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

  • 1. 语段阅读

    雨,是自然的精灵,是人生的诗意,生命的永恒与美丽。微雨霏霏,是用柔情(ní)喃着生命悠长的韵味;大雨倾盆,是用激情彰显着生命金(gē)铁马般的畅快与豪壮;冷雨成雪,是用沉默诉说着喧嚣(guō)噪世界中的心与淡泊。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喃②金铁马③噪

    (2)、为加点字“禅”心选择一个正确的读音。
    A、chán B、shàn
  • 2. 收集诗句。
    (1)、小剡收集了一些与“雨”相关的诗句,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曹植《梁甫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溪云初起日沉阁,①。(许浑《咸阳城东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②。(李白《行路难》)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③ , ④。(范仲淹《岳阳楼记》)

    ,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2)、分类编辑。

    小语:

    我选⑴和⑽,两组诗句都表现了在风雨中对远方的亲友的思念之情,可以归类为“雨中怀人”。

    小剡:

    我选⑵和⑻,两组诗句都是景物描写,同时也为下文主人公的心理做了铺垫,可以归类为“用雨衬情”。小文,你也来分类编辑一下。

    小文:

  • 3. 制作经典展示专栏
    (1)、小剡在阅读《艾青诗选》和《水浒传》时,发现两部名著都出现了“雪”这个意象,他决定制作以“雪”为主题的经典展示专栏。

    篇目

    文段

    批注

    《艾青诗选》

    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

    ⑴该诗节选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它将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读完这节诗,我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图,联系1937年的年代背景,我觉得这首诗歌的主题应该是:

    《水浒传》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是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怎见得好雪?……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⑵作者说这是“好雪”,好在何处?一这雪下得极美,铺天盖地。二是这雪下得很妙,(请结合名著情节内容阐述)

    (2)、小剡:由“雨”我也想起了《水浒传》中被称为“及时雨”的宋江。

    小语:嗯,书中说宋江“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

    小剡:我刚才在网上搜索,“360问答”说“宋江之所以被称为及时雨,就是因为他能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全面。

    小语:你能结合小说内容,举例具体说明吗?

    小剡:

  • 4. 现代文阅读

    编辑科普宣传展板

    【展板一】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城市化面积迅速增加的同时,大量的城市设施建设导致硬地面积增大,阻碍了雨水下渗过程,形成了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同时,建筑物取代了树木,绿地面积减少;汇水区和雨水管道取代了自然流域,城市创造了一种新的水文环境,打乱了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此外,城市地下空间大范围、高密度的开发利用,如停车场、地铁、下穿隧道等,会导致排水系统形成“盲点”,水流无法畅快排出,形成内涝。

    【展板二】

    A、B两城市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城市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A

    675

    405

    337

    68

    270

    B

    644.5

    267

    96

    171

    377.5

    【展板三】

    为更好地应对暴雨洪涝,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研究表明,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地面、生物滞留池等开发设施对综合雨水径流大小有一定影响,可以减少进入管道的雨水量。通过上述手段,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地削减雨水峰值流量,降低内涝风险;同时涵养水资源,补充城市地下水,促进水循环,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展板四】

    为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很多学校积极尝试建设“海绵校园”,下图为某学校设计的“海绵校园”规划图。

    (1)、在下面标序号的方框内填入相应的内容,补全“城市内涝”的形成过程

    (2)、据展板二内容,判断哪一座城市更易发生内涝,并阐述理由。
    (3)、根据某学校“海绵校园”规划图,选择该校一处规划设想,并分析其合理性。
    (4)、除展板四图中所示的措施外,请你为建设“海绵校园”再提出一条可行的建议并简述理由。
  • 5. 现代文阅读

    听雨堂记

    (宋)刘克庄

    天下之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风之翏然也,水之淙然也,啸之□然也,入于耳同也。然南郭子綦以为天籁,元结以为全声,阮籍以为鼓吹,为凤音,得于心异也。何也?噪之不如静也,动之不如定也。

    雨之为声至矣,而闻者鲜焉。兄弟群居之乐至矣,而知者鲜。……今夫大衾长枕,短檠细字,漏断人寂,埙唱篪和。当此之时,溜于檐,滴于阶者,如奏箫韶,如鼓云和。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此吾友野翁名堂之意。

    夫近世言友爱者,推苏氏,其听雨之约 , 千载而下闻之者,犹凄然也。抑苏氏能为此言也?非能践此言也。余尝次其出处而有感焉。方老泉无恙,二子虞侍,家庭讲贯,自为师友。窃意其平生听雨,莫乐于斯时也。既中制举,各仕四方,忧患龃龉,契阔离合,于是闻雨声而感慨矣。中年宦达,宴寐早朝,长乐之钟,禁门之钥,方属于耳,而雨声不暇听矣。岁晚流落,白首北归,一返阳羡,一居颖滨。听雨之约,众生不复谐矣。故曰“非能践此言也。”今野翁兄弟,俱以才业光显于时,虽为是堂,余恐其骑马听鸡之时多对床闻雨之时少愿刻鄙语于堂暇则览焉。盖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惟早退可以践此言也。

