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地理 七下9.2 巴西基础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4-04-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从2022年11月20日起,为期一个月的第22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中东国家卡塔尔拉开帷幕。如图分别为2010~2022年承办过世界杯国家或其所在地区轮廓图,读图完成各小题。(1)、四个国家和地区的位置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三洲五海之地 B、②——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C、③——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D、④——“十字路口”的位置(2)、四个国家和地区气候说法合理的是( )A、①地区冬季漫长严寒 B、②国气候大致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 C、③地区被称为热带大陆 D、④国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3)、四个国家和地区工业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B、②国重工业发达,消费品制造业落后 C、③地区进口工业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 D、④国软件外包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大2. 巴西最显著的人口特征是( )A、黑种人为主 B、白种人为主 C、混血种人数量多 D、印第安人为主3. 保护热带雨林,可采取的措施有( )A、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 B、开辟大型采矿厂 C、拒绝国际援助 D、设立雨林保护区4. 读南美洲某国略图,完成下面小题。(1)、有关甲、乙两地形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 B、乙地势平坦,人口稠密 C、甲地为热带季风气候 D、乙分布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2)、于该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被称为“咖啡王国” B、热带面积广阔 C、混血种人占一半多 D、是工农业大国(3)、该国首都是( )A、圣保罗 B、里约热内卢 C、巴西利亚 D、纽约5. 为了加强内陆地区的开发,1960年巴西将首都迁至中部高原上的巴西利亚。巴西利亚虽然位于热带地区,但气候却是四季如春,原因是( )A、森林茂密,绿树成荫 B、靠近海洋,受海洋影响显著 C、周围草原广阔,利于散热 D、受高原地形的影响6. 下列属于热带雨林环境效益的是( )
①提供大量木材、药材和食品②调节全球气候
③提供新鲜空气④防止土壤侵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 读巴西人口分布图,回答问题。(1)、横贯巴西西北部平原地区的亚马孙河内河航运不发达,原因是( )A、河流落差大 B、干流水量小 C、冬季冰期长 D、流域内人口稀疏(2)、巴西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 )A、东南部沿海地区 B、西部和西北部内陆地区 C、亚马孙平原 D、赤道和回归线之间(3)、图中A区域表示的地形区是( )A、东欧平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中西伯利亚高原 D、东西伯利亚山地8. 巴西于2023年5月6日重返南美洲国家联盟。南美洲一体化将有利于推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实现各国人民福社,有助于解决在该地区持续存在的贫困、排斥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各小题。(1)、下列关于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巴西地形以平原和盆地为主 B、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北部和东北沿海地区 C、大量砍伐热带雨林是振兴经济的有效途径 D、巴西人种复杂,混血人种所占比重大(2)、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亚马孙平原气候类型相似的是( )A、刚果盆地 B、印度半岛 C、欧洲西部 D、撒哈拉沙漠地区9. 读“巴西农作物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1)、关于巴西,叙述错误的是( )A、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 B、人口显著特征是混血人种多 C、人口大部分居住在亚马孙平原 D、位于南美洲,东临大西洋(2)、下列关于巴西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设立热带雨林保护区②在雨林地区开辟大的农场和牧场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提供实时、高质量的信息
④参与全球减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行动计划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3)、巴西的甘蔗产量居世界第一,其有利的气候条件是( )A、全年高温,降水充沛 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河流众多,灌溉便利 D、交通发达,市场广阔10. 读“巴西人口与城市分布图、巴西矿产资源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国北部人口很少,是因为( )A、海拔高,地形复杂 B、气候温差大,潮湿闷热 C、分布着热带雨林,开发晚(2)、根据巴西矿产资源分布图,推测巴西工业主要分布在(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11. 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下图为热带雨林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图反映了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是( )A、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 C、保持水土 D、防风固沙(2)、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的开发,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严重 B、气候变得异常干旱 C、沙尘暴频发 D、滑坡、泥石流增多(3)、下列在热带雨林进行的活动,可能对雨林造成严重破坏的是( )A、修路、开荒 B、河流航运的开发 C、探险活动 D、狩猎活动12. 