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并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相应的英文字母。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遗址共发现了6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些化石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社会制度
  • 2. 如图是根据远古人类考古遗址绘制的复原画。至今,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还在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修建这种房屋的远古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 3. 我国古代有许多抗击自然灾害的英雄传说。其中,一心治水,在外多年( )
    A、黄帝 B、 C、 D、
  • 4.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 5.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 6.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 7.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 8. 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的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9.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 10. 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 11.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某一工程修建后,“水旱从人,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指哪一工程?(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长城
  • 12.  如图,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统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 13. 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 )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
  • 14. 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
    A、推行郡县制 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 D、严酷的刑法
  • 15.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
    A、陈县 B、大泽乡 C、巨鹿 D、长安

二、非选择题(30分)

  • 16.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人群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采集、渔猎

    懂得爱美

    氏族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使用,粮食的储备,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依据材料一,写出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2)、依据材料二,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指出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 17. 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能对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言论

    译文

    有教无类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生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重长辈,说话要谨慎,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

    因材施教

    因各人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

    材料二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统一以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教育主张,并据此评价孔子。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评价秦始皇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贡献。
  • 18. 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

    ——摘编自程幸超《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下一统,即国家领土的完整。第二,即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第三,思想一统,民族一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融为一体。

    ——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这个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