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精练卷(2.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9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齐桓公成为霸主 B、商鞅推行新法 C、秦完成统一大业 D、夏朝巩固统治
  • 2. 《百家姓》:“许姓,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代文叔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许姓的来源与我国古代哪种制度有关联?(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集权制 D、郡县制
  • 3. 春秋时期,通过改革,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成为的第一个霸主是(  )
    A、晋文公 B、越王勾践 C、齐桓公 D、吴王夫差
  • 4. 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5. 夏启实施王位世袭,虽然是权力的争斗, 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
    A、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顺应历史的发展 C、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推动文明的出现
  • 6.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 7.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也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说明(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史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 8. 李斯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而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表明( )
    A、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 B、商鞅变法存在缺陷,弊大于利 C、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D、商鞅变法是秦走向灭亡的根源
  • 9. 下图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图中空白方框中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 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
  • 10. 《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分界线是( )
    A、分封制向禅让制的转变 B、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C、家天下向公天下的转变 D、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
  • 11. 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卓有成效 B、诸侯混战破坏生产 C、变法图强成为潮流 D、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 12. “商周时期,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有确立主人身份、显示尊卑关系、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等作用。因之有了特殊的意义,青铜器成为‘明贵贱、辨等列’的主要器物。”这段话旨在描述商周时期青铜器( )
    A、用途广泛 B、能反映等级界限 C、种类丰富 D、冶炼技术的高超
  • 13. 当甲骨文在19世纪末被重新发现时,我国的学者几乎立刻就能够辨识。他们通过甲骨文与金文、篆文互证的方式,成功释读了大约600多个甲骨文字。下图是甲骨文与金文、篆文的“日”字,可见甲骨文( )

    A、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B、是后世造字的重要参考 C、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D、阻碍了后世汉字的创新
  • 14. 下图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学者张政烺释其铭文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翻译:周武王征伐商纣王,在甲子日早上就将商灭亡了)对以上铭文包含的信息组合全部正确的是( )

            

    ①军事战争    ②天文历法    ③土地制度

    ④商品经济    ⑤文字书法    ⑥民情风俗

    A、②④⑥ B、①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 15.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有文字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扦御(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分封制( )
    A、平息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B、利用诸侯国抵御外族侵扰 C、强化了诸侯国对王室的隶属 D、促进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 16. 中国传世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周代在湖北境内有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以及春秋中晚期曾国墓葬群的出土,却证明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这说明( )
    A、考古可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B、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周代管理辖区仅在洛邑一带 D、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
  • 17.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完成了制度转换,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体制从旧体制中脱胎而出,成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互相依存的政治基础。新的政治体制( )
    A、改善了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强化了周朝的血缘分封制度 D、推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 18. 某甲骨文记载了商王的一次车祸。据此可知,甲骨文(   )

    A、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B、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 C、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社会状况 D、丰富和推动中华文化的成长
  • 19.  按西周制度规定,诸侯要定期前往王都朝见周王,叫做“述职”。东迁后,诸侯朝见天子“述职”之事几乎看不见了,即或有,也是为某种暂时的需要而进行。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诸侯纷争不断加剧 B、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C、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D、周天子的地位衰落
  • 20.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源于齐国和鲁国这两个重要的诸侯国。齐国是姜子牙因其辅佐周武王有功而取得的封地,鲁国是周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可见周初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功臣 B、宗亲和功臣 C、宗亲 D、前朝君王的后代

二、材料分析题

  • 21. 考古是探究历史的重要途径。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材料二: 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三: 右图为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的铭文, 内容如下:“武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锡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 武王在阑地论功行赏, 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1)、材料一中的稻谷也出土在左侧地图的哪一个遗址中?(写序号)该地稻谷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的甲骨出现在哪一朝代?甲骨文的发现从文字发展史和史料价值上看,分别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的铭文记述了哪一场战役?该铭文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西周历史的记载相比,谁的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
    (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