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卷(十七)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2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原先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C、周王室的势力已经大大衰落 D、周朝政局逐渐稳定
  • 2. 汽车、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至今还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它们最早使用的发动机是(    )
    A、蒸汽机 B、电动机 C、发电机 D、内燃机
  • 3. 在中世纪,雕塑只是为了给教堂的神龛和大门作装饰。而在14—16世纪,矗立在城市广场上的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人文主义思想流行 B、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C、雕塑装饰功能增强 D、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 4. 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里所说的“黑色货物”主要来自(    )
    A、欧洲 B、南美洲 C、非洲 D、北美洲
  • 5. 学校准备编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文明的起源》的校本教材,书稿目录如下。请你在第一章第二节填上恰当的标题(    )

    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明大河篇

    第一节  探寻金字塔之谜

    第二节  ____?

    第三节  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第二章  古代欧洲文明海洋篇

    第一节  西方文明的源头

    第二节  宏伟属于罗马

    A、解密苏格拉底之死 B、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C、希腊时代的开启 D、德谟克利特与“原子论”
  • 6. 《旧唐书·李密传》中这样描述隋末的社会状况:“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材料表明(   )
    A、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频繁 B、三国时期战乱不断 C、隋朝末年自然灾害严重 D、隋朝末年民不聊生
  • 7. 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也希望得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 )
    A、高级官员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 C、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 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 8. 隋唐时期,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见下图)。这主要得益于(   )

    A、繁盛的内河航运 B、便利的海运交通 C、安定的社会环境 D、合理的城市布局
  • 9. 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夏、辽、金 B、西夏、辽 C、西夏、辽、金、蒙古 D、金、蒙古
  • 10. 下面词语是王刚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词。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士族衰落、北强南弱、渴望和平、民族交融、杨坚建国

    A、隋朝统一全国的背景 B、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C、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 D、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 11. 1604年,葡萄牙商船“卡特琳娜”号被劫持到阿姆斯特丹,载有的1200包中国生丝和约10万件瓷器被来自欧洲各国的商人和显贵竞相争购,中国物品及以此为媒介带入欧洲的中国艺术,对欧洲的艺术与审美发生影响,引发了“中国风”。据此可知(   )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欧洲人普遍使用中国商品 C、葡萄牙为世界贸易中心 D、“中国风”引领世界潮流
  • 12. 蚩尤为传说中曾与黄帝作战的九黎部落的领袖,先秦文献描绘的蚩尤形象如同恶魔,但秦朝以蚩尤为东方八神之一,刘邦起兵同时“祀黄帝,祭蚩尤”,蚩尤逐渐成为古代各族尊崇的战神。这反映了( )
    A、蚩尤与黄帝同根同源 B、蚩尤形象取决于帝王态度 C、秦汉各族是蚩尤后裔 D、民族交融促进华夷观转变
  • 13.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
    A、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主张不同 D、商鞅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 1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B、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C、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 D、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 15. 1861年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主持下进行的.但就其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材料中的“改革”(    )
    A、宗旨是维护农民的利益 B、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废除了俄国土地私有制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 16. 学者在《人类六千年》中写道:”由于层层封受土地,9世纪至10世纪的西欧便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这里所指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关系”是( )
    A、天子与诸侯 B、教皇与国王 C、封君与封臣 D、租地农场主与雇工
  • 17. (2023·辽宁抚顺中考)1991年 12月 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 18. (2023·福建中考)图1至图3所示某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 )

    A、北约组织的成立 B、华约组织的成立 C、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 1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正义事业而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事件是(   )
    A、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 20.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 21. 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 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从材料中推断,德国、英国参加一战的目的是( )
    A、完成国家统一 B、争夺世界霸权 C、遏制苏俄政权 D、促进欧洲联合
  • 23. 《大国崛起》中说道:“瓦特驯服了地下之火。使之转化为机械能…爱迪生则以天上之火的形式,用于照明和动力…”材料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 )
    A、使用的主要能源不同 B、都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C、是科学与生产的结合 D、都从一个国家率先开始
  • 24. “企鹅”原是欧洲人最早对北大西洋地区一种海雀的称谓,后欧洲人在南半球海域发现了与“企鹅”体态样貌非常相似的鸟,也将其命名为“企鹅”。18世纪时,欧洲学术界决定把北半球的“企鹅”改名为“大海雀”,“企鹅”遂成为南半球此种海鸟的专属称谓。“企鹅”称谓的演变深刻反映了(   )
    A、洲际物种交流兴起 B、地理大发现的深入 C、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D、进化论思想的传播
  • 25.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商朝有各种职官、常备武装、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并将夏朝的奉“天”罚罪法制观发展到奉“神”观。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观点是,夏朝处于( )
    A、早期国家的形成阶段 B、多民族大交融的时期 C、文明产生的传说时代 D、统一国家的建立阶段

二、材料分析题

  • 26.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秦汉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贸易交流频繁,而北方民族间的战争不断。面对匈奴的袭扰,秦朝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则通过公元前119年的战役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材料三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材料四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五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结合所学知识,哪些人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2)、材料二的“秦朝大将”是谁? “公元前 119年的战役”指的是什么? 
    (3)、 材料三中的“苻坚”是哪个民族的皇帝? 他与东晋之间在什么地方大战结果失败?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哪些? 并分析这次改革的意义。 
    (5)、 根据材料五,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立志为全人类服务。 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巴黎,深入调查工人的生活和劳动状况,经常参加工人集会和斗争,同时也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 由于从事革命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遭到各国反动政府的迫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他们没有退缩。 通过不断总结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以及吸收前人优秀的思想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马克思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仍笔耕不辍,因劳累而倒在安乐椅上永远地睡着了。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

    材料二: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摘编自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马克思为什么能将青少年时期的崇高理想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思想。 
    (2)、图1和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有何联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在中国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 28. 道路选择影响深远,战略决策根系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导致英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在(1688年)宫廷政变之后,英国建立起了一个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

    --《强国之路》

    18世纪中期,美国人用马车在脏兮兮的路上或者用风力和水力在海上将货物缓慢地运到市场。到1850年,火车冒着蒸汽在英国2000英里的铁轨上运行,将人和货物迅速、便宜、可靠地到分布在各地的车站,给制造业、商业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二: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

    材料三:1862年9月,林肯说:“但如不采取解放奴隶的政策的话,是不可能平息这个叛乱的。……解放奴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使敌人减少同样多的东西。”

    材料四: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

    材料五: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痛,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材料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模式长期桎梏下,国家发展受阻,1989年至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挫折。

    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们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及《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英国通过近半个世纪革命,最终选择了“适合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这里的“政治体制”指什么?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促进英国“18世纪中期”到“1850年”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1787年,美国通过立法选择了联邦共和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体现了联邦共和制的什么原则?
    (3)、美国内战初期,面对奴隶制存废问题,林肯选择了废除奴隶制,由此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各国纷纷寻求出路。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美国选择了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政的突出特点。
    (5)、面对苏俄困境,列宁作出怎样的决策促使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
    (6)、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我们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这里的“走自己的道路”指什么?
    (7)、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国家选择不同发展道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