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卷】第七单元3.3生物进化的原因-人教版生物学八下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达芙妮小岛上的勇地雀最早的时候取食小种子。1977年,一场严重的干旱导致小种子植物大量死亡,具有较大鸟喙的勇地雀逐渐取食大花蒺藜的种子(大花蒺藜抗旱,种子较大,有着厚厚的外壳和尖锐的刺,只有大的鸟喙才能啄破取食)。如图为1975年—1979年勇地雀群体鸟喙的平均深度发生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勇地雀的喙因经常取食坚果而变化 B、干旱时勇地雀的喙短小是有利变异 C、干旱诱发了勇地雀鸟喙的变异。 D、环境变化决定勇地雀喙进化的方向2. 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米勒实验的结果推测,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将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 B、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生命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途径进化而来 C、由水生到陆生是生物进化的趋势之一 D、害虫产生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同变异类型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3. 深圳市博物馆地大物博,展示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原始大气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B、鸟类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D、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生物进化4. 图为某同学将教材上“长颈鹿进化示意图”转化成的思维导图。根据此图,下面关于长颈鹿进化的相关阐述,你不认同的是( )A、①表示古代长颈鹿的身体结构存在差异 B、②表示通过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存下来,不利变异被淘汰 C、③表示有利变异经过逐代积累和加强,进化成现代的长颈鹿 D、现代长颈鹿的体型永远都有利于该物种的生存5.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结核杆菌等病菌中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不再敏感的“超级细菌”。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细菌群体中本来就有耐药菌和不耐药菌 B、滥用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的变异 C、滥用抗生素使细菌群体中耐药菌的比例增加 D、“超级细菌”是抗生素对细菌定向选择的结果6. 澳洲为控制野兔数量,引入一种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野兔死亡率提高,随着时间推移,野兔死亡率逐年降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和野兔是寄生关系 B、野兔对该病毒的抗性是不可遗传的 C、病毒对野兔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D、引入病毒前野兔群体中就存在能抵抗该病毒的个体7. 叶䗛是栖息在树林中的昆虫,以啃食树叶为生,其形态与栖息环境中的树叶极其相似。下列不正确的是( )A、叶䗛的形态有利于躲避天敌的捕食 B、叶䗛特殊形态的形成是一种进化现象 C、叶䗛的形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叶䗛产生的后代一定能适应环境8. 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B、棉铃虫为了适应杀虫剂产生了耐药变异 C、杀虫剂增强了棉铃虫的免疫能力 D、杀虫剂对耐药性棉铃虫的选择9. 蝙蝠依靠回声定位捕食夜蛾。当二者距离较近时夜蛾作不规则飞行,距离较远时夜蛾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逃离,这种逃生行为生来就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夜蛾可通过感受器接受声音脉冲的刺激 B、夜蛾的逃生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C、夜蛾采取不同的策略逃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夜蛾具有不同的逃生策略与蝙蝠捕食无关10. 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B、只有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 C、在农药的长期作用下,使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1. 某小岛的蜥蜴脚趾有分趾(趾间无蹼)和联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两种性状。由于环境变迁,小岛食物短缺,联趾蜥蜴比例上升,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此现象,错误的是( )A、蜥蜴有过度繁殖的现象,种内会出现生存斗争 B、食物短缺时,蜥蜴发生联趾变异的概率会上升 C、在食物短缺时,分趾蜥蜴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弱 D、联趾蜥蜗易在水中觅食从而在食物短缺时存活12.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海洋中的小鱼多数形成了集群行为。当它们受到攻击时,鱼群会变得更密集,捕食鱼也许会把密集鱼群看成“庞然大物”不敢轻举妄动,这可以减少小鱼被发现和捕杀的概率。下列对集群行为的形成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A、集群行为仅由小鱼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B、捕食鱼与小鱼之间存在激烈的生存斗争 C、捕食鱼对小鱼的行为方式具有选择作用 D、小鱼的集群行为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3.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斯万特•帕博通过古人类化石的基因组研究,发现现代人类祖先与其他古人种发生了广泛的基因交流,获得其他古人种有益的基因馈赠,让走出非洲的现代人类祖先能够快速适应非洲以外的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现代人类的祖先获得的其他古人种基因都是有益的 B、现代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C、通过化石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 D、现代人类的祖先比其他已灭绝古人种更加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14. 鸣角鸮猫头鹰(如图)身上生长着暗灰色、图案复杂的羽毛。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鸣角鸮猫头鹰这种羽毛有利于捕捉猎物 B、鸣角鸮猫头鹰为了不被猎物发现形成了这种变异类型 C、鸣角鸮猫头鹰的后代可能会出现其他颜色羽毛的变异个体 D、鸣角鸮猫头鹰这种羽毛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5.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科学家做过以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标记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以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用多种方法尽量回收,统计其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统计项目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桦尺蛾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浅色桦尺蛾
释放数量(只)
154
164
475
496
回收数量(只)
90
41
29
208
(1)、桦尺蛾的体色在生物学上称为,其体色有深浅之分,这体现了生物的现象。A、遗传、变异 B、遗传、性状 C、性状、变异 D、性状、遗传(2)、下列对两种颜色桦尺蛾回收情况不同的解释,合理的是A、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B、环境诱使桦尺蛾出现了体色变化 C、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存活率高 D、桦尺蛾的体色根据环境产生了定向的改变(3)、从表中可以看出,桦尺蛾的保护色会因环境变化而改变。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保护色的形成是A、长期烟熏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长期捕食这种颜色的食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4)、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A、生物本身的意愿 B、生存竞争和适应 C、器官的用进废退 D、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5)、桦尺蛾对桦树危害很大,下列防治措施不合理的是A、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B、利用蛾幼虫趋光性,用灯光进行诱杀 C、桦尺蛾幼虫时期活动范围小,可以大量使用农药进行灭杀 D、冬季清园,清除树冠下的枯枝、落叶、杂草,减少越冬虫源二、实验探究题