    【注】①檠:灯。②埙唱篼和:埙、篪乐器,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后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③听雨之约:苏轼兄弟二人参加科举考试时,约定日后“功成身退,夜雨对床”。④次:推测。⑤老泉:苏轼父亲苏洵,号老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天下之音非静者不能闻也

    关联课内法:“虽有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而闻者

    联系成语法:“为人知”

    于耳

    查阅字典:①通“嘱”,托付  ②连接  ③类、辈  ④部属

    (填序号)

    而雨声不听矣

    联系语境法

    (2)、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

    余恐其骑马听鸡之时多对床闻雨之时少愿刻鄙语于堂暇则览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

    (4)、探究思考。

     

    ①作者认为苏轼兄弟穷其一生都未能践行年青时“对床听雨”的约定的原因是什么?

    ②结合加点词语赏析句子,体会作者的语气和情感。

    可以闻此声,可以知此乐,早退可以践此言也。

  • 6. 诗歌鉴赏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词作家。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宋亡后,隐居不仕。

    (1)、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依次推出了三种“听雨”的情境,刻画了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境遇和感受。请任选其中一个情境作赏析。
    (2)、这首词能否体现《听雨堂记》中提出的“盖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观点?请结合本词阐述你的观点。
  • 7. 现代文阅读

    苏堤听雨

    曹积三

    雨,淅淅沥沥地飘洒着……

    漫步苏堤,身旁,桃花默默地吐着红晕,柳枝静静地垂着新绿。周遭的世界好似都在聆听着雨声,只有湖中的画船在慢慢地移动着……

    雨声很奇妙,朝远听,让人想起孵蛋时,大鸟在巢中,翻动草枝发出的“悉悉簌簌”的动静;听近处,传来的是那蚕儿嚼食桑叶的“沙沙”响……

    听着,听着,湖面漫起了乳白色的水气,画船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渐渐地,隐没在雾霭中了。四合里,白茫茫一片。霎那间,仿佛红尘不再,飘飘然进入了幻境……

    这情境,就像那年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一样,听着那响脆的雨滴,落在千峰万仞的松枝上,发出“噗噗”的回响,就在这当儿,眼见着那滚滚的雾涛,似奔腾的潮头,从远处的山边涌来,瞬息,便将自己吞没其中了。那一刻,觉得天地皆无,脑际淡定而洁静,仿佛漂浮于物我两忘的境界。兀地,传来吟诵之声: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随着那声音,依稀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捋着一捧银须,飘然而至……

    待雾气慢慢散去,哪有什么老者,山,树,依然;我,仍是我也。

    我一直以为,雨丝,是连接上苍与红尘的精灵,而那雨中的雾幔,便是它精心设计的一个让人奇遇的幻境,是人与遐想对话的时空隧道。

    所以,我总愿听雨,希冀邂逅奇迹。

    母亲百年诞辰的那天清晨,雨,星星点点地落着,我坐在哥伦比亚河畔公园的长椅上,听着雨声……

    脚下,不过丈许,便是缓缓流淌的哥伦比亚河。

    我多么希望这雨能下得大些,再大些,令河面上腾起浓浓的大雾,好让我在雾中能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见。

    我默默地祈祷着,等待着……

    雨,终于大了起来,豆大的雨点,砸在树叶上,砸在河面上,发出“啪啪”的响声。

    听这雨声,陡然叫我想起童年的雨夜,每逢外面响起雨声,家里便漏成一片。母亲为了让我能睡得安生,把我送到邻居家去寄宿。躺在祖大娘的炕上,我却难以入睡,满耳都是外面的雨声,那雨滴,好似支支箭矢,扎在心头。我担心,那大雨会把家里的房子漏塌,砸到了母亲。许多次,我被恐怖的电闪雷鸣惊醒,趴在祖大娘家的窗上,哭叫着妈妈……

    从那时起,我害怕雨声,不愿听到雨声。

    母亲辛劳一生,儿是多么地想,能让娘多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可母亲还是乘鹤而去了。我祈盼着哥伦比亚河上漫起大雾,能让我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

    然而,河上始终没有起雾。雨点儿,倒是愈下愈大了,最后,变成了滂沱大雨。我坐在长椅上,任雨浇淋着,心里念着母亲的恩情,眼前是母亲的音容,雨水和泪水,流在了一起……

    因了雨声牵系着对母亲的绵绵思念,我渐渐地成为痴情的听雨者。

    不知从何时起,我突然觉得听雨是美妙的,雨声充满了诗意。

    那一年,去长江三峡体验生活,船过巫峡,淫雨霏霏,神女峰上,薄雾缭绕。千年的神女,独守在这寂寞的巫山之上,该有几多的惆怅和哀怨?

