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三月三,拜轩辕。”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在河南新郑市都会隆重举行我国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祈福。此祭祖活动的主人公是( )
    A、炎帝 B、蚩尤 C、黄帝 D、嫘祖
  • 2. 如图是甲骨文中可以见到的农作物品种。材料可证实我国( )

     

    (黍)现在仍旧称为黍,去皮之后称为大黄米。

      

    (禾)现在称为谷子,去皮之后称为小米。

     

    (来)现在称为小麦。

     

    (麦)麦在商代可能专指大麦。

     

    (䊤)在商代已经有稻、有人说“䊤”字就应读“稻”。

    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
  • 3.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发现上山文化晚期的聚落和墓葬,出土石器制作精美,有些陶器表面还用白彩绘出太阳纹、点线纹、平行短线等纹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在审美和信仰方面取得的进步。下列与桥头遗址最接近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马坝人
  • 4. 考古学者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主要证据是( )
    A、历史书籍 B、历史传说 C、化石 D、科学实验
  • 5. 下侧图1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位置是( )

    A、 B、 C、 D、
  • 6. 炎帝陵和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千百年来到这里扫墓祭奠的人络绎不绝,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
    A、贤能高德创禅让制 B、礼贤下士选贤与能 C、大败蚩尤走向联合 D、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 7. 弟子万章问孟子:“舜得到的天下是谁给的呢?”孟子回答:“是上天给的。”万章又问:“上天为什么把天下给舜而不给别人呢?”孟子回答:“舜得到天下的原因是天受(授)之和民受(授)之兼而有之。”据材料可知舜得到天下的原因是( )
    A、世袭制,血缘 B、科举制,选拔 C、禅让制,贤德 D、察举制,民心
  • 8. 商鞅在秦变法历时21年,《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现象得益于商鞅( )
    A、严明法度 B、确立县制 C、废除井田 D、奖励军功
  • 9.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 )
    A、影响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C、推动各国变法走向富国强兵 D、体现了不同学派的分歧
  • 10. 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国人暴动”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牧野之战 D、韩赵、魏三家分晋
  • 11. “哪吒”和“二郎神”是中国小朋友很喜欢的两位神话人物,在电视剧《封神榜》中,他们帮助一位英明的君王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位君王是(  )

    A、大禹 B、商汤 C、周武王 D、周厉王
  • 12. 今年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大熊猫热”,其中有四只大熊猫以某地四个地标命名,它们是“青城”“灵岩”“玉垒”“离堆”,其命名与下面哪个水利工程息息相关( )
    A、郑国渠 B、它山堰 C、都江堰 D、坎儿井
  • 13. 以下研究主题最适合战国时期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 14. 我国黄河流域的齐家文化遗址,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珠江流域的珠海棠下环遗址,都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材料反映出( )
    A、青铜器各具特色 B、南北方联系加强 C、青铜器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灿烂
  • 15.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高呼“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列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武王伐纣 B、诸侯争霸 C、大泽乡起义 D、秦灭六国
  • 16.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恢复秦始皇时代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这时铸造的货币是( )
    A、半两钱 B、三铁钱 C、五铢钱 D、蚁鼻钱
  • 17. 截至2020年9月,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实施已满一年。一年以来,各级纪委问责的数量不断上升,成为推动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利器”。秦时负责监察事务、督促百官恪尽职守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郡守 D、太尉
  • 18. 汉武帝遣使臣率满载珍珠、丝绸、瓷器、黄金的浩大远洋船队,从原岭南的徐闻、合浦,穿越南海,横穿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换回琉璃、琥珀等奇珍异宝。这主要得益于( )
    A、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B、岭南耕作技术的发展 C、政治军事控制的加强 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 19. 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反映了( )
    A、《史记》体裁多样 B、艺术价值相当高 C、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D、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
  • 20. 如表是《三国时期人口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 )

    户数

    人口数

    士兵

    魏国

    66万户

    443万人

    估计40万人以上

    蜀四

    28万户

    94万人

    10.2万人

    吴国

    52.3万户

    230万人

    23万人

    A、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B、统计数据不准确无参考价值 C、曹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 D、三国中魏国政权的实力最强
  • 21. 西晋鉴于(曹)魏一朝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在中央和地方均可以担任重要职务,此举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上述材料中的“国家祸乱”指的是( )
    A、“国人暴动” B、“八王之乱” C、诸侯争霸 D、“楚汉之争”
  • 22. 李白有诗云“地拥金陵(今南京)势,城回江水流。”此处的“金陵”是南朝时期的(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建康
  • 23. 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A、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D、改鲜卑姓为汉姓
  • 2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词描写的战役产生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综合题

  • 25. 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总会寻找到它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通过遗址、遗存和博物馆去反映体会历史的气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

    材料三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外,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两回有不得其利、先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一、三反映了我国古代传授的哪一制度?你认为这种制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借鉴意义?
  • 26.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什么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它都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你从中得出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谈谈你对家乡开发有哪些建议?
  • 27.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之路联结了中国与世界。让我们通过多角度来解读这段历史,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二:

    材料三:张骞“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摘编自《张骞出塞》

    材料四:中国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些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此次出行的目的是什么?
    (2)、说出材料二地图1古丝绸之路连接的是哪两大帝国?请你为地图2汉朝的这条路线命名。
    (3)、材料三体现了张骞一行人身上怎样的宝贵精神?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 28.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在冲突中交融,在互补中共进,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摘编自《魏书》

    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话是谁说的?材料反映的是他的哪项汉化措施?
    (3)、材料二中的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请说出2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