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试卷(A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园林是关于空间处理的艺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观念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主人休闲娱乐之地,还承担了古人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与感悟。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虚实相生,正如老子说的那样:“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室”之所以为“室”,就是因为其内部“无”(空间)的存在。所以,在老子那里,“无”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老子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老子认为“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因此对道的体悟需要借助某种媒介,而山水就有该种作用。所以南朝文人宗炳说游山玩水的作用在于“澄怀味象”“以形媚道”,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剧之时,园林便充当了自然山水“悟道”的功能。
园林的每个房间本来是与户外相隔离的,但通过窗户又与户外相联系,正如明人的小诗写的那样:“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种“望”可以把周围的景色都纳入眼底。中国古人对“望”有着特殊的情怀。顾随教授说:“千古英雄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一旦登了望了,那满腔经济学问、见识抱负,便要一起‘发作’,弄得不可开交。”因此,古典园林中,不但走廊、窗子与“望”有关,而且一切亭台楼阁在设计时必是为了“望”。这些园林中的建筑不必像民宅那样循序建造,也不需讲究方向次第,而是“按时景为精”“方向随宜”,空间开阔通透而不求封闭屏障。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即是为了达到园林“可望”的效果。
“隔”是与“望”相辅相成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特点。“隔”也是为了更好地“观望”,而不是单纯划分出封闭的空间。正如由“望”形成的“借景”,“隔”则形成了“分景”之妙。园林中的“分景”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达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隔”与“望”都建立在虚实相关的空间观念之上,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没有绝对的封闭与开放,古典园林规划上的曲折、婉转回旋之美便建立在这种“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念之上。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道”的感悟,也营造了独特的诗画般的意境,“借景”与“分景”等造园手法实现了虚实相生的空间感,使得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大,静止的景色依物而变。
(摘编自徐成浩、孙晓昕《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材料二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源远流长的哲学与文化艺术底蕴,其审美特点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为人工建造,但其中体现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中国古典园林建造时,往往借助天然形成的山水构成园林的主基调。不管是山水还是植物,都赋予了古典园林自然的生命力,并尽量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展示出自然之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谐美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造园思想。中国古典园林通过人文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和谐统一,使得园林内部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呈现出和谐共生之美。人文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不仅包括形式的和谐,还包括园林与人的美善统一,也包括有若自然、胜似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出“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境界。
情境交融是中国古典园林表达情意的一种手法。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将对人生的态度、情怀和感悟及对山水事物的理解,通过园林中的文字、图画、雕刻、植物等充满个性和诗情画意的元素表达出来,由此激发游赏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即园林意境的体现。为了达到情境交融的艺术审美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力求使游赏者在有限的层次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忽而浓翠蔽日、古木参天,忽而山高水阔、别有洞天,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的视觉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变幻莫测的空间布局,蕴含着中国礼乐文化与山水自然情境交融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原则是顺应自然、升华自然。在选址布局上,我国历代造园者喜欢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布局,依照原有的山形地势和植物分布突出各自的景色特征,保存自然的审美风格。在建筑手法上,其除了方便供游人观赏园景外,还要满足人文精神与审美及园居享乐的需求。在造园技法上,中国古典园林的历代造园者们大多喜欢自然山水式园林。即使在没有自然山水的地方,造园者们也会通过叠山理水、配植花草树木来模仿自然山水环境,使园林富有天然之趣。园林中原有的自然山水、花鸟虫鱼,融入人工建造的亭台楼阁,形成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这一自然是比现实自然界的自然更高层次的理想自然。所以,园林建造中的选址布局、建筑手法、造园技法均以遵循自然、升华自然为原则,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审美境界。
