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2月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致自春秋时期开始,“重民轻天”的思潮兴起,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天道观问题,其实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问题。因为否定了“天神”的意志和力量,势必逻辑地得出必须重人事、重现实政治的结论。这一方面推动着有关治国治民理论建设的开展,促使政治思想变得系统和成熟,另一方面也要求着统治者在国家机器设置上做出必要的、适宜的调整。这就是夏商西周以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则逐渐动摇、宗教事务官吏在政治生活中地位迅速下降的深刻背景之一。

    在职官制度上,宗教事务官吏比重的日益降低和其政治实际影响力的不断缩小,更是神权政治衰微的典型象征。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提高,平民与奴隶的不满反抗,名义上的天下“大宗”——天子——地位的衰落,人们观念的变化,司政、司军、司民职官地位的迅速上升,使得神权遭到多方面的挑战,也使得那些凭依天命神意光环从事政治活动的神职官吏们,无可避免地坠入厄境。

    然而,先秦的政治文明进程却有自己的独特道路,早在殷商时期,王权就高度集中。而西周时的王权专制,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性质上看,与商代比都有了较大发展。在政治观念上,西周统治者明确承认“天命”,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必须尊重“天命”,祈求上天的保佑。周人讲“德”,但不是以“德”去否定“天”,而是“以德配天”。所以《庄子·天下》说周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这种“以德配天”的思想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在西周时期,神权统治与世俗统治双管齐下,互为补充。

    但是在春秋时期,“重民轻神”“天人相分”成了一股强劲的社会新思潮。早在西周末年,就有不少诗人怨天疑天,而这股思潮的兴起,为当时不少思想家重民轻天、重民疑神思想的勃兴奠定了基础。他们重新定位了“民”与“神”’两者的位置关系,认为在民神关系中,“民”是主,“神”是次;“民”为本,“神”为末。因此,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首先要重民,而不可据神意行动。这些观点的提出,基本否定了“天”“神”的主宰地位。到了战国时代,这种“天人相分”的观念,更是普遍流行,深入人心。

    这股新思潮的风靡,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当然有积极的意义,它在“天人关系”上,打破了“天”与“神”的羁绊,进入了以“人”为本位和主体的理性阶段,是思想观念上根本性的解放。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二重性,我们对其消极性也需要有足够的认识——这股新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天人之间的客观联系性与统一性。反映在现实政治实践生活领域,则是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绝对权力加以某种程度上的制衡与约束。曾经在政治治理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巫史系统,到了帝国时代,已被“倡优畜之①”了。而西汉时一代大儒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其初衷是为了回归古老的传统,回归巫史与政事双重制衡的方式,通过对“天人合一”的论证与阐释,以“天”的名义,约束与制衡君主的权力,即以神权限制君权,对汉武帝时代的酷吏政治、多欲政治进行迂回性的批评。

    【注】①倡优畜之:像对待倡优一样来拉拢他们。

    (摘编自黄朴民《从神职与政事的分合看先秦史演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另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否定“天神”的意志和力量,重视人事和现实政治的“重民轻天”思想大致在春秋时期兴起。 B、随着“重民轻天”思潮的兴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动摇。 C、西周末年,诗人重新定位“民”与“神”的位置关系,为提出重民轻天思想奠定了基础。 D、重民轻天新思潮的风靡有重要意义,它在“天人关系”上让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从两个方面诠释了“重民轻天”思潮的兴起对春秋时期政治系统演变的影响。 B、文章引用《庄子·天下》中的话是为论证周人对“天”和“德”的关系的认识是“以德配天”。 C、文章第四段在论证“民主神次”观点时,先梳理其发展,后诠释其政治表现,最后确定民神关系。 D、文章在阐释“重民轻天”这股新思潮的意义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展开,使表述更加全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事务官吏比重的日益降低和其政治实际影响力的不断缩小等情况,使得神权政治不断衰微。 B、“以德配天”思想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神权与世俗统治双管齐下,互为补充。 C、“重民轻天”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阻断了“天”“人”的联系,强调以人为本。 D、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是希望以“天”的名义制衡君主权力,回归古老的传统。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小题。

    材料一:

