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书法大会》播出当天,“央视频”六小时观看量突破九百万人次。第六集播出后,全媒体视听率达0.61%,全媒体受众规模1.64亿人,其中新媒体用户规模占14.77%,年轻观众占37.51%。这一组数据的统计对象,尚未包括各类网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的再次传播,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人们随意截取的小视频。总之,一档以书法为主题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有这样一组传播数据,的确见证了当代中国人对书法的热情。
②之前的书法类电视节目,或组织选手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现场创作,然后进行评选,推出几个优秀的作者;或邀请名家对某件经典书法作品进行讲解、示范临摹,重在一帖一碑的学习……以竞赛形式组织节目并非不可以,但艺术呈现往往是见仁见智的,特别是书法,不同人群对同一件作品的看法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分歧;对某帖、某碑进行讲解示范则易将书法承载的宏阔的文化艺术信息过度挤压,让书法扁平化、单一化。总之,类似节目的种种遗憾,让不少人认为把书法搬上电视节目似乎是一个不太理想的节目策划选题,多年来也少有人进行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探索。
③与之前的书法类电视节目相较,《中国书法大会》的突破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书法大会》摒弃过往的节目策划理念,变革节目形式,通过文艺诠释、嘉宾点评赏读来展现经典作品,通过答题互动实现知识的延展,通过集体临写展示书法形貌、完成后人对经典的致敬。这在当下以展览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书法生态中,可谓意义重大。
④节目组邀请的嘉宾个个皆非等闲之辈,讲解都很专业,颇有见地,能够代表我国书法学界的水平。例如蒙曼老师,发挥其历史文化功底深厚的特长,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感知和细腻表达,为每一个经典碑帖提供文化背景的解说与延展,在大众与专业、普及与提高之间架起了桥梁。现场集体临摹这一环节,30位从各行各业挑选出来的有功底的书写者在节目现场挥毫书写毛笔字的壮观场景,充分体现了书法的实践性特点,体现了书法在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
⑤《中国书法大会》最突出的“战绩”应当是实现了书法传播过程中一个久未实现的目标——“破图”。很长一段时间里,书法这一在中国几乎是最容易普及的艺术被各种因素裹挟,无端被区分为“圈内”和“圈外”两个阵营,由此引发的各种认知上的差异给书法的良性传播带来了种种阻碍和不利影响。诚然,书法是有专业门槛的,但这种专业门槛在理想的状态下应该是促进书法良性传播的一个行业标准,至少不应该成为造成“书法圈”在社会上形象封闭的“推手”。《中国书法大会》打破了专业的壁垒,通过嘉宾的讲解和现场参与人员的书写,将书法的“专业性”以观众能够直接感知、接受的方式转化为一种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给大众,从而使书法传承与传播中的“专业性”问题从“圈内”走向“图外”。
⑥习近平总书记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中国书法大会》透过AR、VR等先进科技,把历史与当代生动联结,让那些书法作品都“活”了起来。通过节目,人们欣赏佳作,与颜真卿、苏轼、米芾等书法大家对话,既看到经典书作墨色之深浅枯润、笔法之虚实疏密,也见到了清风万古、明月千江。可以说,《中国书法大会》既满足了观众的期待,也体现出了书法应有的学术品格和艺术品质,真正做到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⑦《中国书法大会》虽广受欢迎,但仍不能完全“解渴”,留有遗憾:中国书法发展的脉络没有在更广大的社会群体中形成相对完整的链条。其六集十八件作品的选择和排布,似乎没有体现出中国书法发展的关键节点和线性脉络。一个普通观众观看完全部六集后,可能对十几件经典作品有所记忆,但对中国书法审美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都不甚了了。在中国书法发展的长河中,曾出现过众多杰出的作品和作者,但中国书法的发展一如中国历史的演进,关键节点上总有一些事件、人物和作品揭示着书法作为艺术的审美走向。在这些关键节点上,都有相应的代表性作品和人物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如果一档电视节目能从书法审美的角度对这些人物、作品和事件按照一定的历史脉络进行重新解读,那会不会是当代媒体和科技对书法审美发展史的重述与激活?
⑧从时代的角度来看,当代人对书法的接受,不能不、也不得不更多地从“艺术”的立场去感知和接受。对于书法的传播而言,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提升大众的书法认知水平和建构书法史知识体系,也许是当下书法文化传播中的一个更被需要、而且更有操作空间的切入口。
(节选自王宏伟《书法传播与大众的艺术史认知建构》,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竞赛形式组织的书法类电视节目,存在书法专业壁垒过高、过度挤压书法承载的宏阔的文化艺术信息等问题。 B、《中国书法大会》设有对经典进行鉴赏与参与等环节,普通观众观看后,可能对某些经典书法作品有深刻印象。 C、《中国书法大会》采用了成功的营销策略,借助AR、VR等先进科技,为经典书作注入新活力,满足了观众期待。 D、当下书法生态以展览为主,书法主题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可谓另辟蹊径,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切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大会》更新节目策划理念,变革节目形式,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创新性探索,获得了观众的极大认可。 B、把书法的专业性转化为观众能直接感知、接受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书法大会》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中国书法大会》的成功,意味着把书法搬上荧屏的选题将不再受冷落,书法成为了在中国最容易普及的艺术。 D、综合考虑书法的传播与当代人对书法的接受,书法类节目必须守住专业底线,从艺术角度关注书法审美发展史。(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强制推行小篆。 B、汉字的隶变以及东汉时期书法的自觉。 C、东晋时期二王的出现与书法理论总结。 D、唐代的“尚法”与狂草的并行。(4)、请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给“破圈”下定义。(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中国书法大会》值得称道?请根据文本概括。2.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 “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
“②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③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④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 “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 “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得很!”