(摘编自马玛骞、林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意蕴探析》)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实相生”观念和“和谐”思想都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隔”与“望”就是虚实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B、“道”具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特点,需借助一定媒介才可体悟,南朝文人宗炳认为,自然山水的“悟道”功能需要借助园林来实现。 C、虽然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但对传统审美的追求并不意味着要因循守旧,不断改变也是其审美特点发展的必然要求。 D、“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古典园林的选址布局、建筑手法、造园技法均能体现对这一理想境界的追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是鼓励人们在观赏自然山水时,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对自然美的深刻体验,这一观点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B、中国古典园林富有天然之趣,这和历代造园者们大多追求将园林与自然山水相结合以及园林建造有意模仿自然山水有着密切关系。 C、材料一中“按时景为精”与材料二中“依照原有的山形地势和植物分布突出各自的景色特征”,体现出的古典园林造园原则没有相同之处。 D、中国古典园林虽是人工创造的艺术,但并非完全由人工建造,因其往往以天然形成的山水为主基调,所以仍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记》中记载苏州拙政园的建造:“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B、观赏者登上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远眺西北方向的虎丘塔,在视觉上扩大了留园的空间感,使留园获得无限的“景外之景”。 C、苏州网师园常利用黄石、太湖石等堆筑假山,位于小山丛桂轩背面的云岗假山即利用黄石堆叠而成,以表现崇山峻岭之景。 D、北京颐和园内“知春亭”取“见柳而知春”之说命名,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柳丝吐绿,让人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之感。(4)、材料一引用老子和顾随的话,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大观园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座理想化“纸上园林”,展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下面对大观园的描写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哪些艺术审美特点?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
①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
[注]会芳园位于宁国府,是大观园的建造基础。
②宝玉:“争似先处(指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
③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注]③是对大观园中林黛玉住所的描写。
④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藤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缓,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⑤(贾政)说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众清客在旁笑答道:“老世翁所见极是。如今我们有个愚见,各处匾额对联断不可少……”
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父亲这辈子
陈年喜
父亲是源上唯一的木匠。
源上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村子。记得通点儿风水的大伯有一年对我说,源上这地方半坡半平的,不聚气,人口不敢超过六十,过六十,就有灾,待死过几个人,灾就过去了。开始不信,后来细数人丁往事,还真是的。
父亲十六岁独立干活儿,到死那年,行艺整整五十七年。再精湛的手艺,也有过气的时候,人所谓时也势也,犟也犟不过。死前的十年,父亲已基本无活儿可干了。要说有活儿,那就是给人打棺材。
村里人一直有在矿山做工的传统。
大牙和朝海第一次去朱阳王峪金矿打工的时候,父亲也在,他是看着这些孩子长大的。
大牙轰一声发动了车子。父亲看着,已经忘记了这是第几次送年轻人离开村子了,但他记得这些年,多少人离开,多少人回来。
过了几天,我离家去天水。父亲洗了手脸,在祖先牌位前燃一炷香,一阵咕哝。送我的路上,他问,啥时候回来﹖我说,不知道。走一段他又说,不干这个不行?我说,不行,不会别的。
的确,不是没有想过改行,想改,需要多少年的铺垫?这些年里,亲眼见过了多少生死?不是不怕,是怕也没用。
最后,他说,钱是小事,命是大事。我说,是。
从山下的乡公路到村里是一段坡路,我从这条路走,又从这条路回。等我从天水回来时,拉着大牙和朝海尸骨的依维柯也到了。
①大牙和朝海死于矿难。去矿上谈判赔偿的人还在艰难谈判中,但人总得入土为安。
一切都茫无头绪,棺材的事自然落在了父亲肩上。父亲指挥年轻人放树,解板,打棺材。两天后,棺材打出来了,女人们看着它们,又哭成了一片。②父亲退到了一边,默默点起烟卷。
这些年,城镇化快速发展,年轻人进城,进厂,进矿,村子的人也少了,因此父亲连棺材也不用打了。
那几年,我在另一座矿山打工,在一个叫马鬃山的北陲边地,我接到初中侄儿打来的电话,说父亲天天在东梁上打石头,背石头,吃饭都喊不回去,让我劝一劝他。我打电话过去,问父亲在山上干什么。他说:“盖庙啊,娘娘庙都毁多少年了,人烟没个庙护,怎么行?”
父亲打庙基的大半年里,恰是我最劳碌的时候,我无力也没有时间帮到父亲。所说的无力顾及,也就是无声的反对。
我唯一帮过他一次,就是用两只塑料桶从沟里往梁上担水和泥。父亲专职砌石头,石头在他手里,像魔方一样,跳跳转转。泥浆干得慢,不能砌太急,我们坐下来吃干粮。吃完了三张卷饼,我去树林里方便,③一缕颤巍巍的唱给亡灵的旋律从庙台基上飘起来:
一张桌子四四方,
张郎截来鲁班装。
四角镶嵌云燕子,
中间燃起一缕香。
玉帝差我进歌场啊!