-
16. 某种昆虫大多是绿色的,偶尔发现灰色个体,这种绿色是一种保护色。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做了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一间铺有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入房间内。
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记录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目。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两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入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记录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目。
④重复步骤③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昆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者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者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者数目
绿色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昆虫
20
5
15
4
12
2
(1)、步骤①中,地毯的颜色应该是色,这与昆虫生活环境的颜色一致。(2)、步骤③中“每个幸存者都产生两个后代”,这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生物的 , “后代体色与幸存者相同”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生物的现象。(3)、根据达尔文的解释,昆虫通过激烈的 , 绿色昆虫生存下来,灰色昆虫被淘汰,这一优胜劣汰的过程就是。三、读图理解题
-
17. 如图是某马铃薯甲虫成灾地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杀虫剂1消灭甲虫,效果最好的是第年,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逐渐(填“变弱”或“变强”)。(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
①甲虫具有很强的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当喷施杀虫剂1时,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并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物进化是(“定向的”或“不定向的”)。
③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甲虫慢慢适应了具有杀虫剂1的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的结果。当第7年使用杀虫剂2时,大量甲虫被杀死,仍然有少数具有(“有利”或“不利”)变异的个体存活了下来。
18. 囊鼠有一个巨大的颊囊可以贮存食物,囊鼠的毛色与环境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有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区域囊鼠的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图回答问题。(1)、囊鼠与兔子是同一动物类群具有、的生殖特点,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2)、囊鼠的体色有深色和浅色,在遗传学上叫做;这是一种(填“遗传”或“变异”)现象。(3)、生活在浅色岩P区的浅色囊鼠的体色对其自身来说是一种保护色,该现象说明这种变异属于(填“有利”或“不利”)变异。囊鼠的这种变异能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通过实现的。(4)、上述事实说明,囊鼠的变异是的,而自然选择是的。(5)、鼠的种类繁多,如仓鼠科现存的种类就超过600种。鼠类的进化最初可追溯到爬行动物。由此可见,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可以解释生物界的和。19.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1)、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____。A、③→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④ B、②→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① C、③→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① D、②→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④(2)、短短十多年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稻飞虱的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③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体内的抗性传递给了后代,经过许多代后,群体的抗药性水平越来越高。
(3)、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作用,最终使稻飞虱表现出对该环境具有一定的。四、资料分析题
-
20. 资料分析: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地球生命如何演变为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请分析以下资料作答。
资料一:下图以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为依据,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绘制的时间轴简图。
资料二:蜂兰花具有特化的花结构及令人惊奇的传粉机制。它能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吸引雄蜂前来,而其花形适合于雄蜂停留时花粉粘在其身上。
资料三:杜鹃产卵于多种鸟的巢中,靠宿主鸟为其孵化和育雏。有些宿主鸟能辨认出杜鹃下的蛋,并将其推出巢外或者弃巢。经漫长进化,杜鹃能产下与这些宿主鸟很相似的蛋(拟态蛋),使宿主鸟难以辨认。
资料四:“大地巨子”——大象是一种延续了5000万年的物种,它曾经是地球上最占优势的动物类群之一。现已发现400余种大象化石,可如今大象却到了濒危边缘,目前仅有2属3种:亚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
(1)、时间轴上A时期,原始地球上正经历着自然条件的演变,有机大分子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具有特征的原始生命。(至少写两点)(2)、资料二和三中提到的几种生物所属的生物类群有。(填序号)①裸子植物;②被子植物;③无脊椎动物;④脊椎动物
(3)、蜂兰花具有独特的花形和传粉机制,杜鹃能产下拟态蛋,这些特征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的结果。蜂兰花与杜鹃的生殖方式都是 , 上述特征使得它们在繁殖后代上更有(填“优势”或“劣势”)。(4)、有资料表明,1000万年前非洲东部开始从森林变为较干燥的草原,大象的臼齿变得更长更坚硬,以便能磨碎比树叶更坚韧的草叶。从变异类型角度分析,大象臼齿的变异属于变异。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非洲东部环境对大象臼齿的进化具有作用。五、综合应用题
-
21. 20世纪初叶,美国凯巴伯森林里约生存着4000头鹿,为了保护鹿群,总统罗斯福下令杀狼保鹿。一段时间内鹿群数量猛增,到1924年甚至高达10万头,但病鹿壮鹿杂居,素质日下。庞大的鹿群疯狂啃噬灌木、小树,最后是大树树皮,原本茂盛的森林被一扫而光。森林被毁了,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到1942年仅存8000头,且多是病弱残鹿。不得已,当地居民又把狼请了回来……请据此分析作答:(1)、写出重新引入狼之后,该森林中的一条食物链:。(2)、狼吃掉的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鹿,捕捉能力弱的狼也因无法获得食物而被淘汰。狼与鹿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3)、在森林中,狼可依据鹿发出的气味追捕猎物,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作用。(4)、重新引入狼之后,鹿的种群数量减少,植物和其他植食性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加。从生态系统结构角度分析,这些变化导 , 使得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得到恢复。
六、简答题
-
22. 在印度洋的南部有个克格伦岛,岛上经常刮风暴。当年达尔文在这个岛上发现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多数昆虫翅膀退化不能飞,少数昆虫翅膀异常发达。试分析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