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精练卷(3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02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1914—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列宁的这段话评价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2. 下表反映出,一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的军需品生产量出现了明显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14年9月
1917年
交战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16
25
50
15
钢
16
25
58
16
煤
346
355
851
340
A、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B、美国加入战争 C、俄国退出战争 D、德国战败3. 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变化( )A、出于增强国防力量的需要 B、旨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C、为了保障民众的日常生活 D、源自于指令性计划体制4. “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这没话显示了斯大林模式( )A、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 有学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所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是残缺不全的,这个国际秩序无法完成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宗旨与任务。”该学者指的“国际秩序”是( )A、世界殖民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6. 列宁曾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列宁的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这里的战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B、战争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C、战争是俄国发生革命的决定性因素 D、以上说法都正确7. 俄国十月革命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主要指它是最早( )A、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 B、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 C、实践马克思主义 D、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8. 前苏联有一个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的是(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B、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C、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的后果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9. 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材料中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A、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 B、《凡尔赛和约》签订 C、慕尼黑会议召开 D、德军突袭波兰10.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他留下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材料中“桎梏”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华沙条约组织11.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主要是为了争夺欧洲霸权 B、成员国社会性质的不同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根本区别 C、法德矛盾是当时欧洲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D、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帝国主义试图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12. 战争大约900万人战死(相当于过去1000年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2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上述材料旨在强调( )A、战争的残酷 B、战争的规模 C、战争的性质 D、战争的经过13. 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交战国有30多个,包括约15亿人口,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4,交战双方动员7000万人,人伍士兵占有劳动能力男子总数的30%。”这段材料可以佐证1914-1918年的战争( )A、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B、是一场具有世界规模的战争 C、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的矛盾 D、给协约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14. 一位参加某国际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该代表所说的“纠缠不清”表现为( )A、德国拒绝赔偿 B、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矛后重重 C、日本实力增强 D、中国未能摆脱被帝国主义支配的局面15. 有学者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16. 抓住关键词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常见方法之一。与右下图三个词语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组建苏维埃政府 C、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D、彻底废除农奴制17.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其实质是( )A、殖民掠夺与反殖民运动的对抗 B、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 C、封建专制与民主革命间的交锋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8. 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重工业发展迅速 C、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 D、完成农业集体化19. 小说是现实的映照。下列小说在英、德两国出版后广泛传播,据此判断当时的时代背景应是( )A、欧洲推进第一次工业革命 B、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互对立 C、德国崛起后英德矛盾激化 D、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广泛兴起20. 下列这组图片可以用来说明(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B、战争的进程有效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C、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大量国家卷人这场人类浩劫 D、科技进步大大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二、材料分析题
-
21. 中苏两国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结局迥然不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到1933年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掝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而苏联却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1928-1932年)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了最时笔的名词。
一《大国崛起》
【材料二】
【材料三】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的原因。(2)、分析图一,概括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说明其变化的原因。(3)、分析图二,说明1937年苏联工业在世界上的位次,并分析其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标志。有人认为这种体制的存在毫无意义,给后来的苏联带来严重后果,请结合此说法予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