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思想政治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社会主义制度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过去革命的目的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现在要消灭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 )

    ①结束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②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为标志

    ③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④以巴黎公社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为标志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2. 社会主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社会冲突。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不相容的。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材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 )

    ①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工人运动的兴起

    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3. 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大会,庆祝北京市农业、手工业全部实现合作化和在全国第一个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到当年底,在中国大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学生小张对“三大改造”的意义进行了讲解,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实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 

    ④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小康富裕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4.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不同发展时期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创立、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下选项中,理论主题和时代课题相一致的有(    )

    ①邓小平理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③科学发展观: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5.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些论述( )

    ①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路线图”和“方法论”

    ②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理论的内容

    ④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具体方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面对“已变”和“未变”,我们要( )

    ①顺应“已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新时代难题

    ②立足“已变”,把改革作为新时期的中心工作

    ③立足“未变”,牢牢坚持人民的幸福线不动摇

    ④顺应“未变”,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历史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它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

    ②它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

    ③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创立、丰富、发展起来

    ④它是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的最终成果,决定了历史使命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 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在自己的道路上问世人展现出一幅又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令世人惊叹的成绩单,这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③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④中国共产党勇于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 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以及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方面提出31条具体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基于民营经济( )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是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得到不断提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0.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优化营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下列措施有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环境的有( )

    ①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②严格规范市场准入,提高各类所有制企业市场准入门槛

    ③促进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制度规范

    ④熨平市场调节带来的经济波动,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1. 哈尔滨迎来了一个最“火热”的冬天。数据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3天,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8万人次,同比增长441.4%;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同比增长791.92%,均达历史峰值。眼下,这热度还在持续,并不断辐射到东北三省。在天然的冰雪资源、政府做足冰雪旅游文章之外,吸引各地游客来到哈尔滨,并且掀起一波波热潮的,还有当地民众的热诚、真挚与爱心,共同焐热了这座冰城。“冷资源”做成“热经济”,这要求政府( )

    ①切实履行经济职能,实施区域政策,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②遵循市场规律,科学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③制定商品和服务价格,严禁涨价,严禁宰客现象发生

    ④制定正确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2. 2023年,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推动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但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2024年宏观政策总基调中,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一政策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

    ①结构性减税降费→减轻科创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就业规模

    ③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④降低增值税起征点→减轻企业税负→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创新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3. 某班就“我身边的社会保障”进行讨论。有同学介绍说,自己的外公已68岁了,每个月领取退休金,每年可以享受免费体检一次,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今年五月还免费接种了新冠疫苗。他外公所享受到的这些待遇( )

    ①退休金属于养老保险

    ②免费体检、坐公交属于社会优抚

    ③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④免费接种新冠疫苗属于社会福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4.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这样做( )

    ①违背了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策略

    ②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助力

    ③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

    ④能够快速实现城乡同步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初次分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政府决定报酬的机制

    ②平衡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③金字塔型的分配格局是我国收入分配的目标

    ④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主观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并将之概括为“五个必须”。其中,“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居于首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与“发展是硬道理”一脉相承,这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经验总结。

    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阶段,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事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概而言之,千道理,万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谈谈你对“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的理解。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在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凝结着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富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立场,蕴含中国智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人民群众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基础。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

    结合材料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过去10年,共建“一带一路”从谋篇布局到走深走实,“一带一路”参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8.9%提高至23.1%,尤其是23个大中型参与国的追赶效应更加明显。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区域内市场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强劲动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带来了广泛福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正能量。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结合材料,运用“伟大的改革开放”的知识,说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为什么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非公10条”“民营经济35条”等一系列政策,解决好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把好用、管用、能用的政策送到企业手中,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引导民营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创新,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行动和乡村振兴行动。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山东省是如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适应医疗费用增长和基本医疗需求提升,确保参保人员医保权益,2022年我国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补助力度,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1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30元,达到每人每年350元。中央财政继续按规定对地方实施分档补助,对西部、中部地区分别按照人均财政补助标准80%、60%的比例给予补助,对东部地区各省份分别按一定比例补助。统筹安排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资金,确保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不降低。探索建立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挂钩的动态筹资机制。进一步优化筹资结构,放开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切实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持居住证参保政策规定,对于持居住证参加当地居民医保的,各级财政要按当地居民相同标准给予补助。

    (1)、结合材料,运用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的意义。
    (2)、小明认为社会保障就是给穷人谋福利,当然水平越高越好,责任就是政府的,结合材料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