得妙不可言。这样的人遇伯乐则成大家,不遇伯乐也必坚持不懈,忠于自我所爱。

    ⑤然而,坐于我面前的这位老者在耄耋之年依然奔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老人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更出众的,是他依然保有一颗浓浓的爱国怀民之心。他向承德石灰窑小学、云南元谋县凉山小学捐画,与孩子和老师们亲切地坐在一起。他走访甘肃裕固族贫困学生家庭,参加贵州兴义慈善活动,留下了张张动人图片。2013年,为支援四川雅安灾区重建,他捐赠2幅山水,共拍得善款3万元,全部捐赠于雅安灾区重建。2020 新冠疫情期间,他积极参加了“防控疫情.众志成城——艺术家在行动”艺术展,并由此获得文旅部“艺术界抗疫英雄”勋章。2021 建党百年之际,他又抱着对党的挚爱,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捐赠了建党百年山水国画,用秀美山川展示了一位八旬老人,一位草根画家对党、对祖国的厚爱,获“建党百年,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

    ⑥如今的大姨夫已经成名成家,但生活依然质朴。孙子长大工作走了,他就在孙子房间大桌上作画,日复一日、毫不倦息。隔三差五,我就在他老人家的朋友圈里看到新作,孜孜不倦、求新求变。

    ⑦大姨夫的山水气势磅礴中带俊朗清逸,山之雄浑、水之明秀、云之奇幻都跃然纸上。“人品在画中,画品在人心”的绝妙让你瞬间入局。我似看到一位老者,自驾仙舟,欣欣然于湖光山色。山也幽幽、水也悠悠、一叶轻舟、天地无忧。

    (有删改)

    (1)、文章记述了“山水画翁”刘毓纯老先生的生活片段。开头提到老先生给人留下的印象是①;他向“我”讲述了喜爱画山水的原因是②;接着“我”和大姨交谈了解到③;他在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体现了④
    (2)、结合上下文,将第③段画线句子补充完整。(至少用一种修辞方式)
    (3)、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你是如何理解“人品在画中,画品在人心”这句话的?
    (4)、作者笔下的刘毓纯老先生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根据文章内容至少列举两点。
  • 17.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扫尘 

     紫箫 

     ①过年,从腊月二十三敬送灶王回皇天“嘱咐上天言好事,祈求下界保平安”开始,人们就闻到了“年”味儿。在我的家乡,人们把年前的日子称作“跑大年”,说明年是要跑着进入的,一切节奏都要快起来,歌谣唱: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一段日子是旧年与新年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一年中最聚拢精神气的日子。 

     ②腊月二十四是传统的扫尘日,家家户户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尘”与“陈”谐音,“扫尘”即把穷运、晦运统统扫出去。 

     ③窗外花花绿绿,人们扔出的东西勾起了我久远的回忆。 

     ④儿时,妈妈在天还不亮的时候就把我们从热被窝中揪出。我和弟弟赶快帮爸爸妈妈搬东西,锅碗瓢盆、小桌小椅,林林总总的都要摆在院里的墙根下,窗户也要用旧报纸糊上。大件的衣柜、高低柜,爸爸便挪到屋子中间用塑料布苫住,能搬的东西都被搬了出去。 

     ⑤爸爸换上了在工厂里穿的蓝色工作服,妈妈用翠碧色的围巾把头发整个包了进去。爸爸手里拿着绑着竹竿的长扫帚,妈妈拿着短柄扫帚,满屋子呛鼻的尘土味儿,爸爸和妈妈在旧报纸一样的墙上挥舞着扫帚和鸡毛掸子,阳光搅乱了浮尘,妈妈的影子飘在上面热气腾腾。不一会儿,爸爸的蓝色工作服和妈妈的翠碧色头巾都落上了厚厚的尘土,像雪落到山坳,颜色深浅不一;又像一幅久搁的油画,线条粗重。当他们两个人鼻翼周围和眼睛周围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只剩一双眼白和眼黑,黑白分明滴溜溜转的时候,屋子四壁墙角的尘网已经不见了,一整年烟熏火燎的痕迹也不那么重了。 

