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0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有学者认为,商王需要直接管理的王朝事务比较少,其最重要的事务是组织祭祀和战争,而商人各宗族则承担提供祭祀贡品和战争兵员的任务。由此推断商朝 ( )
    A、实行官僚政治 B、全面推行郡县制 C、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 D、处在奴隶制社会
  • 2. 有学者指出,在军功受益阶层主导下,直接统治之人头原理与间接统治之封建原理并存,养士之风又来,游侠再盛。这一时期( )
    A、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张骞开辟中西交通道路 C、平定割据政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D、土地兼并严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 3. 《唐会要·舆服上》规定:“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这说明 ( )
    A、住宅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B、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 C、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D、民居建造体现居住地自然环境
  • 4. 下图是元朝纸币发行量统计图(单位:锭)。这一统计图反映了 ( )

    A、政治统一推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B、货币形式呈现出铜钱与纸币并行 C、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政局联系密切 D、民族矛盾的激化制约了经济发展
  • 5. 中国古代史上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第一次融合是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合和发挥;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朝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中国,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融合。 由此推断 ( )
    A、第一次融合是东方各国文化的局部交流 B、第二次融合是中国本土内部的综合提升 C、第三次融合主要局限于亚欧大陆之间 D、三次融合体现文化交流的激荡与调和
  • 6. 从“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到“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的变化,表明晚清时期 ( )
    A、中英鸦片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B、推行洋务新政成功挽救了中国落后挨打局面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行得通
  • 7. 20世纪初,中国的大多数工农大众不识字。针对这一情况,为接近和组织工农大众,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注重的方式是( )
    A、开办工人夜校和讲习所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8. 195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中指出,处理关涉到少数民族工作问题时,必须和少数民族的委员充分协商。同年进行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时间推迟或暂不进行。这些举措 ( )
    A、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 B、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 C、彰显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D、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9. 据下表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

    战略判断

    身份定位

    外交政策原则

    和平与发展战略机遇期

    第三世界发展中大国、世界一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结盟;战略伙伴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百年大变局

    世界大国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A、时代主题潮流的变化 B、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D、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 10. 公元前后东西方之间的交往已经初步建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

    ①香料、丝绸成为西方向往的东方商品 ②在中亚的考古挖掘中出现葡萄酒、橄榄油、手工艺品 
    ③印度洋成为沟通东西的繁荣航道 ④在东南亚地区的沉船中发现载有广窑瓷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1. 阿拉伯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共有28个字母,音节优美。8世纪中期到 10世纪末,阿拉伯字母已成为国际性通用文字。在那个时代,西方人要接受高等教育,常须学习阿拉伯文。这一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苏丹对知识的重视 C、伊斯兰教的传播 D、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 12.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由此推断,中世纪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主要且直接的条件是 ( )
    A、垦殖运动兴起 B、新兴城市产生 C、地租形式改变 D、土地集中经营
  • 13. 维也纳体系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它就解决国际争端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但维也纳体系外衣下列强外交的实质逻辑,也是国际社会存在系统性压迫和恒久冲突的主要原因。下列关于维也纳体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无法真正解决国际争端 B、正式确认了集体制裁的基本原则 C、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 D、它的建立与拿破仑帝国灭亡有关
  • 14. 某欧洲哲学家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集理性、道德、传统、常识于一体,影响了中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近两千年,这足以证明没有神权也可以有伦理、道德,而且中华文明足以和古希腊、罗马文明相媲美。由此推断,这位欧洲哲学家意在 ( )
    A、传播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念 B、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C、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D、摆脱教会的思想束缚
  • 15. 19世纪中期一位经济学家这样记述:“大洋洲有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羊群……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6. 《凤冈陈氏族谱》中记载道,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而《金薯传习录》中记载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由此可知 ( )

    ①越南和菲律宾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②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作物传入中国

    ③西方殖民者成为明代海防的新问题

    ④海外贸易助力番薯种植区域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 17. 20世纪30年代,《申报》派记者驾驶汽车远赴华北前线采访。“绥远特讯,察事紧张之际,平绥铁路一度中断。现在冯玉祥离察赴鲁,察事解决。记者为调查察事真相及西北情况起见,特作察绥之行。十三日由平出发,先至张运,勾留二日,继至大同视察,再由大同来绥,于昨晚到达。”由此可推知 ( )
    A、汽车可以深入铁路无法抵达的遥远的中国内陆 B、乘坐汽车远行成为近代国族意识萌发的触发器 C、汽车将地方政治整合进全国乃至全球性的网络 D、汽车所需要的专门的高等级公路已经逐渐普及
  • 18. 邮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国家的名片,也是时代的印记和社会的缩影,它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记载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中国邮政2010年发行了《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这一邮票。发行该邮票的意图很大可能是( )

