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精练卷(30.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01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 )A、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 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2. 下表为19世纪中期印度部分商品输出额情况统计。这表明印度( )
时段
商品及数额
1833~1848年
原棉
从3200万镑增加到8800万镑
羊毛
从3700镑增加到270万镑
1849~1858年
原棉
从178万英镑增加到430万英镑
大米和小麦等谷物
总值从85.80万英镑增加到380万英镑
A、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B、纺织工业发展迅速 C、经济殖地化程度加深 D、民族矛盾异常尖锐3. 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础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当时发展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 )A、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C、培养国民的人权意识 D、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4.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下列科技发明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汽车 ②电灯 ③计算机网络 ④内燃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5. 如图比较了三个年份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重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人口总量在不断增加 B、城市数量增长快
C、农业产量呈下降趋势 D、城市化进程明显6. 19 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科学家们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体现了( )A、大工厂制度开始取代手工工场 B、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 C、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计算机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7.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的一块墓碑上,写着启蒙运动时期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的名句:“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都成为光明。”牛顿主要成就( )A、发明造纸术 B、提出进化论观点 C、发明活字印刷术 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8. “今天是星期天,清晨起来,我一边听着老式的①留声机,一边用②洗衣机洗着衣服,天气很热,③电风扇带来的习习凉风,使我清凉了不少,远处④火车的轰鸣声偶尔响过,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在某学生写的这篇日记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 他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创作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观点,他是( )A、居里夫人 B、牛顿 C、达尔文 D、严复10.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这是在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这一“重大成就”指的是 ( )A、发电机的发明 B、内燃机的发明 C、电动机的发明 D、无烟炸药的研制11.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到:“工业集中促进了人口的集中,工厂周围形成了村镇。村镇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变成大城市。”恩格斯认为( )A、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B、工业化促进人口增加 C、工业化造成环境问题 D、城市化带动生活方式变化12. 作品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这部作品应该是( )A、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B、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C、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D、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13. 本茨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放弃了在技术上已十分成熟的蒸汽机,选用了当时并不被看好的新型动力机器。19世纪80年代,新型动力机器驱动的汽车诞生。为这种“新型动力机器”作出贡献的人物是( )A、诺贝尔 B、狄塞尔 C、爱迪生 D、法拉第14. “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这种18世纪中期以前的传统看法,被下面哪一位著名科学家创立的伟大理论打破( )
A、牛顿 B、达尔文 C、托尔斯泰 D、爱因斯坦15.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指出:“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一一生存斗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达尔文、马克思 B、但丁、莎士比亚 C、牛顿、达尔文 D、达·芬奇、马克思二、材料分析题
-
16.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 ……在电力的运用上,电报、电话、电灯、电梯、电影放映机等新兴电器相继问世,电报电话公司.电影公司等企业纷纷建立
问题:
(1)、依据材料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成就分别是什么?(2)、两次工业革命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3)、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4)、两次工业革命说明什么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