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儒学的“天人感应说”“天人合一论”,把“天”人格化,说成是具有意志和感情的神,皇帝是代表天意而君临百姓,他的意志与天一样不可违抗,臣民对他只有敬畏和服从。这种思想被历代王朝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内涵丰富 B、封建国家神权居于主导的地位 C、历代君主借助神权维护自身统治 D、儒家学者和统治阶级互相结合
  • 2.  曹魏以后,各级官学全面衰落,只有士族家学呈现繁盛状态。因此,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总体上远不如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又反过来强化了人才出自士族家庭的社会心理。据此可知,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 )
    A、重视家世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B、造成了社会阶层的严重固化 C、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 D、致使门阀士族垄断官僚阶层
  • 3.  1855年5月,英国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1855-1869年,从应试的文官候选人中共淘汰下来8169人,主要是因为文化程度太低或能力过差。这一做法( )
    A、标志着文官制度正式确立 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C、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地位 D、克服了两党轮流执政弊端
  • 4. 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
    A、基层教化以儒家思想为主 B、乡约能有效维护君主专制 C、礼法结合逐渐被社会认同 D、乡约与法律逐渐走向合流
  • 5. 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法律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 6. 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民法典》,其中“亲属篇”将婚约视为契约,且不再认定收授聘财是婚约成立的核心条件。此外,还废除了诸多繁琐的礼仪。这些变化本质上反映出( )
    A、近代中国法制建设臻于完善 B、社会生活渐趋近代化 C、西式风俗礼仪深受国人喜爱 D、儒学伦理受到了质疑
  • 7.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明太祖这一统治举措( )
    A、突出了对华夏正统的尊崇 B、强调尊卑有序的传统礼仪 C、深受儒学社会伦理的影响 D、违背了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 8.  一种常见观点认为,英国议会产生的背景是王权衰落,而且议会的产生进一步削弱了王权。但实际上中世纪的议会并非一个独立的机构.它由国王召集,并决定召开时间、地点及议程安排,它的本质是“国王的议会”。材料旨在说明当时( )
    A、政治结构趋于合理 B、国王居于统治核心 C、决策具有民主色彩 D、王权不受教权控制
  • 9.  中世纪时,欧洲城市颁发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意处置。特许状的颁布( )
    A、宣扬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B、摧毁了封建领主的特权 C、实现了城市独立的目标 D、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B、促使亚洲发展均衡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建立公平区域组织
  • 11.  王莽自居摄政到篡位称帝不足20年,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其中第二次改币制谓之“宝货”,包括五物六名28品,极为复杂,人们不乐于使用。王莽虽以重刑逼迫人们使用,但民间私自以五铢钱行使,王莽不得已再改币制。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五铢钱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B、东汉末年社会各阶层矛盾尖锐 C、币制改革要和社会经济相适应 D、当时世人思想保守排斥新事物
  • 12.  鱼鳞图册是明代征收田赋时作为凭据之用,故亦称“地亩册”。此法乃丈量田亩推行于全国,实始于明太祖。史载:“颁鱼鳞图册,以核天下土田。”明朝颁布鱼鳞图册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核实掌握全国田亩数量 C、征发赋役维护国家统治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13.  柳宗元说: “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乡里组织与专制皇权,好比是君主官僚政治体制的上下两个端点,中间是庞大的职业官僚队伍。把帝制官府权力直接施之于百姓身上的,经常是乡里保甲组织。中国封建社会的乡里保甲组织( )
    A、严重威胁了封建主义集权制度 B、具有很强大的独立性和自治性 C、有利于帝制官府统治的社会化 D、为封建割据势力发展埋下祸根
  • 14. 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C、贵重金属大量流入 D、加速封建制度解体
  • 15. 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 16.  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增加,许多工人家庭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除了用于购买家庭必需品之外,也可以用来支付某些休闲活动的开支,因此越来越多的休闲领域变成了可以通过销售谋利的项目,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推动了休闲运动的兴起 B、提高了工人家庭生活质量 C、削弱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D、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繁荣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施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破解我国规范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中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中央政权对地方治理措施。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纸币之所以发展,是民间抵御政府不当政策的结果。宋朝政府规定四川是铁钱区,在这个区域内没有铜钱流通,只有笨重廉价的铁钱。除了四川之外,陕西则属于铜钱和铁钱混合使用区域,而剩余的地方才是铜钱使用区域。在四川,由于铁钱的价值太低,有商号发明了不记名的交子。人们可以把铁钱拿来存在商号,由商号开给交子作为存款证明。人们可以用交子做交易,不管谁持交子到商号,都可以按照票额领取铁钱。交子最初的发行是在民间,随后由于有的发行交子的商号出现了倒闭的情况,引起了信用纠纷,政府开始限制民间发行,并最终改为政府发行。

    ——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材料二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其实行分两步。第一步,康熙五十一年(1712)“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税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第二步,实行“摊丁入亩”,也称“地丁合一”或“丁随地起”,具体办法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额摊到地亩上。“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国家赋役史上一件跨时代的大事。

    ——王人骏曲伟时《清朝“雉丁人亩”制度探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最早产生纸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实行“摊丁人亩”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到18世纪80年代,西印度群岛和南美的奴隶出产了世界市场上销售的绝大部分棉花。1791年,圣多明各棉花种植园的数量与甘蔗种植园已经几乎相当,其出口到法国的棉花比八年前增长了58%,同时还向英国出口了大量的棉花。西印度群岛和南美出产的棉花因此涌入利物浦、伦敦、勒阿弗尔和巴塞罗那的市场中,实际上促进了机械化纺纱的快速扩张。随着机器纺纱技术在整个欧洲大陆上的传播,更多的非洲人被戴上镣铐,被装进迸船舱,在太子港被拍卖,被送到遥远的农场,在逼迫下清理土地、锄地、播种、剪枝和收获白色黄金。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棉花产业发生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历史上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各种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网络。以下是《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 人类的成长岁月

    第二章 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11000—3000年前)

    第三章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200年)

    第四章 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200—1000年)

    第五章 不断密集化的网络(1000—1500年)

    第六章 世界性网络的编织(1450—1800年)

    第七章 打破旧链条,拉紧新网络(1750—1914年)

    第八章 世界性网络的张力(1890年以来的世界)

    根据材料,任选其中两章目录,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两章目录名称和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