     ⑥房子清清凉凉的,爸爸妈妈说着话,呵出来的气像两尾调皮的白雾鲦鱼,时而游出来,时而又游回去,不知说到什么,他们两个人哈哈大笑起来。不一会儿,爸爸嘹亮的歌声就响起来了:“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 

     ⑦接下来,妈妈在灶台上把火生旺,开了一大锅水。那时还没有洗洁精,就放一大把碱面进锅里,开始清洗东西。外面的东西都搬回来归了位,有时临时起意便会把家具重新排列,那股新鲜劲儿让我忍不住跑过来跑过去,无比兴奋。 

     ⑧扫尘的记忆似乎像长大一样突然消失了。“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妈妈搬进楼房及至我自己成家,全家总动员地扫尘,也成了岁月尘封的回忆。 

     ⑨现在,扫尘又被赋予了文化意义,即“断离舍”,由改善家里环境上升到人生境界,或许更有仪式感。但恒久的童年记忆从来不是用什么仪式换来的,它不加修饰地来、不着痕迹地去。现在的年越来越精致,但是,有些植入生命的东西,总是朴拙得让人眼里生泪。 

     (选自《山西日报》2023年1月20日,有删改)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请你简要讲述文中“扫尘”的全过程。(不少于50字) 
    (2)、节日是文明的标点,是文明前行的足音。“扫尘”也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文明的标点得以传承。新学年伊始,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一次思想上的“扫尘”?请你结合文中“扫尘”的内涵,写出你的思考。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 18.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那年,他的父母在大火中丧生,他刚刚开张的店面也被烧得一干二净,这双重的打击让他整日以泪洗面,借酒消愁,半年都没有缓过神来。恰在此时,他的妻子也因为接受不了如此颓废的他,向他提出了离婚。我们都认为,他这辈子可能就这么完了。但后来他去外地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像是变了一个人,笑容常挂在脸上。不久后,他便开了一家猪脚店,苦心研究秘方,最终因为猪脚口味独特、美味而生意爆棚,日子也越过越好。大家都问是什么改变了他,他说,他在一家寺庙求得一字,方才开悟,那个字就是“态”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心态”的“态”字,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它就是“心大一点”。心大一点,心宽一点,心态好一点,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心情好,一切都会好起来。心宽一寸,路宽一丈,想开点,前面就是____;想不开,前面就是____。你面前遇到的事情,是简单还是繁杂,是痛苦还是欢喜,全看你如何看待。把心放宽,幸福才会常在。 

    (1)、遇到挫折时,想开和想不开,前面的道路会有什么不一样?请你结合语境,将材料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好的故事能给人有益的启示。读了上面的这则故事,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和生活积累,写一段文字。 

     写作提示:①根据材料提炼观点;②不少于100字。 

  • 19. 非文学作品阅读

    口罩简史

    A

    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用布包住脸。

    《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为了避免侍奉皇帝饮食的人所发出的气息触及食物,侍者一律都要用绢布捂起口鼻。

    B

    16世纪,达·芬奇提出使用织布浸水捂在脸上,可以防止烟雾等有毒化学品对呼吸系统的伤害。这种方法至今写在防火逃生指南中。1849 年,美国人刘易斯·哈斯莱特发明了“肺保护器”,它是一个烦琐的呼吸面具,装有两个拍板阀门,使用羊毛过滤器来防尘。186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著名的鹅颈瓶实验,证明空气中存在会使物质腐败的微生物。

    1876年,医学界创立了无菌外科,将所有手术用品消毒,但并没有对口鼻进行防护,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说几句话,也可能造成病人的感染。直到1897年,德国一名外科医生JanMikulicz一Radecki 终于发现了飞沫也能传播细菌的事实,纱布制作的罩具用以减少病人的伤口感染,逐渐在欧洲医学界流行推广开来。

