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5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6题, 共48分)

  • 1.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C、民族认同不断增强 D、大一统国家的构建
  • 2. 《孟子·离娄》载:“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这一主张( )
    A、奠定了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B、强调了推行仁政的积极作用 C、重申了道德教化的政治意义 D、体现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 3. 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欲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 )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秦朝政治经济制度消亡 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 4. 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   )
    A、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B、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 C、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 D、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
  • 5.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 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 6. 有学者认为: “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展开了四通八达并且前所未有的商品及其技术交流。”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泉州、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 B、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海十分频繁 C、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达到巅峰 D、瓷器成为了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 7. 图1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 )

    A、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B、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 C、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 D、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
  • 8. 1855年10月,在厦门的街道上到处粘贴着一份绅商所写的揭帖,揭露了外国殖民者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雇佣一些心术不正的叛徒,通过各种手段,诱骗老实的人们,然后通过海运把这些受骗人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的事情。揭贴所揭露的内容反映了( )
    A、官府借告示揭露殖民者给中国带来灾难 B、西方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 C、以华制华是外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方式 D、劳务输出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之一
  • 9. 亚里士多德在“临终遗嘱”中明确要求子嗣:“那些曾服侍过我的奴隶,没有一个可以卖掉,让他们留下来,当他们达到要求的年龄,根据他们的服务释放他们。”该遗嘱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雅典( )
    A、人文素养影响奴隶主决策 B、繁荣的基础是奴隶制经济 C、理性主义是社会主流思想 D、社会身份认同的界限模糊
  • 10. 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
    A、遏制土地兼并现象 B、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 11. 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姓氏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旨在( )
    A、确立封建统治制度 B、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C、完善社会等级秩序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 12. 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C、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 13. 有学者论及美国文化时说:“在一个乐团中,每一种乐器在整个交响乐中都有它适当的主题与旋律。在社会中,每一族群都是一种天然的乐器,它的精神和文化就是它的主题和旋律,它们的谐音、非谐音和不协调和弦造就了文明的交响乐。”这一观点( )
    A、旨在说明美国多元文化是由殖民活动造成的 B、强调美国不同族群间存在着文化认同的问题 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D、体现了尊重美国族群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观
  • 14. 下图所示是德国科隆大主教(1722—1725)的一幅肖像画。画中他穿着象征着智慧和地位的“中式丝质睡袍”,正用中国瓷器享受着 一杯异域饮料,是茶、咖啡或是巧克力。该画作体现出( )

    A、欧亚非人民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中西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东方传统手工业仍具有市场优势
  • 15. 二战后, 国际移民伴随着资本、商品、文化等要素的加速流动而不断高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工人不愿意从事低报酬、不稳定、没有技术的工作,这种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不断涌入。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互补性 B、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存度提高 D、南北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展
  • 16.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国际贸易发展趋于平衡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D、世界各国已经连为一体

二、 非选择题 (17题20分, 18题20分, 19题12分, 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 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 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 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 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 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

    ——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基层教育的普及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文化下移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 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 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 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 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 一个阶层,他们安详、 平和、 耐心、 勤劳、 节俭,他们 (比白人劳工) 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华工出国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 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

    代表名言

    特征一

    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

    “知者创物, 巧者述之, 守之世, 谓之工。”

    特征二

    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

    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特征四

    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