……
二O一O年春天 , 娘娘庙的墙基终于打好了,正好可以安放下一个小小神龛,一只供桌,几条供香客休息的长凳。对一个打了一辈子屋梁房架的人来说,这样的设计施工实在是小菜一碟。可父亲实在是老了。翌年春节到来的前几天,他大病一场。医生说,是脑梗了。虽然后来有些恢复,却再也没有了力气。
二0一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是父亲的七十岁生日。他的娘娘庙工程马上就要完成了,他真高兴啊。他对我母亲说:“你看,娘娘真是有灵呢,好几年了吧,咱村子多平安呀!孩子们挣回好多钱,孙子也考上大学了,源上运势要回来了!”
那天,父亲再一次给我讲述家人迁来源上的事。
一九五五年酷夏 , 爷爷带着奶奶、大伯、姑姑、我十二岁的父亲,牵着唯一的家当——一头黑色的牯牛,从桃坪乌龟岭,汗流浃背地来到源上。源上这时只有一户居民,老两口,无儿无女。老两口别提多高兴了;再没人来,这里就要绝人迹了。
源上分为前源、中源、后源,形成三级高山台地,每个台地都有三十亩以上面积。这么好的地方能养活多少人啊!父亲他们死心塌地住下来了……父亲的一双眼睛,看着土地家园,由一到百,又由盛到衰。
那天,讲过故事,吃过母亲打了荷包蛋的一大碗长面,父亲收拾泥铲,准备去东梁。庙的主梁已经架好,毡也铺上了,今天的活儿是抹泥,抹了泥,洒了瓦,就算彻底成功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大雨。昨天回来时,虽然盖上了彩条雨布,四角压了石头,他还是不放心。脚刚要跨出门槛,一声炸雷从天上劈下来,释放出千道光亮。紧接着,大雨哗地泼下来了。雨挟着风,不眨眼地,下满了整个中午。门前的老核桃树,咔的一声被风折成了两段,指头大的青桃,冰雹一样泼下来。
其实,已经不用再去梁上看了,父亲还是上了东梁。只一眼,父亲就像泥浆一样从梁上滑了下来。
娘娘庙被冲垮后不久的一天,父亲犯了病。脑梗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八小时内,父亲错过了时间,从此只能依靠拐杖行动。此后,父亲再也不用去修娘娘庙了,或者说,再也无法去了。
二0一五年六月三十六日 , 父亲走完了他在这个世界摇摆如风中草稞的一生。前一天,弟弟为他最后一次理了发。④白发如雪纷落,掩盖了此后我所有的星辰。
(选自《微尘》,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娘娘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娘娘庙的起因是父亲希望通过重建庙宇为村庄祈福,这也是因时代变迁而无事可干的父亲生命最后的余响。 B、从开始的无声反抗,到后来唯一的一次帮忙时,其实我就已经读懂了父亲,理解了他在修庙中享受到的生命欢欣。 C、娘娘庙将要完成时,父亲对母亲激动诉说,这说明父亲深信神灵的护佑,也表现了父亲对故土的敬重。 D、因一场暴雨,娘娘庙被冲垮,这既是父亲信仰的崩塌,也是家园守望者的悲哀,推动父亲的生命走向终结。(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大牙和朝海的死亡是无数矿工悲剧命运的缩影,他们为生计而被迫外出打工,生命之无奈不言而喻。 B、句子②中,父亲的“退”“点烟”,是父亲在掩藏对青壮年生命陨落的刺痛,也是父亲对矿工结局的提前预知。 C、句子③中,这一段孝歌旋律的引入,看似与前文割裂,实则唱出了父亲对村庄亡灵的抚慰,对传统孝道的坚守。 D、句子④中,作者巧用“雪”和“星辰”之意,以含蓄来书写深情,背后潜藏着他对父亲撒手人寰的悲痛之情。(3)、与“二O一0年春天”“一九五五年酷夏”相比,“二0一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二0一五年六月二十六日”的时间表达为何如此精确?请简要分析。(4)、陈年喜曾说:“我尽可能表现得冷静一些,试图用冷静抵达客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冷静”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陵自请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走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
陵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后陵败,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陵在匈奴岁馀,上遣公孙敖将兵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始知教匈奴为兵者乃李绪,非陵也。
(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材料二: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窃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观陵答子卿之书意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
(选自白居易《全唐文·汉将李陵论》,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观陵答A子卿之书B意C但患汉之不知D己E而F不自内省G其始终焉H何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属,与“举匏樽以相属”“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属”“相……属”词义都不同。 B、国士,指一国中最优秀、最具才能的人或最勇敢、最有力量的人,文中指前者。 C、道,由“罪逭于躬”“祸移于母”结构对称,推断“逭”同“移”义,指转移、转嫁。 D、俾,可译为门侍人,也可译为“使”“从”,文中与“俾众周知”的“俾”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请缨率军吸引单于兵力,不让它集中攻击贰师军。然汉武帝派军过多,没有骑兵可分给他,他觉得也不能侍养更多骑兵,就选择带五千步兵。 B、李陵寡不敌众,最终战败,朝廷大臣们都认为是李陵的过错,但司马迁认为他战败投降情有可原,功不可没,而选择为李陵辩护,最终遭受腐刑。 C、汉武帝也曾后悔没有增援李陵,尝试派公孙敖去匈奴迎回李陵,但轻信匈奴俘虏的话,以为李陵正教匈奴用兵战术来防备汉军,误杀了李陵全家。 D、白居易认为,李陵投降匈奴有违忠、勇、智、孝的伦理道德,不可与范蠡、曹沫相提并论,并认为汉廷不懂他的结果是由他自身的投降行为导致的。(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②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窃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5)、针对李陵投降事件,司马迁和白居易的观点有相左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小题。江城子·阶前流水玉鸣渠