    我伫立在甲板上,靠着船舷,望着峰头的神女,谛听着雨声。尽管浪滔声喧,使雨声变得有些羸弱,但那雨滴,滴滴如泪;那雨声,声声如泣,让我依稀听到了神女凄婉的倾诉……

    傍晚,我宿住在江边的竹楼。夜半时分,竹楼顶上,突然传来“哗哗”的响声,我一惊,这是来了暴雨。连忙起身,走到窗前。外面没有一星亮光,峡江中的涛声和雨声,都被染成了漆漆的黑色。暴雨和江涛象是一对歌手,在联袂为我演唱着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江之歌。

    在享受震撼之中,我的脑际,沧桑闪过,仿佛看到一队队赤身裸体的纤夫汉子,在江边苦苦地拉着纤绳,悲怆的川江号子伴随着他们艰难前行的脚步……

    雨,是有颜色的,雨声,同样具有缤纷的色彩。

    去贵州采风,行至莽莽的山岭之中,但见高高的杜鹃树,绵延数十里,蔚为壮观,那殷红的花朵,如燃烧的燹火,似飘荡的旗帜,煞是耀人眼目。

    在那花海中掠过时,碰巧遇到了一场骤雨。

    透过车窗,朝外望去,直觉得那随风摇曳的雨丝,被杜鹃染得红莹莹的。漫山遍野的雨声,迎着狂飙在怒号,叫人如临当年鏖战的疆场。耳畔,传来震破敌胆的冲锋号声;眼前,是呐喊着,前赴后继的热血男儿的身影……

    这雨声,浴着刀光血花,旌旗猎猎,它的颜色,是红彤彤的。

    奔波在内蒙草原。车,行至雅玛吐山下,远远地便见广袤的绿草原上,雾幔如涛,巍峨的山顶,云色峥嵘。心“咯噔”一下,“暴雨将至!”

    果然,不大工夫,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眨眼之间,车窗上,水流如瀑。雨势助着风势在肆虐,车,如大浪中的小船,在不停地颠簸着……

    “哇哇”的雨声传进车来,其壮阔的声响,叫人联想到草场上的万马奔腾;又好似一群豪放的蒙族汉子拉着马头琴,在狂唱着“呼麦”;宛若看到深秋时节,金风扫荡桦林,梢头舞动,落叶如浪,成群的苍鹰振翅翱翔的景象。

    车窗上,雨瀑,慢慢地变成了细流,淡淡的鱼肚白,变成了青蓝色。

    “雨停了!”我边说边走下车来

    举目望去,山那边,还在下着小雨。雅玛吐山顶的墨云,已变成瑰丽的晚霞。经雨的草地,十分鲜亮,红花紫卉,娇艳生姿。远处的雨声,和那草色溶在了一起,是那般的翠绿,翠绿得叫人迷醉。

    雨声的颜色变幻无穷。

    你瞧,苏堤上,当雾幔隐退,满目都是绿色,那雨声也是绿色的。但草原的雨,绿得秾丽,响得粗犷而豪放;而西湖的雨,绿得清秀,响得婉约且隽永。一个像持弓驭马的塞北汉子。一个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

    (节选自《天津日报》2023年3月17日    有删改)

    预学笔记•梳理摘抄

    地点              关键词              联想

    一、(1)     物我两忘、希冀奇迹          李白

    二、哥伦比亚听雨      (2)           母亲

    三、长江三峡听雨        诗意、震撼            纤夫

    四、贵州莽莽山岭听雨      怒号、呐喊          热血男儿、旗帜

    五、内蒙草原听雨        粗犷、豪放          (3) 

    六、苏堤听雨          婉约、隽永          采莲抚琴的女儿

    (1)、梳理文章内容,完成预学笔记中的填空。
    (2)、对文中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感受三峡听雨带给人的“震撼”。
    (3)、文中划波浪线处说“雨,是有颜色的,雨声,同样具有缤纷的色彩”,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
    (4)、文章以《苏堤听雨》为题,却用大量文字写在其它地方听雨的经历,有何用意?
    (5)、根据积累,补全下面的古诗名句。

    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②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6)、听雨、品茗、焚香……是深受文人欢迎的“雅事”。综合《听雨堂记》、《虞美人•听雨》、《苏堤听雨》等材料,探究“听雨”深受文人喜欢的原因。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学生自暴自弃,老师与他谈心。

    “水能流向天空吗?”老师问。

    “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水怎么可能流向高处,流向天空呢?”学生回答。

    “水不能流向天空,那天空的雨是怎么来的呢?天空的雨,就是地上流向天空的水。当然,水不能直接流向天空,但当水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形态,成为气态,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成为天上的雨水。”老师说。

    任务一:你是否有过变成“天上的雨水”的经历呢?在变成雨水的过程中,你有过怎样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呢?你可以结合生活体验,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流向天空的雨水”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你如何看待?把你的联想与思考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

    任务三:如果你是那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之后,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触?你可以以小剡的名义,给老师写一封信,表达你此刻的想法。

    要求:①任选其一写作;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出现透露作者身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