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10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运用(29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4)、 ,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其一)]
    (5)、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6)、自古以来,“月”是人们寄情抒怀的对象。请将李白《峨眉山月歌》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蜀道溪云千里暮

    下联:

    (7)、古人认为,大雁是禽中之冠,是“五常俱全”的灵物。古人多用“雁”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例如“乡书何处达?  ”(《次北固山下》),王湾托雁捎信,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以“归雁”自比,表达出被排挤出朝廷而“问边”的激愤与落寞。
  • 2. 根据下面的知识卡片,理解李商隐《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中“青鸟”的用意。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个题。

    阅读,是一种学习。通过读《秋天的怀念》,使我明白了不能不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这样往往会忽略亲人的感受。读《散步》,我懂得了duō duō-birén并不可取,分歧的最佳方式是体谅与尊重。读《金色花》,我体悟到对母亲的爱不分国界,不分形态,它取决于你的内心。读《荷叶·母亲》,那被 的雨点打得左右鼓斜的红莲定能明白荷叶对自己的yīn bi。不要pái huái,把时间花在阅读上,去文字或显豁直露,或深沉含蓄的韵味吧!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duō duō-bīr én( ) yin bi( )

    pái huái(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解释 萧疏 感悟 B、解释 繁密 感悟 C、解决 萧疏 感受 D、解决 繁密 感受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读《秋天的怀念》,我懂得了不能不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这样往往会忽略亲人的感受。 B、通过读《秋天的怀念》,我明白了不能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这样往往会忽略亲人的感受。 C、通过读《秋天的怀念》,使我明白了不能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这样往往会忽略亲人的感受。 D、通过读《秋天的怀念》,使我懂得了不能不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这样往往会忽略亲人的感受。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个题。

    材料一

          本报酒泉10月26日电 (记者刘诗瑶、谷业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三十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3次飞行。(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7日)

    材料二

          神舟飞船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史书写了全新的一页,向世界宣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创新实力和领先水平。神舟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彰显了中国走向强国的决心和勇气。神舟飞船发射成功,不仅代表了中国国家的胜利,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强气壮、自信满满的精神风貌。

    (1)、材料一是《人民日报》发的一则新闻,请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17字。
    (2)、请根据材料二写两个句子,与例句形成一组排比句,突出神舟发射成功的意义。

    例句: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宣示中国航天的领先水平;

    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 5.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各题。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写的“通往红色的大门”中的大门指的是( )
    A、红军与国民党的分界线 B、中国 C、天安门 D、英法租界
    (2)、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结合原著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二、阅读(41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日中
    尊君在

    而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元方入门不顾。

    (3)、【乙】

    田子为相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①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②馆:这里指家。③承承:谨慎小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此金/风雨不动如山 B、非吾所也/鱼,我所 C、子其之/太丘舍 D、其义/诣太守,如此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5)、“百善孝为先。”结合甲、乙两篇选文,谈谈你对“孝”的理解。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几近无处不在。由于全球变暖,我们正在经历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

    《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是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1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

    目前的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近年来,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节能,提高能效。通过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中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早达峰迈向近零碳排放,这不仅是国际责任担当,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保障。

    (选自李慧《什么是碳中和》,《中国气象报》2020年12月25日,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两年,在“双碳”刺激效应下,国内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等热点产业蓬勃发展。长远来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有机融合,必将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同时也要看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这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要求我们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现实中,有的地方搞“碳冲锋”,有的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的要求,必须及时纠正。从认识层面出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从实践角度出发,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先立后破,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次大考,需要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

    (选自《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人民日报》2022年2月11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室效应主要是由现代化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B、目前,中国升温幅度达到1.5℃,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 C、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转型。 D、随着碳中和的实现,我国的传统能源将逐步被替代。
    (2)、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什么是“碳中和”。 
    (3)、请结合以上材料,对本市具体落实碳中和工作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个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子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期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第一边说。"我就一至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⑦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选自《亭湖报》2021年7月9日,有删改)

    (1)、奶奶总不让自己闲着,请按时间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春夏:糊纸袋、补花、洗菜。

    秋冬:

    (2)、结合选文内容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人物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3)、在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从全文看,“张望”是什么意思?奶奶在张望什么?
    (4)、作者在追思奶奶时,有一种“永生的痛悔”。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且还有机会弥补,你会怎样做? 

三、作文(50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弗罗斯特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