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啜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儿我也不怕!”“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人们寻夫未遇,在听到亲戚的安慰后有些羞愧,但是内心仍充满了失望与伤心。 B、女人们关于自己家里来过队伍的回忆,巧妙展示了抗日战士昂扬乐观的精神风貌。 C、遭遇日本战船时,摇撸的手并没有慌,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可见女人们临危不乱。 D、小说结尾部分通过时间的变化,简洁地呈现了女人们成长为坚强抗日力量的历程。(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藕断丝连”写出了貌离神合的情状,准确地表现了女人们对丈夫的牵挂思念。 B、句子②中的“一到”“一准”表面在怨男人脱缰忘家,实则赞其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情怀。 C、句子③以织布缝衣写女人们从小划船的熟练,与前文的“飞快”呼应,写出船行速度之快。 D、句子④中的“铜墙铁壁”比喻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包围封锁,形象地写出当时形势之严峻。(3)、水生称呼女人们为“落后分子”,简要分析这一称呼所蕴含的复杂情感。(4)、选文包含了大量女人间的对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些对话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呜呼!盛表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表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指订立盟约,“其文约,其辞微”的“约”指简约,两者用法不同。 B、“少牢”的“牢”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C、“函”,此指用木匣子装,与“秦孝公据殽函之固”的“函”词义不相同。 D、“意气”指精神气概,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意气”意思相同。(2)、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皆出于此乎 C、及凯旋而纳之见 不贤而内自省也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其无礼于晋(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呜呼”奠定叹惋基调,接着亮出主张,强调人事因素在国家盛衰上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有关庄宗的史实可作为立论依据。 B、第2段通过晋王三遗恨的确凿史实,写出庄宗继位时强敌环伺的艰难处境,但庄宗恪遵父亲遗命,矢志报仇,竭诚尽忠而终有所成。 C、第3段先写庄宗灭燕灭梁取得巨大成功,再写其由盛转衰的惨状,引发关于得失成败的思考,继而阐明盛衰兴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事。 D、第4段写两种境遇的反差,从上文“盛”“衰”处进一步阐发开篇所提观点,并将此论扩而广之,强调惨痛的历史教训不限于伶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②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 文言断句。(1)、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内臣李承进逮事唐庄宗,太祖尝问庄宗时事,对曰:“庄宗好政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晚年萧墙之祸,由赏费无节,威令不行也。”太祖叹曰:“二十年夹河战争,不能以军法约束此辈,诚儿戏。”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八》)
A、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 B、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 C、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 D、庄宗好/畋猎每次近郊/卫士必控马首曰/儿郎辈寒冷/望陛下与救接/庄宗随所欲给之/如此者非一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句分别从空间与时间范畴开篇。 B、“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一句,短句连用,在充满口语化色彩和浓烈的生活场景中,表现了诗人豪迈之情。 C、“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采用夸张、比喻、用典等表现手法,渲染了宴饮的欢畅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D、整首诗歌感情奔放起伏,在悲喜、愤激、狂放的转换之后,以“万古愁”作结并且巧妙地呼应篇首,大开大合,极具感染力。(2)、本诗情感丰富,兼具哲理。请结合第一节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6.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指出《离骚》描写的事物寻常而意旨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意思深远的两句是“ , ”。(2)、关于如何向优秀的人学习、加强自我反省,《论语·里仁》中提出“ , ”。(3)、中国传统乐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常在古诗中出现,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又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A____: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逻辑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B____·
①让我们开启一段“逻辑之旅”,②试着运用逻辑来进行推理、发现谬误、展开论证,③你会发现逻辑不神秘,④过去你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它。⑤你也会发现逻辑很有用,⑥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⑦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信息更加丰富,⑧但遭遇的谬误也更多。②我们必须具备识别谬误的能力,⑩那么就有可能成为谬误的受害者甚至传播者。逻辑,正是甄别信息与辨析谬误的武器。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8.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鱼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于,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别想啦,老家伙,”他大声说,“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到临头再对付吧。”
不过还是得琢磨琢磨,他想。因为我只剩下这件事儿可干了。这个,还有棒球。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谁都能行。但是,你以为我这两只受伤的手跟得了骨刺一样麻烦吗?我没法搞明白。我的脚后跟从来没出过毛病,只有一次在游泳的时候踩着一条缸鱼,被它刺了一下,腿的下半截都麻痹了,疼得受不了。
“想点儿高兴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你每过一分钟就离家更近一点儿。丢了四十磅鱼肉,你的船走起来能更轻快。”
(1)、下列句子中的“不过”与材料中的加点词“不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意见可以提,不过你要讲究方式。 B、不过是个小错误,不必大惊小怪。 C、入乡随俗是一个现实不过的真理。 D、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尖齿鲨很残忍、能干、强壮、聪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选文来自《老人与海》,所选部分主要是老人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的是“他说”,有的是“他想”,请简要分析两者在表达内容上的差异。四、写作。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年青人来说,走更多的路,见更多的世面,是不再用百般挑剔的姿态,苛责他人的无缺;是不再用卖弄炫耀的行为,显示自我的优秀;是不再用单一固定的结论,对待多变的生活……见更多的世面是有意义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