段成己①
季春五日有感而作,歌以自适也。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②摩诘起,凭画作、倦游③图。
[注]①段成己金末曾中进士,不久金亡,与兄克己隐居龙门山不仕。②九原,指墓地。③游,即宦游,外出做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居所之景及感受,突出了居所环境的清幽雅致。 B、上片末尾,设问中包含着对比,悲怆之情溢于言表,饱含着失落无奈和痛苦迷茫。 C、下片先总写“闲来活计未全疏”,接着分写日常生活之事,表现田园生活的艰辛。 D、下片虚实结合,以问句作结,想象有谁把王维从黄泉之下唤起来画倦游图的情景。(2)、词中的“闲”和“倦”二字看似相反,实则相伴相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青年可用《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来自勉。(2)、《过秦论》中,“ , ”两句指出秦国没有什么消耗,就令九国军队陷入困境。(3)、当人生处于低谷时,我们可用李白《将进酒》中的“”一句来自勉,增强自信;当他人经济困难时,我们可用李白《将进酒》中的“”一句来自勉,仗义疏财,为他人慷慨解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熊孩子”喧哗打闹、“熊大人”外放音频视频,车厢噪音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高铁“静音车厢”的适时推出体现了铁路部门在服务中的人性化关怀,满足了不同群体在公共交通空间中的差异化诉求。
不过, ① 。一些网友在搭乘体验后反映,有的静音车厢只能约束到遵守规则的人,对于不遵守规定、故意发出噪音的乘客怎样形成真正的约束力?即便乘客都有“保持安静”的主观意愿, ② 。比如,有人在宁静的车厢内安然入睡后鼾声大作该如何处理?
静音车厢虽有规则,但没有违规处罚。乘客的出行需求参差多样,“静音车厢”要想真正实现静音,不仅要求铁路部门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更有赖于每一名乘客文明意识的提高。选择静音车厢的乘客要认识到,自己不仅是“静音”环境的享有者,更应该是 ③ 。
高铁静音车厢的设置,是从追求出行质量到追求出行速度的转变,是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更是为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人群提供的多元选择。这需要广大乘客文明素养的广泛提升,也需要铁路部门做好静音服务和静音监督。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从追求出行速度到追求出行质量的转变,是为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的多元选择,更是对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 B、是从追求出行质量到追求出行速度的转变,是为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的多元选择,更是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 C、是从追求出行速度到追求出行质量的转变,是对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更是为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的多元选择 D、是从追求出行速度到追求出行质量的转变,是为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人群提供的多元选择,更是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7. 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救急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们还小,党军和联军在县境内开了仗,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们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节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糒”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B、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C、在那个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面,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锣”。 D、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2)、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短句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3)、文中使用了“我们”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父亲这辈子》的作者陈年喜说过:“读懂上一代人残缺又丰富的人生,才是下一代人最基础的课程。”
下一代人常常难以理解,甚至否定上一代人的“残缺人生”。其实,上一代人的“残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常常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营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