    口罩的应用

    1910年,肺鼠疫从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中国。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临危受命,他深入排查传播途径,发现肺鼠疫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播,他建议切断东北多条铁路、公路,疫区进行严格隔离,同时发明了棉纱制成的简易口罩。伍氏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很快被民众接受。由于鼠疫研究,伍连德在1935 年被诺贝尔医学奖提名为候选人。

    1918年,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西班牙大流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爆发,随后席卷全球,感染了全球超过30%的人口,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御病毒。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催生了防毒面具,德军曾使用氯气袭击英法联军,造成5 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而野猪竟然奇迹般地躲过了氯气的袭击。原来野猪受刺激后会本能地拱地,将鼻子埋入疏松的泥土中,泥土过滤了毒气。受此启发,军方研制出了防毒面具,采用猪嘴的外形,将活性炭等置入面具中用来吸附毒气。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被工业革命的浓雾笼罩,口罩成为当时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

    口罩的分类

    分类

    名称

    使用场景

    医用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

    适用于高风险环境。如:疫区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高危医务工作者等

    医用外科口罩

    适用于医务人员执行低风险操作时佩戴。适用于大众在医疗机构就诊、长期户外活动、较长时间处于人员密集区域时佩戴

    一次性医用口罩

    适用于大众在人员相对聚集的室内工作环境、普通室外活动、短暂滞留于人员密集场所时佩戴

    防颗粒物口罩

    适用于工业场所。短暂滞留于较高风险环境时可用来替代医用防护口罩

    非医用口罩

    日常防护口罩

    适用于日常生活空气污染下滤除颗粒物所佩戴

    如今,口罩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的成熟产业,口罩的贴合度、过滤效率、舒适性、便捷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除了医用外科口罩,还出现了防尘、防花粉、过滤PM2.5等多个细分品类,在医院、在食品加工厂、在矿井……随处可见口罩的身影。

    (1)、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怕人们的气息接触到食物,因此元代宫殿中侍者要戴,上“口罩”,这就是口罩的雏形。 B、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空气中存在会使物质腐败的微生物。 C、伍氏口罩在肺鼠疫时被民众接受,而猪嘴面具在西班牙大流感时被民众普遍使用。 D、目前,全世界口罩生产很成熟,所以,口罩产量很高,种类很丰富,用途很广泛。
    (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16世纪,达·芬奇提出使用织布浸水捂在脸上,可以防止烟雾等有毒化学品对呼吸系统的伤害。这种方法至今写在防火逃生指南中。

    ②1876年,医学界创立了无菌外科,将所有手术用品消毒,但并没有对口鼻进行防护,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说几句话,也可能造成病人的感染。

    (3)、根据上下文内容,给A.B两处拟写两个小标题。
    (4)、一大批救援物资运到疫区,一个前来申领物资的某社区工作人员要求领一箱医用防护口罩,他说:“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很辛苦,每天轮流值班,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要做好防护工作,绝不能让他们身处险境!”

    你的回答是:“我不能给您医用防护口罩,您应该领的是 , 因为。”

  • 20. 文学作品阅读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①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初春,道路泥泞。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②“你找死吗? 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③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⑤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⑥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⑦“师傅,……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兵站里住着边防士兵,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⑧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 ,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⑨“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幽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⑩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如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毕淑敏作品精选集》,有删改)

    (1)、[体验情感]文中“我”的情感体验随着青年的行动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完善表格信息。

    事情情境

    情感体验

    青年想要搭车,但被司机拒绝

    “我”听到司机所讲的悲惨往事

    沉重

    担心

    路途难行,“我”看到青年重新搬动提包

    痛苦

    惊恐

    “我”让青年停下并检查行李

    不放心

    “我”看到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

    (2)、[聚焦细节]选文第⑧段中有两处都写到了“点头”,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谈谈你的理解。

    ①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②他点点头 ,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3)、[探究写法]细读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贴士

    景物描写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景物描写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还能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渲染氛围,表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

    (4)、[比较主题]普通人身上常常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选文和《老王》都是写普通人的故事,有人认为,杨绛和选文中的“我”,老王和青年人都有相似之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