读下列世界上两个大国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1)、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两国共同的特征是( )A、四面临海的国家 B、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C、首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D、人口以混血种人为主(2)、两国人口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原因不包括( )A、平原广阔 B、气候适宜 C、交通便利 D、开发较早13. 亚马孙河流经巴西北部,该流域分布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雨林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读图“巴西地形和主要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1)、巴西利亚位于里约热内卢的(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2)、与里约热内卢相比,巴西利亚( )A、海拔更高 B、距离海洋更近 C、开发较早 D、雨林面积更广(3)、依据图文资料,可推断亚马孙河A、水量大 B、流域面积小 C、结冰期长 D、向东注入太平洋(4)、人类对巴西热带雨林区的做法,合理的是( )A、烧荒垦地,种植大豆 B、大规模采伐林木,换取外汇 C、修建道路,大量增加外来移民 D、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14. 巴西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其自然和人文景观享誉全球,小明幕名而来。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在“亚马孙心脏”马瑙斯,小明第一次见到了“会流泪的树”——野生橡胶树,其生长习性可能是( )A、喜温凉少雨 B、喜高温多雨 C、喜温和湿润 D、喜炎热干燥(2)、小明来到“狂欢之都”里约热内卢,所见所闻真实的是( )A、桑巴舞彩车游行队伍 B、当地居民主要使用英语交流 C、到处是黄皮肤的印第安人 D、坦荡的平原,地广人稀15. “到巴西旅游,我终生难忘!”李明从巴西回来逢人便说。他为什么对这次旅游记忆如此深刻呢?下面是他的回答,其中有一句完全是编造的,请找出来( )A、在巴西我见到了混血种人 B、二月下旬我赶上了盛大的狂欢节 C、在圣保罗街头我见到了比哈尔滨规模还大的冰雕艺术展 D、和巴西孩子一起踢足球,使我球技大增16. 下列有关巴西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咖啡、甘蔗、柑橘是巴西主要的经济作物 B、巴西矿产资源贫乏 C、二战后,巴西民族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现已成为发达国家 D、巴西利亚是南美洲最大的城市,还是巴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17.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是世界奥运史上首个主办奥运会的南美洲城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里约热内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巴西首都 B、巴西最大海港 C、位于北半球 D、资源贫乏,物产不足(2)、甲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甲是( )A、尼罗河 B、刚果河 C、亚马孙河 D、鄂毕河(3)、右图是里约残奥会吉祥物,它的头上长着茂密的叶片,其设计灵感来自甲河流域茂密的( )A、热带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18. 如图是巴西农产、矿产和工业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题。(1)、巴西农产品中种植规模大且集中连片的是 ( )①橡胶②甘蔗③玉米④咖啡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根据图示工业部门及工业与矿产的分布关系,可以推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工业分布主要受本国资源影响 B、工业分布主要受海外资源影响 C、工业生产以采矿业为主 D、工业发展主要靠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19. 华华同学通过比较,发现下图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A、南回归线都穿过境内 B、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 C、首都都不是最大的城市 D、居民都说英语20. 读 “巴西资料图”,完成以下小题。(1)、巴西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 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2)、6月22日,里约热内卢正值(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3)、巴西的甘蔗产量居世界第一,其有利的气候条件是( )A、全年高温,降水充沛 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河流众多,灌溉便利 D、交通发达,市场广阔二、综合题
-
21. 读澳大利亚(见图1)和巴西图(见图2)(1)、由图可知,澳大利亚与巴西均被一条重要的纬线穿过。(填纬线名称)(2)、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这里分布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植被),它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3)、巴西首都是。(4)、由图可知,巴西和澳大利亚的城市都集中分布在(方向)沿海地区。(5)、两国中,独占整块大陆的国家是。22. 读“巴西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1)、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带。(2)、A点所处的地形区是高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B点所处的地形区是平原,它是由河冲击形成的,该河是世界上第一大河。(3)、图中D所示的大洋是洋。(4)、图中C为巴西首都(5)、巴西境内分布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下列体现热带雨林经济效益的是____。A、涵养水源 B、提供木材、药材等 C、调节全球气候 D、保护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