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水平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40分(1-20题,每小题2分。以下各题均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在答题卡内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子目标号涂黑)
-
1.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这是因为,鸦片战争(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 )A、掠夺了圆明园大量珍宝 B、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C、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D、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3. 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此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D、义和团运动4.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英法等列强先后觊觎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新疆、台湾建行省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 B、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C、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D、安抚边疆少数民族5. 通过抓住关键词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联军攻陷北京”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6. 年代尺有助于我们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下面历史年代尺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A、列强的侵略与反抗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7.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上述规定( )A、体现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B、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治国理念 C、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 D、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8. 下图反映出民国初年( )
北洋军阀:“宋案”→复辟帝制→军阀割据;
资产阶级: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继续探索
A、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B、专制独裁从未改变 C、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贯穿始终9.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了一所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有四人出自该校。这所学校是( )A、万木草堂 B、八旗会馆 C、黄埔军校 D、农民运动讲习所10.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B、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C、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D、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长征精神,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1. 如图所示,Y轴表示的是( )A、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 B、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D、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程度12. 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组织“研学旅行·红色记忆”考察团,奔赴贵州省遵义市实地考察。符合该考察团最恰当的主题是( )A、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B、长征会师伟大胜利 C、革命圣地战略后方 D、开国大典独立自强13.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1937年”如果换算成民国纪年是( )A、民国二十四年 B、民国二十五年 C、民国二十六年 D、民国二十七年14. “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材料意在说明( )A、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C、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15. 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大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这一论断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将革命进行到底”16. 1949年4月,毛泽东写下这样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该诗描述的是( )A、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17.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生动的写照。说它“畸形”,从行业上看是因为它主要集中在( )A、轻工业 B、重工业 C、造船业 D、冶铁业18.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是( )A、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19.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开始亦停止。材料表明了(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C、清政府决议废除科举制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20. 它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872——1949),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它是( )A、《民报》 B、《时务报》 C、《申报》 D、《解放日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
21.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铭记英雄是我们永远的信念与责任。请按照要求写出英雄的名字。(1)、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2)、1900年,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3)、1894年,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 , 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4)、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派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的局部抗战开始了。(5)、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
22. 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以“民族危机的加剧”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文本阅读】
(1)一组同学搜集了以下文字史料,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他们解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不大理会其他国家的自命不凡的国家。她视所有其他国家都不如她……一记来自外国强国的有力准确一击,就会动摇她的基础。
——1836年《中国丛报》登载
材料二 一律预备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
——《申报》1895年5月15日
任务二【以图说史】
历史图片一
历史图片二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辛丑条约》签约时的场景
任务三【以史为鉴】
(1)、你知道材料一中率先对中国“准确一击”的国家是哪个国家?该国出于何种目的向中国发起战争?(2)、材料二中“全台归于倭人”出自中国近代哪个不平等条约?该不平等条约签订后,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3)、历史图片一中的遗址与哪次战争有关?(4)、结合历史图片二及所学知识,《辛丑条约》签订后,其中哪个条款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一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5)、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的沉重感受就是——屈辱。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23题14分,24题11分,25题10分。
-
23. 在中国近代史上,敌人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中国人在阵痛中的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 具呈举人康祖诒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常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三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
——1912年2月12日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材料四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们有什么具体行动?(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康有为的上书推动了光绪帝开展什么政治运动?(3)、材料三中的“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革命”的历史意义。(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主要宣传西方什么思想?24.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青春与时代的相遇】
材料一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历史》
【青春与未来的憧憬】
材料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有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
——摘编自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表
代表
出生年份
当时年龄
籍贯
求学、从教经历
李达
1890
31
湖南零陵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李汉俊
1890
31
湖北潜江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董必武
1886
35
湖北黄安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陈潭秋
1896
25
湖北黄冈
师范生,从教
王尽美
1898
23
山东诸城
师范生
邓恩铭
1901
20
贵州荔波
中学生
张国焘
1901
24
江西萍乡
北大在校生
刘仁静
1902
19
湖北应城
北大在校生
陈公博
1892
29
广东南海
北大毕业,从教
包惠僧
1894
27
湖北黄冈
北大旁听生,记者,从教
——摘编自《中共一大代表人生轨迹与理想信念教育》
【青春与革命的碰撞】
材料三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1927年周恩来(时年29岁)在欢庆胜利时讲话摘选
某起义指挥部旧址(原江西大旅社)
【青春与现实的思考】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青年学生“群情激愤”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引发了什么历史事件?(2)、结合材料二中表格内容,从代表们的年龄、职业身份,能够看出什么特点?(3)、结合材料三,“我们的起义成功了”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4)、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说说个人成长成才与时代、国家的关系。25. 诵读红色书信,传承红色力量,一封封书信穿越时空,传递先辈们的执着追求和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平民在1933年随救国团赴上海时写的家书
材料二 蔡炳炎将军在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的家书
材料三 胡孟晋在1939年在敌后战场的家书
子全弟:自热辽陷落,小张放洋后,东北军已一蹶不振。……故眼前中国各方大致无事,中央安内协外之目的已达,大可实行其专心剿共之计划。
平民
八月
廿六日晚于上
志学内子雅鉴:……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在?……专此,敬颂
时祺
洁宜手启
八月二十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
亲爱的惠呵:……希望你将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宣传和教育他们,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之不存家何在?……”
……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亦更加努力呵!别了,别了!
廿八、十一、廿八
群于舒百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材料四 抗日先辈王孝慈在家书中说:“‘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生产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
(1)、 结合材料一回答,在周平民家书中“热辽陷落”之前,日本策划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淞沪会战产生了什么影响?(3)、材料三中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你知道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对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进攻是哪次战役吗?(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抗日先辈们用什么精神造就了“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5)、面对国家危难之际,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以身许国。我们应该怎么向这些伟大的英雄们和烈士们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