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D、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 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圆明园为皇帝夏季离宫,首先被联军掠夺,次被下令焚毁。”这里的“联军”是(   )
    A、英法联军 B、英法美联军 C、英法美俄联军 D、八国联军
  • 3. 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扶清灭洋”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杨秀清的过错 D、石达开的意气用事
  • 4. 某学者说,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一个模样。该学者意在(   )
    A、指出明治维新成功之道 B、对洋务运动失败痛彻反思 C、肯定资产阶级的重要性 D、揭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 5.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 亿两 B、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6. 某历史教师在上复习课前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戊戌变法(1898年)

    调整为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戊戌变法(1898年)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更突出历史事件的偶然性 C、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 7.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下面关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信息,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成立兴中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发动二次革命 ④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 8.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其中“皇帝倒了”指的是(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破除了封建守旧思想 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D、开启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 9. 如表是中国1914﹣1919年各项数据变化情况,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项目

    时间

    数据

    项目

    时间

    数据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清朝的腐朽统治 B、太平天国运动 C、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工农武装割据
  • 10. 20世纪初期《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该材料最能体现(   )
    A、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性 B、各阶层抵制侵略的一致性 C、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决性 D、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 11. 《南湖红船赋》:“惟斯船以居源,谱共产之贞史。曾有绝代英豪,无双国士。选址嘉禾,遂成圣地。于焉南湖烟雨,指点万里河山。”与该诗赋相吻合的是(   )
    A、开天辟地,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星火燎原,走上工农武装割据 C、转危为安,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D、独立自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12.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说明(   )
    A、民主革命纲领得到广泛认可 B、领导工人运动已被放弃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D、革命纲领逐步符合国情
  • 13. 在北伐战争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 B、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 C、广州黄埔军校正式成立 D、北伐战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 14. 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井冈山会师 C、吴起镇会师 D、井冈山道路
  • 15. 1934年,红军长征行进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B、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 C、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 D、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
  • 16.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千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运动,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B、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C、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内战爆发
  • 17. 下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趋势示意图。第三阶段对应的主题是( )

     

    A、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B、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 18. 因果联系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在联系之一,下列因(左)果(右)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古田会议一一南昌起义 B、一二.九运动一一华北危机加剧 C、七七事变一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D、辽沈战役一一北平和平解放
  • 19. 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和会 B、西安事变 C、中共七大 D、重庆谈判
  • 20. 毛泽东曾打趣的说:“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以下符合其意义的是( )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标志人民解放战争结束 C、标志着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标志全国完全解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小题,其中第21题16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60分)

  • 21. 名城见证历史,城市有着丰富的记忆,见证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城市的变迁。

    [百年屈辱的南京]

    材料一

    [扭转时局的遵义]

    材料二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历练。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在军事上主张面对敌人以阵地战的方式处处设防,这一决策造成了长征初期党和红军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困境,中共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总结斗争经验,集中全力纠正错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开始重新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一路声东击西,党和红军很快重新获得战斗的主动权,最终挽救了中国革命。

    ——摘编自张树军《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

    [革命活动中的上海]

    材料三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1)、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是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之一。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简述其事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遵义会议召开前后中共中央作战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遵义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上海成为中国民主革命活动重要舞台的有利条件。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中的作用。
  • 22. 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之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政治之变]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摘引自康有为《救亡决论》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摘编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思想之变]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活之变]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四个时段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段简述其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所选择的道路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前后宣传的思想内容有何变化。请你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4)、根据材料四中的图片分析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有哪些变化?并根据上述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产生一系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 23. 2023年12月|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多地举行悼念活动。让我们一起回望抗战历程,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 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_摘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

    材料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13 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2023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出席并讲话。他表示,今天我们隆重集会,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缅怀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一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2023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李鸿忠出席并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材料一记述的史实①②③④中任选其一,写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现实意义。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过去,人们多以甲午战争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其实并不准确。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激的感情色彩居多……但在社会历史现象中,“觉醒”一词并不归结于愤激,其准确涵义应在于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一例甲午战争中中国军民反抗的史实。
    (2)、材料二认为“18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具有两种发展趋势。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发展趋势作为观点,并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