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
1.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清朝出现了从事贸易为主的外资商行,1864年约有150家,19世纪末增至552家,分布于25个通商口岸,尤以上海、广州、天津和汉口为多。外资商行迅速增多是由于( )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辛丑条约》的危害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2. 范文澜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道:“宗派、等级、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的必然崩溃。”据此可知,该历史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军事武器极其落后 D、财政枯竭日益严重3. 自1919年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不少团体:李大钊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这些团体:( )A、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B、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与扩大 C、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D、助推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4. 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这称赞的是(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B、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左宗棠 C、反击日军,中炮牺牲的左宝贵 D、重创吉野号,黄海殉国的邓世昌5. “103天的新政,颁发上谕达100多道。改革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到修理街道等琐事,都涉及了……新政每一项措施都重要,结果究竟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后来连改革者也弄不清了。”材料表明( )A、洋务派的政治经验不足 B、戊戌变法存在策略问题 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D、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6. 1924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编印了《小学国语教科书》,其部分课文有第10课《女子的能力》、第16课陈独秀演讲词《劳动者的觉悟》、第28课《兄弟们!想想看》。这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义务教育全面普及7. 一位在华美国教育家1919年6月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A、以《新青年》为重要阵地 B、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多次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D、引发企业家实业救国的热潮8. “北伐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集中优势兵力攻取两湖,为北伐军向北发展扫除障碍。然后消灭孙传芳,最后,在适当时机讨伐张作霖。”这表明北伐军( )A、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方针 B、促进了工农运动开展 C、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9. “这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长达3万字的八个决议,确立了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系统性的建党与建军文件,使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军队日益成为一支精干而富有战斗力的力量。“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大10. 一战期间,荣氏兄弟建立起庞大家族企业。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荣氏企业陷入困境。抗战胜利后,企业虽有所恢复,但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再次使它陷入生存危机。这说明( )A、民族工业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C、二十世纪中国民族工业总体发展缓慢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地区分布极不平衡11. 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12. (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A、人民战争的胜利 B、先进武器的胜利 C、经济实力的胜利 D、国际声援的胜利13. 武汉会战刚刚结束的1938年11月,日本大本营在新制定的《对华处理方略》中明确写道:攻占广州、武汉后“以恢复治安为本,除特别需要外,不应企图扩大占领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说明武汉会战( )A、是中国正面战场最大胜仗 B、满足了日本的侵略意图 C、标志着日军军力由盛转衰 D、迫使日本转入了持久战14. 消息传到重庆时,已是8月15日的晚上。据当时的美国记者记录:“突然,整个城市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和爆竹声。……不到一小时,整个城市就变成了一座巨响和狂欢的火山。”据此推测该消息是( )A、平型关大捷 B、日本无条件投降 C、签署“双十协定” D、胜利渡长江15. 如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的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毛泽东与朱德井冈山会师 B、革命重心发生了巨大转移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16. 据下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查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变化主要依据是( )
时期
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农民阶级的需要 C、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 D、巩固和发展根据地17. 这是毛泽东在重庆机场的讲话:“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据此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A、与国民党妥协求和 B、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 C、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D、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18. 1932年5月创刊于北平的《再生》杂志,宣布以“民族复兴”作为宗旨,先后发表了《中华民族之立国能力》、《民族复兴运动》等一大批宣传“中华民族复兴”思想。这股思潮产生的背景是(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九一八事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
19.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而且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愣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二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
——摘编自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良友》画报于1926年诞生于上海,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受到华侨们的欢迎。以下是《良友》画报的部分封面人物介绍。
出版日期
1936年11月
1937年4月
1937年11月
1937年12月
1938年3月
封面人物
白杨
李绮年
蒋介石
冯玉祥
李宗仁
身份
女明星
女明星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第五战区司令
材料四 洋务运动期间,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并对洋务派的“自强新政”予以积极鼓吹。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后开始办报活动,致力于介绍西方新知识,为变法维新制造舆论。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系统地宣传改良派要求变法等主张。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报刊事业发生重大变化,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心的报刊开始出现……。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申报》主要刊登的内容。(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中“共和国”的具体国名。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人们对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3)、根据材料三,说明《良友》画报在1936—1938年间封面人物身份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概括报刊作为媒体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20.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民党不仅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而且在组织上也得到共产党的很大帮助,对于共产党来说,在实行国共合作后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切并不是以削弱国民党为代价取得的,而是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两党得到了共同发展。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同城市相比,农村是落后的。但这条道路却历史地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它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由此,它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这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
——摘编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总结这次国共合作的启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并分析总结选择这条道路的决定性因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并说明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21. 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众多仁人志士积极探索,历经曲折,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这个国家的政府已腐败透顶,只有革命才能提供救世良方……在1911年10月10日,汉口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中国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861年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
成立京师同文馆
1864年
成立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书局
1872年
成立轮船招商局
19世纪80年代
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海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最能体现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变化的一项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刺激光绪帝救国的“时局”。指出光绪帝进行的救国努力。(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指出“兵变”的名称。分析指出“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最后推翻的旧政权。(4)、根据材料四,围绕“中国近代化”提炼一个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条理清楚,有总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