    曾经荒野滩涂的前海,如今满眼繁华;曾经生物完整性指数一度降到最差等级的长江,现在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曾经是戈壁荒滩的“干沙滩”,变成了发展动力持续提升的“金沙滩”……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下,处处欣欣向荣,跃动发展活力。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世界罕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念好协调发展的“真经”,既要东部率先发展,也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让不同地区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高发展系统性、耦合性、均衡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实践表明,只有在因地制宜培育和激发区域发展动能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才能发挥好各地区比较优势,跑出区域协同发展的“加速度”。

    (摘编自辛识平《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海外网2021年10月28日)

    材料二: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在落地生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形成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效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了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主体功能明显的区域经济版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勾勒了未来15年至30年我国交通网的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发展极,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并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孕育新动能的关键所在。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上海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并且联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

    (摘编自梁倩《新增长极加速崛起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经济参考报》2021年11月12日)

    材料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力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科技、政策等区位优势,为打造成渝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了基础条件。“巴蜀文明”发展到今天,以餐饮文化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正逐步形成,“成渝”美食近年来在重构消费生态、汇聚多元消费业态、打造新型消费场景上不断创新轨迹。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多“圈”联建,“圈”“圈”整合,从而助推“双城经济圈”大格局的形成,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恢宏画卷正在神州大地绽放新的精彩。

    (摘编自许华凌《双城经济圈: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力作”》,人民论坛网2021年10月2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从生物完整性指数降到最差等级到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提升发展活力。 B、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我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重要举措。 C、上海走科技创新之路,建成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并且开展科技联合攻关进行区域联动,成效显著。 D、作为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发展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一大“力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 B、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使区域经济版图国土空间布局更优化。 C、“成渝”美食形成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在重构消费生态、汇聚多元消费业态、打造新型消费场景上不断创新。 D、通过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人文、科技等区位优势,成渝地区多“圈”联建,助推“双城经济圈”大格局的形成。
    (3)、区域协调发展向纵深推进的举措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说明。
  • 3.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下题。

    洼地上的“战役”

    路翎

    侦察排的练兵工作紧张而平静地进行,王应洪在任何工作上都非常积极。他渴望执行任务的日子早一天到来,他渴望跟着班长王顺去建立功绩……而这一天也终于到来了。

    这天上午,在山坡上的松树林子里,农村剧团的姑娘们给战士们做了一次演出。天气很晴朗,侦察排上阵地了。战士们走下了山坡,一边走一边回头招手,喊叫,大家都舍不得这些已经变得如此亲爱的人们。

    晚上就要出发,王应洪非常兴奋,换上了那套留了好些天的干净衣服。换衣服的时候他发现了一条绣花手帕,用中国字在两朵红花上面绣了他的名字,又在花的下面绣了几个朝鲜字,他想那一定是她的名字。第一个念头是想汇报给班长,但在从坑道里往外去的时候,他犹豫起来了。他想,马上要出动了……完成任务回来再说吧。于是他把手帕仔细地折起来,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黄昏的时候,王顺就带着他的班出发到敌后去了。任务是捉俘虏。

    他们是在一片长满野花杂草的开阔地中间一点一点地匍匐前进的。天气阴沉,吹着小风,除了树叶声,和附近什么地方有溪水的流响声以外,没有别的声音。开阔地上长着一些春天的金达莱花。

    他们停下来了。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禁不住觉得可怕的孤独。这样寂静,这样绝对的静止,他从来也不曾经历过。他努力去想到连队、团参谋长、亲人们……后来他又想着母亲,想着他满十岁时候,母亲才替他做了一件新棉袄,替他试这新棉袄的时候,母亲不住地把他转过来又转过去,拍着他的胸又拍着他的背。他又想起了金圣姬,看见了她跳舞时的坚决的、勇敢的表情……想象着这一切,一瞬间就排除了对周围的寂静的苦痛的感觉,一瞬间觉得,这并不是在敌人的旁边,而是在亲人们中间。但这些闪电一样的想象马上就被从心底里冲出来的对于目前处境的警惕打断了,于是重新又感觉到那孤单、寂静。

    多么漫长的时间呀。但这时更紧张的情况到来了——传来了一大群皮靴踏在沙土路上、踩过草叶的声音。敌人,美国兵正在这条路上往这边走来。他抓紧了枪。

    现在那走在前面的几个美国人看起来是已经走过班长的身边了,他忽然想:如果班长不在怎么办呀?于是他差不多想要开枪了。但正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侦察员的铁的纪律使他的头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他完全不属于自己,他的热情和勇敢必须绝对地属于伏在小路周围的黑暗中的他的班,而他的班属于他的连,他的团。这一刻,他变成了真正的战士。

