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之材料题专项训练(三)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材料分析题

  • 1. 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统治制度是不断完善,体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宋太祖问:“天下自唐李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三:(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举出两项宋太祖为了削夺地方权力的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是指的谁?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创立了什么制度?为有效的管辖西南的西藏,元朝在中央设置的行政机构名称是什么?
  • 2. 不断创新学习是一个国家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智慧的阿拉伯】

    材料一: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巴斯王朝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

    材料二:阿拉伯学者翻译了许多古希腊著作,把古代文化的光辉重新展现在西欧人眼前。阿拉伯人还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是由阿拉伯人根据各民族的民间故事汇集整理而成的。

    【好学的日本】

    材料三:作坊里的日本人有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并向老师学习。

    ---《作坊里的日本》

    【封闭的中国】

    材料四: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相《粤海关志》

    【历史的感悟】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阿拉伯帝国到日本,他们为我国实现中国梦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人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他们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2)、材料三中,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是谁?学习了什么“先进才智”?
    (3)、材料四反映的是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后果是什么?
    (4)、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阿拉伯帝国到日本,他们为我国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 3. 区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梁代(南朝时期),姑孰(安徽东南部,毗邻长江)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吠相望,连宇高甍(连延的房屋),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江南……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

    ……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南朝宋代)之际,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临安府(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在宋金战争中,北方人大量南迁,其中不少士民和商贾都集中到杭州,使杭州的人口大增。杭州市场上的各种商品,都来自其他地区,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杭州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即无虚空之屋”。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而且“万物所聚”,交易量很大,珠子市的买卖“动以万数”,尤其兴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比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是以银折价,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从材料一的两则史料中,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南宋时期商业出现怎样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杭州商业繁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绿洲之路,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是从长安沿着河西走廊,过敦煌,出阳关、玉门关,再沿着塔里木盆地的两个边缘向西延的物品往来交往中,除了著名的丝绸向外传播,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也是通过这条线路传播到中国的,它就是冬小麦。小麦并不是中国原生的东西。它是沿着绿洲之路,在很早的时候传到中国的。这个功劳大不大?非常大。现在一半以上的中国人离不开小麦。

    ——摘编自唐小峰著《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中西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材料三 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作用导致了对世界人力物力资源的更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当欧洲的资本和技术与不发达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相结合、首次导致一个完整的世界经济时,世界生产率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事实上,世界工业生产在1860到1890年间增加了3倍,在1860年到1913年间增加了7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和传入中国的物品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中的A处是,B处是(写出地名)
    (3)、阅读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的特点。(从时间、规模、技术等方面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说明前两次工业革命如何有效利用世界人力物力资源?(答出一点即可)
  • 5. 人口的变化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数量】

    材料一  与前代户口相比,两汉人口最高为五千多万;唐代开元,天宝之际的人口六千万上下,这些人口创造了汉唐盛世……到宋徽宗年间,户数超过两千万,每户以五口计算,人口已超过了一亿,远远超过汉唐,几乎是汉唐的两倍。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摘编)

    【人口迁徙】
    材料二  这个时期最令人注目的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运动,分别发生在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南迁的北方人口对地广人稀的南方来说,不仅是珍贵的劳动力,而且成为全方位带动南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1120年代由金朝入主中原造成的“靖康之难”,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

    ——清华国学院《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摘编)

    【人口结构】
    材料三  城市建置中坊市制的崩溃于宋代,更为市民阶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由的发展空间。……(元代)出现了代表市井文化较高成就的元杂剧和散曲。明代中叶以后,发达的市镇经济为市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市民在数量上的急速增长,在壮大市民阶层的同时,在“质”上也发生了与宋代市民阶层明显不同的变化,在某些方面已有了迎接近代曙光的勇气。

    ——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论略》摘编)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哪位皇帝的统治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六千万上下”人口创造的唐朝盛世局面是什么?北宋时期人口明显增加,写出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造成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汉语人群大规模南迁”的事件分别是什么。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规模南迁使得经济格局发生的重大转变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明时期逐步发展壮大的新阶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据材料三,指出明代中叶以后市井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 6.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泥俑


    曲辕犁

    《步辇图》






    罗盘针

    《清明上河图》







    四川交子纸币铜板拓片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的商船最远到了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南宋的财政收入中海外贸易占重要地位。

    ——摘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在十五世纪,明朝皇帝发动了七次大规模远洋探险,远航船队历经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东非的多个港口。……(此后),并穿越大西洋发现美洲。

    ——引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五:他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他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将①②③的文物匹配到相应的主题(填写序号即可)。                                                                                                                      

    主题名称

    放入文物

    生产工具进步

    社会风气开放

    民族交融加强

    (2)、根据材料二图中的信息,写出唐朝与A、B两地交往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写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在海外贸易中提供技术支持的是材料一中的哪个文物?(填写序号)宋朝出现的最早的纸币是材料一中的哪个文物?(填写序号)“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指的是南宋时期南移完成。
    (4)、材料四中“七次大规模远洋”指的是什么?最远到达哪里?有什么意义
    (5)、材料五中“他”是谁?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口户数(节选),如下图。

    材料二:秧马, 如下图。

    秧马,宋朝的拔秧工具,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人们弯腰曲背之苦,又可提高劳动效率。

    材料三:如下。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两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一中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折射出这段时期经济哪一发展趋势?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 8.  唐宋时期中国诗词发展到达高峰,唐诗宋词也是研究唐宋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虞俱丰实。九州道路无材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编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宋]仲殊《望江南》

    材料二:唐太宗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采学识……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更加繁荣,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互辉映。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 

    ——摘编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材料三: 

    (1)、 从材料一中任选一首诗,说明其描述的社会景象。并说明这些诗词对研究当时社会的历史价值。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主要原因。
    (3)、 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幅地图,指出唐宋诗人(词人)分布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