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之材料题专项训练(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材料分析题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息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唐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之国力强大、文化先进,增强了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唐朝先后统一东突厥和西突厥,并设立安西与北庭两大都护府管理军政要务。对其他民族地区,唐朝也都予以有效管辖。唐朝统一领导与治理下的各民族蓬勃发展,促进了唐朝国力的强盛和疆域的扩大。

    --摘自《为什么说我国是各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材料三: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摘编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在政治和思想上促使“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主要措施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说明唐朝是怎样“增强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边地区行政机构设置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为有效管辖西藏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能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主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材料二:

    (1)、 结合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实现“文化的一统”。
    (2)、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依据材料二,按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①图片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其中,体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有。印证清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的有。 

    ②仿照示例,写出图片 F所示内容的历史内涵。

    示例:图片B所示的“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既能反映当时的政治建制状况,也能反映当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3)、 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原因。
  • 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 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1)、 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根据两幅图片分析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对内、对外角度分别列举一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 4.  博物馆通过文物承载着历史,也传承着文化,其中蕴含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长久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物示例【工艺之美】 
     
    材料二:中国古代文物示例【科技之著】 
    ​ 
    材料三:这一时期的科技著作,不是“没有也不可能突破传统的科技体系”,而是在许多方面对传统科技体系有了大的突破;也不是对“一些领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总结”,更不是“一些科技体系的尾声”,而是对不少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创造性总结,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高峰,是世界古代科学技术的高峰。 

    ——清华大学科技史系教授吴国盛

    材料四: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1)、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文物分别来自两个成就斐然的朝代,请分别指出其所属朝代。材料二中哪一著作有制瓷、制镜技术的相关记录?
    (2)、 在材料二的著作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科技巨著的共同特点。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陆路”、“海路”的名称。宋朝时期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哪一机构进行管理?
    (4)、 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 5.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它可以管窥中华文明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传入中国的域外农作物(部分) 

    农作物

    记载

    石榴

    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西晋陆机《与弟云书》

    核桃

    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西晋张华《博物志》

    大蒜、葡萄

    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贾思勰《齐民要术》

    黄瓜

    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李时珍《本草纲目》

    材料二:王肃初入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茶。“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称为漏卮(古时指有漏洞的盛酒器,比喻酒量大)”。经数年后,肃与孝文帝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据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整理

    材料三:《清明上河图》中有45幢楼宇用作商业经营,其中有酒旗的酒楼8幢、明显是茶馆的20多幢、服务业及其他营业的9幢,而余下的都是食店。……最高级的大酒楼“正店”有自己的名酒外,还有招牌菜。然而,《清明上河图》中最多的还是以大众消费,特别是与漕运有关的低下阶层为对象的茶馆与食店。饭食分为川食、南食、瓠羹、面食、馄饨等专门店。 

    ——薛凤旋《清明上河图:北宋繁华记忆》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域外农作物的传入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农作物传入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王肃饮食习惯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6.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宋与辽的边界开设“榷场”,宋辽互市……终宋仁宗、宋英宗之世, 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

    ——《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历代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其中的一种关系是: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并将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国家各级管理机构中来。

    ——《怎样看待历代王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

    材料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 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史实对该政策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放“榷场”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元朝的史实说明历代王朝设立行政机构对周边民族进行直接管理。
    (4)、根据材料四,当今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清朝前期我国耕地面积统计简表

    年份

    1661

    1685

    1724

    1766

    耕地面积(公顷)

    5493576

    6078430

    6837914

    7414495

    材料三:乾隆、嘉庆年间(1736一1820 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 8.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图片解读——技术进步

    任务二:史料解读——社会风貌

    任务三:数据解读——社会发展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1)、根据_上面图片信息,请分别指出图一工具和图二作物的优点。并概述图三纸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唐诗和宋代著述对研究唐宋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下列问题作答。

    ①杜甫《忆昔》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哪一盛世景象?

    ②元稹《法曲》诗句:“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③吴自牧《梦粱录》:“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从哪几个方面记述了宋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景象?

    (3)、 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