    皮靴踏在沙土路上的声音又传来了,这个敌人走得有些蹒跚。班长王顺拔出锋利的匕首,跳上去捅倒了敌人,敌人狂叫起来向前逃跑,却被王应洪一下子奔出来抱住了,几乎要一下子扭断他的筋骨。班长奔上来用一块布塞住了这敌人的嘴,他们就得到了一个俘虏。

    但这时远远地传来了枪声。因为这个俘虏的一阵狂叫,刚刚过去的那一个排的敌人回转来了。

    情况很危急,这里再不能停留,于是班长下定了决心。他命令王应洪跟着他留下来掩护全班;命令副班长率领其他所有的人带着那个俘虏利用这条沟的地形向左后面撤退。而他自己爬上了沟沿,像箭一般地一下子跃到十米外的洼地中央的一个小土包后面去了。

    两个侦察员突然出现在敌人的“纵深”里,用不了几发子弹结果了两个机枪手,又灵机一动扑倒在机枪跟前,对准那些敌人射击起来了。半分钟不到,就结束了这个洼地上的“战役”。他们越过一条小溪,跑进了大片的洋槐树丛。右腿负伤的王应洪栽倒了。

    “班长,……”他说。

    “不许说话!”班长对着他的耳朵严厉地说。

    “我牺牲了不要紧。”

    “别说话,纪律!”

    “班长,”年轻的侦察员含着眼泪在恳求了,“我打响的时候,你从右边撤出去,……”班长掩住了他的嘴巴。

    这天晚上星光明朗,他们的特别艰难的行动终于叫敌人发觉了。两个敌人向着这边开着枪扑过来了。

    突然地,王应洪跪了起来,越过那块石头一直迎着敌人滚去。

    更多的敌人蜂拥上来,想要活捉他。他一下子站了起来,用他的负伤的腿向前奔去,奔到敌人的中间,火光一闪,一个手雷爆炸了。

    剩下来的几个敌人竟不敢再前进,而这时我军阵地上的火力支援过来了。

    苦痛的班长王顺,以愤怒的大力抱起了年轻的战士,在呼啸的子弹下,背着他跑过了最后的那几十米的开阔地,跳进了交通沟,听见了自己人的声音。他就在一阵软弱里倒下了,但他仍紧紧地抱着王应洪,喃喃地说:“王应洪,我们回来啦!”

    班长王顺苦痛了很多天。他的身上一直揣着那一条染满了血的手帕。

    面对毫不知情的金圣姬母女,他不知道要怎样开口。终于他简单地说起了他们的胜利,王应洪的牺牲,同时取出了那条绣着两个名字的、染满了鲜血的手帕。

    金圣姬的眼睛马上睁大了,嘴唇有点发抖。她不哭,只是脸色非常苍白,眼睛发亮,一动也不动地看着王顺和他手里的手帕。她一下子站了起来,握着他的手。这姑娘的手在一阵颤抖之后变得冰冷而有力,于是王顺觉得不再需要说什么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王顺、金圣姬母女等人的刻画,有力地凸显了主要人物王应洪的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 B、小说中运用大量心理描写,丰富了侦察兵王应洪第一次上战场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的升华更为合理。 C、小说语言平实而不乏细腻,用从容不迫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情节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中的“绣花手帕”这一物象,不仅代表了朝鲜姑娘金圣姬对异国战士王应洪的纯洁爱情,也象征着军民情深。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王应洪埋伏在开阔地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请结合全文,阐释标题“洼地上的‘战役’”的丰富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小题。

    上(仁宗)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以灵璧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璧县事。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上谕杨去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难得,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召太监马骐还京,骐还未几,矫旨下内阁书敕,复往交趾办金珠。内阁复请,上正色曰:“朕安得有此言!骐在交趾,荼毒军民,卿等独不闻乎?自骐召还,交人如解倒悬,岂可再遣。”然亦不诛骐也。罢海子、西湖巡视官,上谓蹇义曰:“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用法尚宽厚,然深恶赃吏,每戒法司曰:“国家恤民,必自去赃吏始。”时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因命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