    A、铭记“文化大革命”时期样板戏对文化的摧残 B、赞扬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与革命文化的成就 C、纪念西方的芭蕾舞艺术在现代中国的起步 D、肯定中西文化交融与中国革命文化的创新
  • 19. 唐宋时期欧亚内陆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但印度洋通道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相关的因素包括 ( )

    ①阿拉伯人迅速崛起               ②隋唐开凿大运河,经济区域向南拓展 
    ③波斯和拜占庭垄断东方奢侈品贸易  ④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开展频繁的贸易往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0. 下图为古代世界中两个区域文明的示意图。与下列两图所示区域文明对应的是 ( )

    A、印加文明、东非一系列国家 B、玛雅文明、西非一系列国家 C、印加文明、西非一系列国家 D、玛雅文明、东非一系列国家
  • 21. 距今半个世纪以前,历史学界涉及美国总统华盛顿畜奴的研究成果未见记者跟踪报道,2004年前后美国中小学生大都还不了解开国时期的美国总统多半是奴隶主的情况,而新近的调查显示,当今不少美国高中生对于美国总统杰斐逊与女奴不能证实的关系的了解,比他对美国独立和建国的贡献的了解还多。以上现象能最为合理地表明 ( )
    A、专业史学长期以来的研究努力使得主流史学的权威坍塌 B、民权运动和黑人政治地位的提升渐进地对大众发生影响 C、美国主流史学长期掩盖的白人歧视奴役黑人现象已经消失 D、历史有野蛮的一面且没有人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时空而存在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宋长达三个多世纪的统治开始于公元960年初。此时的人们,尽管无不渴盼安定太平,却没有充足的根据相信赵匡胤能够稳固他所篡夺来的政权。这个赵宋王朝很可能不过是继梁、唐、晋、汉、周“五代”之后的“第六代”。如何保证长治久安,使宋代不致成为五代之后短命的第六代始终是萦绕在宋初统治者心间的重大问题。宋太祖、太宗及其谋臣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稳步而有层次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统兵体制的变革开始,重建中央集权,有效地杜绝了割据再起的可能性。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中,清朝方面的接连败北,被归咎于汉奸(大多为福建、广东沿海民众)的活动。开埠之后亦因走私、苦力贸易、海盗猖獗,沿海地区的秩序极为混乱。但这种变动并未像元朝末年和明末清初,在沿海出现自立为割据一方的势力。其理由在于19世纪中叶急速进行的秩序重建。换言之,贸易由海关管理,而中央政府掌握海关和关税;且因海盗势力由英国海军扫荡,地方海上军事实力无所成长;还有以镇压各种叛乱为契机在地方掌握权力的督抚,停留在清朝的架构中并未自立。 而且,海关和近代海军等以西方“制度“为基础的体制,比以中国既有“制度”为基础构筑的管理沿海贸易、维持治安的体制稳定,即使在19世纪末的变动期亦未发生动摇。

    ——[日]村上卫《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中国对全球化的参与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丝绸之路”可谓全球化的鼻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认识越来越成熟,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多元包容成为当代中国对全球化的总体认识和战略选择的出发点。改革开放40 余年来,中国不断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同时,中国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反哺世界。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充满韧性活力,备受世界瞩目。从国内发展到国际秩序维护,中国始终是全球化的正向推动力量。在一次次全球性危机中,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帮助世界经济走出困境。

    ——王辉耀、苗绿《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宋代枢密院、三司的职权以及两者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关系,简析宋代“变革”在社会层面引起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英国在上述“秩序重建”中攫取的贸易特权。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概括户籍的编制与管理在我国古代政治活动中起到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反哺世界”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 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

    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材料二

    1927年,南昌起义时使用的信号灯、军号、手电筒等

    1930年底,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部电台”。这是红一方面军最早的电台

    人民解放军利用缴获的设备改善通信条件,图为 1948—1949年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手书电文的复制品

    1939年 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张志怡《红色记忆:党的建设》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 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1)、 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结合所学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关通信技术是如何对革命的最终胜利发挥重要作用的。结合所学,各举一例说明“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所打下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基础。运用唯物史观,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新中国的这“两个历史时期”。
  •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 19、20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