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右面是一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它最有可能记述的是( )
    A、仓颉创造文字的过程 B、夏桀的残暴统治 C、商王武丁的祭祀活动 D、大禹治水的经过
  • 2. 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写道:“商鞅变法无论是在富国强兵还是在中央集权方面,都最为彻底。”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富国”的是( )
    A、严明法度 B、鼓励耕织 C、确立县制 D、奖励军功
  • 3. 盛唐时期,日本长屋王造了千件绣着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袈裟,赠送给唐朝的高僧。某位高僧看到后很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这位高僧是( )
    A、玄奘 B、鉴真 C、蔡伦 D、华佗
  • 4. 下图呈现了元明清时期中央对西藏地区设立的管辖机构的演变情况。其中①②处应分别填写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设置驻藏大臣 B、设立宣政院、设置澎湖巡检司 C、设置安西都护府、设置伊犁将军 D、设立宣政院、设置驻藏大臣
  • 5. 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下列对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描述最准确的是( )
    A、藩镇割据与武将专权 B、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6. “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这是福州某历史人物纪念馆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赞颂的是(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陈化成 D、洪秀全
  • 7. 这是洪仁玕为洪秀全提供的治国方略,全篇构划了一幅具有太平天国特色的英美式基督教国家的社会治理蓝图。这使得太平天国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历史面相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治国方略”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变法通议》 C、《警世钟》 D、《资政新篇》
  • 8. 下表所列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据此判断,他是( )

    时间

    1852—1864 年

    1866 年

    1875 年

    1876—1878年

    事件

    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

    在福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造船厂

    被清政府任命为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

    出兵新疆,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康有为
  • 9. 《人民日报》曾评价:在某战争中,冯子材以近 70岁高龄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驰赴沙场,精忠报国,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颂。该战争是( )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0. 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1898年,谢缵泰根据晚清危局创作了《时局图》。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出现了分裂割据局面 B、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C、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国人倡导洋务运动
  • 11. 1907 年8 月 26 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见右图)。此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 )

    A、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B、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 12. 某学校在围绕辛亥革命制订研学旅行计划时,选取了广州、南京、武昌、北京为目的地。你认为武昌一地的研学主题应该是( )
    A、构想共和 B、浴血共和 C、共和梦碎 D、维护共和
  • 13. 《1911 再读辛亥》的宣传词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实现了中国的革命目标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14. 导致下表所示各项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农户

    1914—1918 年

    减少 1500 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 年

    减少26000 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 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 92 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B、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C、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 15.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以下关于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描述,排序正确的是( )
    A、技术革新—思想革命—政治变革 B、思想革命—政治变革—技术革新 C、技术革新—政治变革—思想革命 D、思想革命—技术革新—政治变革
  • 16. 五四运动展开了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其凝聚而成的五四精神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一精神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艰苦奋斗 D、开拓创新
  • 17. 陈独秀指出,“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陈独秀所说的“脚踏实地”指的是中共二大( )
    A、制定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B、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18.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文中所指的学校是(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黄埔军校 D、福州船政学堂
  • 19. 某电视纪录片对右图这样解说:“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解说词中的“会议”( )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C、毛泽东在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D、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20. 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材料描述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华北自治运动” D、西安事变
  • 21. 下图所示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重视发挥农民的革命作用 B、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C、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实力 D、不断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 22. 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的社评写道:“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的原因是( )
    A、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B、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开始形成 C、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D、重庆谈判有利于中国实现民主和平
  • 23.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如下改革:革除了“大人”“老爷”等称谓,废除跪拜礼,规定民间普通人互称“先生”或“君”。这体现了中华民国( )
    A、鼓励个性解放 B、提倡女子教育 C、提倡自由平等 D、保护人民财产
  • 24.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由此可知《申报》的创办( )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报业的顺利发展 C、丰富了人们的信息来源 D、推动了中国出版业发展
  • 25. 以下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维新思想的传播 B、民族工业的起步 C、社会生活的变迁 D、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第26 题 12分,第27题 15分,第28题 11分,第29题 12分,共50分)

  • 26.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数量统计表

    6位

    西汉

    47位

    ……

    ……

    两宋

    121 位

    4位

    —整理自《中国历代宰相》

    材料二 (宋)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赵)普曰:“……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材料三 下图是有关古代君臣之礼的漫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丞相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丞相数量发生如表所示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末以来“兵革不息”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稍夺其权”,宋朝在地方设置了哪一官职以分知州的权力?为了“制其钱谷”,其又设置了什么官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古代的君臣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奏设同文学馆于上海,译出西书颇多;四年,又在上海设江南制造局,附设译书局;五、六年间,左宗棠奏请在福建设船厂,附设船政学校;六年,设同文馆于京师;九年,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十年,曾国藩、李鸿章始派学生赴美国留学;十一年,设轮船招商局。……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十五年,总署请造铁路,张之洞请先筑卢汉线;二十二年,乃以盛宣怀督办其事,是年,又设邮政局。此戊戌以前所办新政之大略也。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维新派反复强调“兴民权”“开议院”的重要性,认为日本和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国家赖以富强的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又专折奏请立宪法、开国会,认为“此实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

    ——摘编自杨立强《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

    材料三 虽然新文化运动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该运动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他们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起来,使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就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这场运动是失败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2)、概括材料二中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进行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对于材料三中评价新文化运动的观点,你是否同意? 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 28. 近代以来,日本多次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2014年2月2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图1所示史实发生在哪一次侵华战争当中。图2“镜头下的日军暴行”再现了哪一事件发生时的情景?概括日军侵华屡屡得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抗击日军取得胜利的战役。除了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外,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原因还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并指出中国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有何现实意义。
  • 29.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开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 年的奋斗,到1949年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起新中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一览表

    战争

    简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北伐战争将大革命推向高潮。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无视国内和平呼声,悍然发动内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了坚决反击,并迅速在大陆取得胜利

    材料二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 80字)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对新政权建设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