    (节选自《明史经事本末·仁宣致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B、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C、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D、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趾,古地区名,明永乐五年设交趾省,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 B、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一般在泰山举行。 C、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也称贡士。 D、户部,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缩小禁止百姓在山林川泽樵采的区域,又令工部购买修造军器所用的布漆不得向民间征取,还认识到盲目强征的弊端并加以禁止。 B、仁宗认为周讷是谄媚之徒,将其驱逐出朝廷,远放交趾任升华府知府,他用刑宽厚,但痛恨贪官污吏,一再告诫司法官员要严惩贪官。 C、太监马骐在交趾时残害当地军民,被召回京师,仁宗严厉责备内阁明知马骐之事却仍然再次委派他前往交趾,但事后也没有诛杀马骐。 D、听说百姓遭遇饥荒而官府仍催征赋税,仁宗下诏将其减免;杨士奇建议先告知户部和工部,仁宗认为救灾刻不容缓,坚持先下诏再告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

    ②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四千里”写流落异地之遥远,“五六年”写颠沛流离时间之漫长。 B、“草木变衰”暗示季节轮替,寄寓的除了悲秋外,还有时光催人老的感慨。 C、颈联上句写出诗人夜不能寐,孤立清宵,含蓄地表现出游子对亲人的思念。 D、前六句色调异常灰暗,尾联给其添加一抹难得的温暖色彩,彰显沉郁之美。
    (2)、该诗大致作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请根据这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之情发生背景的理解。
  • 6. 情景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人做事需要坚持自我,不因外界的赞誉和非难而动摇心志。《逍遥游》中表明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2)、《氓》中表现女子不再相信爱情,直接劝告女性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
    (3)、“月”这一经典意象经常出现在苏轼的诗文中,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前后相连的两句:“。”

三、语言表达。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1928年,27岁的梁思成学成回国,在欧洲看到古建筑受到妥善保护,而自己国家的古建筑遗产,却危立在____之中。梁思成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正是因为这种信念,(    ),才能在战争期间繁华落尽,拒绝美国的邀请,执意留在祖国。他们立志不但要为中国建筑树碑立传,还要在世界学术平台上述说中国建筑的“光荣与梦想”。为此,他与林徽因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有价值的众多古建筑进行了测绘、勘察、制图等工作。那些手绘的结构图、剖面图、测绘图……准确精致,美轮美奂到____。遥想30年代,林徽因气质如兰,____;梁思成质如松柏,____。斯人已逝,风骨永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如晦   不可名状   风采动人   虚怀若谷 B、风雨如晦   不可思议   风华绝代   虚怀若谷 C、风雨飘摇   不可名状   风采动人   襟怀坦白 D、风雨飘摇   不可思议   风华绝代   襟怀坦白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他们 B、早年被众人称羡,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的他们 C、他们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 D、他们早年被众人称羡,以出身名门经历繁华
    (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有价值的众多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等工作。 B、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等工作。 C、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测绘、制图、勘察等工作。 D、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有价值的众多古建筑进行了测绘、制图,勘察等工作。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冬天,一个适合和一切擦出“火花”的季节,这不,静电又出现了。开车门的瞬间,脱毛衣的瞬间,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静电的存在。不仅被电还到处放电……虽然静电十分常见,但是我们也不能小看了它,如果不积极预防、及时释放,静电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成为冬季里的一大烦恼。

    那么,冬季来临,____?一般来说,我们应尽量选择柔软顺滑的丝绵类衣物,少穿易起静电的化纤类衣物。针对常见的毛衣、针织衫等衣物,清洗时可提前用柔顺剂浸泡一遍,或将柔顺剂用水稀释,喷洒于衣物上,____,从而有效减少因摩擦产生的静电。____,可在衣物之间夹进报纸,或将纯棉衣物夹放在编织衣物之间,可以防止衣物摩擦产生静电。

    (1)、在上面第二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静电特点。

四、写作。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钱伟长,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1930年他以语文和历史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目睹日寇入侵、国家危难,他立志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决心弃文从理,毅然转入物理系学习。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大多希望获得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等较为稳定的工作。而曾经热门的科技企业,不再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后疫情时代,稳定成为大家的第一考量。

    请整体把握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感受和认识,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