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6)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5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鸦片战争后,“英国、法国借口中国通商口岸太少,要求增开商埠,开放长江和内地贸易……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两国叫嚷‘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最终在英法“武力强迫”下清政府( )A、被迫开放汉口等通商口岸 B、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C、允许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2. 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开放 D、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3. 英国把鸦片战争称为“通商战争”,美国学者张馨保则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也同样不可避免,二者观点都( )A、掩盖了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反映了战争发生的真实目的 C、揭示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D、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4.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广大农民纷纷组织起来反对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有的占有逃亡地主豪绅的土地,有的拒绝向地主交租,有的则少交地租。这些事例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打击了农村中的封建势力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实行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 D、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剧变5. 英法联军司令额尔金的私人秘书说:“圆明园原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这反映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 )A、迫使清帝屈服 B、掩盖掠夺行径 C、继续进行战争 D、破坏中国文化6. 正当太平军与清军在长江中下游激烈争夺的时候,英、法在俄、美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场战争(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 C、打消了列强的侵华气焰 D、完全杜绝了鸦片贸易7. “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据此对话推断,中外这两位外交官缔结的不平等条约应该是( )A、《虎门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8. 《辛丑条约》规定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班列清政府六部之首。这一规定有利于西方( )A、干预清朝内政 B、推动清朝改革 C、打开中国国门 D、军事威胁中国9.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在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据此分析,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观原因是( )A、盲目乐观,准备不足 B、保障不足,武器落后 C、指挥不当,战术错误 D、政府腐败,官兵怯战10. 《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A、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1. 1895 年爱国人士所作《时局图》,图中文字“不言而喻”“ 一 目了然” 暗指当时 ( )A、列强将策动侵华战争 B、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 C、美国提出“ 门户开放"政策 D、中国面临着被瓜分危机12.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经历了“剿灭”到“招抚”,再到请求外国侵略者“助剿”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B、义和团的斗争策略 C、侵略者的凶恶嘴脸 D、统治者的高瞻远瞩13.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其危害是( )
①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清政府丧失西北和东北大片领土
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地
④导致严重的民族危机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4. 岁月沧桑,百年屈辱,如图这张合影拍摄于120年前的北京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再次签到不平等条约。这次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内容是( )A、巨额的战争赔款 B、东郊民巷划为使馆界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15. 据藤村道生《日清战争》,甲午战争期间日军的伤亡情况如表。由此可见( )1894/7/25-1895/5/30
1895/5/31-1895/11/30
合计
死亡者
战死
736人
396人
1132人
伤死
228人
57人
285人
病死
1658人
10236人
11894人
自杀
25人
152人
177人
合计
2647
10814人
13488人
免除服役
负伤
1584人
疾病
2174人
刑罚
36人
合计
3794人
A、技术进步使现代战争异常惨烈 B、医疗卫生条件决定战争胜负
C、日军真正敌人是水土不服 D、腐败落后让清政府葬送战争16. 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A、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17. 1931年11月,在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指挥下,中国守军抱着“与城偕亡”的决心,守卫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但终因孤军无援,伤亡过大而撤退。不久,齐齐哈尔沦陷。这段史实可以用于理解(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军犯下的罪行 B、九一八事变前日军蓄谋已久的准备 C、日军扩大侵略占领东北三省的过程 D、全民抗战时期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18.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是中共中央在1937年发表的宣言节选,由此可见( )A、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得到巩固 B、国民政府取消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C、国民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D、国共团结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正在形成19. 学者袁成毅从“量化”角度整理出下表,据表可知( )比较项
1937年军队人数
1945年军队人数
消灭日(伪)军人数
自身伤亡人数
作战次数
大规模战争
共产党
56万人
120多万人
日军527万人,伪军171万人
60万人
5万次
1次
国民党
200万人
450万人
80万人
321万人
2万次
22次
A、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 B、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C、国民党的战斗力远超共产党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20. 全中国同仇敌忾,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投入到抗日的伟大洪流中。用郭沫若的话来说,那就是“整个武汉沸腾起来了,也带动全国沸腾起来了!”这主要体现了武汉会战( )A、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开始 B、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C、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D、促进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二、材料分析题
-
21.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遭受种种屈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四: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1)、 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英国人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2)、根据材料二,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该运动兴起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指出伊东祐亨认为哪一弊端造成了“清国之败”。并用史实说明中国人如何尝试改变这一弊端?(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拟定一个主题。22. 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宣传抗日,振奋士气。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枢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歌曲中的抗战】
【报刊中的抗战】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的报道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三章
【漫画中的抗战】漫画《胜利之夜》丰子恺,1945年8月
(1)、音符是涌动的历史。请写出歌曲《松花江上》所折射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指出该事件在中国抗战进程中的地位。(2)、报刊记述历史。请写出以上报刊报道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说明该事件的成功解决对抗战时局的影响。(3)、漫画表达历史。《胜利之夜》再现了胜利后民众喜悦兴奋的场景,请写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并谈谈你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枢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