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本卷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如下图位于M处的遗址最有可能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2.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3.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4. 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5. 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6. 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殷墟自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 )A、 B、 C、 D、7.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8.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尚贤”“节用” D、顺应自然9. 秦王朝建立起这套地方行政制度后,国家权力乃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皇帝手中,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10.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11. 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 )A、秦朝法律影响后世 B、法治思想始于秦朝 C、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D、法律助推秦灭六国12. 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由此可知,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13.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14.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____的联系。( )A、洛阳 B、成都 C、开封 D、台湾15.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16.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筑通全国的道路 B、《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C、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达到夷洲(今台湾) D、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7. 下图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 )
导言 中国的诞生
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
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___
……
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18. 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二、(非选择题共39分)
-
19.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在历朝历代都受到高度重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前元二年(前178年)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前168年),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摘编自《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
曹魏时期,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等。——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旱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闽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年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摘编自《二十五史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变革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并归纳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最主要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20. 交流是每个时代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 —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下图所示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1)、材料一中的路线是谁开辟出来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为后来哪条贸易通道的开通奠定基础?说说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什么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指出该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2)、请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两条路线。(3)、材料三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发展中呈现出什么现象?(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有怎样的认识。(写出一点即可)21.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摘编自部编版七上《中国历史》
秦长城遗址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文字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摘自《论语·为政》
文字二: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改编自部编版七上《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图A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农耕时代什么居民的彩陶代表?图B殷商武丁的卜辞是什么文字?图C秦朝《峄山石刻》是什么字体的文字?(2)、岁月流逝,历史永恒,中华文明依然闪烁着不朽的智慧之光。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它的建成有何影响?指出下图秦长城的东西两个端点分别是哪里?(3)、材料三中文字一的观点是出自何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文字二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这部史学巨著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史事?(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22.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三 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后,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什么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相桓公”使齐桓公的地位发生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坏井田,开仟伯(阡陌),急耕战之赏”指的是商鞅变法内容中的哪些措施?(经济和军事措施各写一点即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哪场改革?概括这些改革措施有何积极意义?(4)、综上述材料,请你以“改革”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总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