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绍初集团镜湖校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7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
1. 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A、心灵感应 B、触觉 C、味觉 D、嗅觉2. 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鼓膜的振动 B、听小骨的振动 C、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 D、神经冲动的传导3. 在森林中旅游时,导游提醒大家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否则容易引发森林大火,这是因为( )A、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折射后会聚到树木上 B、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平行折射到树木上 C、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平行反射到树木上 D、饮料瓶中的水可将太阳光反射后发散到树木上4. 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5. 关于光纤通信,小明同学曾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漫长的线路上,光纤免不了要拐弯、缠绕,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激光通信信号怎样从一端传到另一端呢?后来在“研究光纤怎样传输光信号”的活动中,终于明白了,激光信号在光纤中( )A、就像水流沿弯曲水管流动那样 B、就像电流沿弯曲导线传播那样 C、不断地经光纤壁反射而向前传播 D、不断地在光纤中折射而向前传播6. 有一个圆柱体MN,放在凸透镜前某位置(如图所示),它所成像M'N'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左图中的( )A、
B、
C、
D、
7. 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A、耳蜗和前庭 B、前庭和半规管 C、半规管和鼓膜 D、鼓膜和听小骨8. 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蓝裙子的舞蹈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青色9. 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 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 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 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10. 如图所示,一只烧杯中装有半杯水,放在水平木板AB上,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现在B端下方垫一个小木块C,使木板倾斜一个小的角度,则此时( )A、反射光线顺时针方向旋转 B、反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 C、折射光线的方向不变 D、折射光线逆时针方向旋转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实像 B、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C、投影仪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D、放大镜成放大、倒立的虚像13. 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海市蜃楼” B、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 C、“水中倒影” D、日食的形成14. 如右图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A、沿ON前后转动板E B、沿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OB与ON的夹角 D、改变光线AO与ON的夹角15. 《木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其中说明了什么科学知识:( )A、声音的传播,光的折射 B、声音的发生,光的反射 C、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 D、声音的发生,光的折射16.如图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只长度相同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17. 对下列几种光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 B、“潭清凝水浅”——光的折射现象 C、皮影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D、“风吹草低见牛羊”——光的直线传播18. 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航空摄影。若航空摄影使用的照相机的镜头的焦距为50毫米,则胶片与镜头间的距离为( )A、100毫米以外 B、50毫米以内 C、略大于50毫米 D、恰为50毫米19.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B、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因而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总是缩小的 C、无论物体离平面镜远或近,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始终不变 D、凹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凸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20. 如图,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 a 处,它成像在距小孔 b 的半透明纸上,且 a 大于 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21. 古诗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所看到的铺在水中的残阳是( )A、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B、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C、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22. 小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22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照相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28分)
-
23.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鱼受惊是因为声音是通过哪条途径传播的A、空气--水-鱼;B、空气-地面-水-鱼;C、地面-水-鱼;D、水-鱼。24.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回想我们的实验过程,我们是选用了(选填“薄”或“厚”)玻璃板作为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若像不能与后面的蜡烛重合,原因可能是。25. 古老的中国传统医学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望”“闻”“问”“切”。老中医为病人诊断,其中,“闻”利用的感觉器官是;“切”是利用的感觉是觉。15摄氏度下,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米/秒。26. ⑴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产生的。
⑵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 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⑶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27. 乐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色、响度和。节日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声音,其实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端午节举行龙舟赛时,运动员喊着号子、和着鼓点有节奏地同时划桨,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越大。28. 如图所示,小狗吉米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突然,镜子从中裂成两半,并左右分开一段距离,吓得吉米向后退了一大步,此时吉米在镜中的像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时成个像。29. 人眼是世界上最精密的(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只有成像在视网膜上才会看清物体。小莉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她向黑板靠近几步就看清了,说明她是眼(选填“近视”或“远视”)。如果小莉仍坐在原位,为了使物体的像刚好落在小莉的视网膜上,她应该配戴适当度数的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有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些(选填“强”或“弱”)。李白从“举头望明月”到“低头思故乡”的过程中,晶状体曲度变 , 对光的折射能力变。30.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度,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请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31. 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填“虚”或“实”)像;(2)、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m;(3)、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说明水位(填“上升”或“下降”)了m。三、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
32.
小明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如图所示,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明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表: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选填“增大”或“减小”)。(2)、光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折射光线消失,只有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当入射角t≥ °时,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3)、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不能消失,无法出现全反射现象.请你猜想一条发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33. 右图所示,东东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紫的色带。东东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东东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同呢?请写出你的推断: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你推断的理由是:
34. 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知: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水平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3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10所示,调节在同一高度,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⑴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填“左”或“右”)移动。.
⑵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表。
①在1—4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的实像。
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填“大”或“小”)。
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cm) 40 35 30 25 20 15
像距(cm) 13.5 14 15 16.7 20 30
⑶将蜡烛放在C点,观察到烛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填“左”或“右”)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