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21分)

  •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传统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它起源于原始歌舞,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看舞台上的一出出戏,演员们演的或许就是他们自己的悲欢离合;或者说,人生的故事就出现在舞台之上。正所谓:旦生净末且端xiáng,如戏人生路正长。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直至唐朝还备受推崇。唐代书法家名家辈出,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 , 风格多样。文房四宝造创造出来的线条艺术,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真可谓:“____,____。”

    【民族乐器】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的音乐文化陶醉了一代代中国人。民间艺人一生致力于民族乐器的应用、推广与研究,为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杰出贡献。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可以称为乐曲中的顶峰之作。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1)、阅读文段【传统戏曲】,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端xiáng( ) 独树一( )

    (2)、阅读语段【中国书法】,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各有千秋:        魅力:

    (3)、以上三段文字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4)、根据对联的要求,从以下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到横线处,使语段内容连贯。(填序号)

    ①鸟欲高飞先振翅        ②铜撇金捺似龙飞        ③梨园演古今往来        ④铁画银钩如凤舞

    上联:        下联:

    (5)、下面是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它起源于原始歌舞,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B、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直至唐朝还备受推崇。 C、文房四宝造创造出来的线条艺术,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D、民间艺人一生致力于民族乐器的应用、推广与研究,为中国民族音乐做出了杰出贡献。
  • 2.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杜甫

    《春望》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

    李贺

    《雁门太守行》

    从声色两面勾画一幅激烈战斗场面渲染沉重紧张肃杀氛围。

    杜牧

    ③《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李清照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表达词人空有才华却遭遇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之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朱敦儒

    《相见欢》

    含蓄深沉地表达忧国忧民情感

    , 泪过扬州。

二、阅读(39分)

  • 3.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①花炮,指烟花和爆竹。虽然肚子里都装着火药,但烟花的制作工艺却比爆竹要复杂得多,呈现出的效果也完全不同:一个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一个给予人听觉的冲击。

    ②传说度代的李畋是爆竹的发明者,在《异闻录》中有关于他的记载:“李畋……邻人仲叟为山躺所祟。败命旦夕于庭中用真竹著火爆之,鬼乃惊循。”事实上,烧爆竹驱邪,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并非一定是李畋发明。待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却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

    ③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即开始燃放,直到子夜零时达到高峰,俗称“迎神”。到了现代,每逢婚丧喜庆、逢年过节,人们还是会想要通过燃放烟花爆竹来拜神祭祖,以表庆贺,这可能就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习惯吧。

    ④和爆竹相比更具观赏性的烟花出现后,放花炮还多了一层招待外来客人、增添气氛的意义。早在宋代,朝廷就在外事活动中用焰火晚会招待各国来使,皇帝与文武百官一同观赏;到了清朝,以燃放烟花“乐宾”的形式十分普遍。如今,重大国际、国事的庆典活动中也少不了烟花爆竹的身姿,例如国庆七十周年、北京奥运会等。(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删减)

    【材料二】在去年12月17日,山东两地市率先宣布春节期间可以燃放烟花爆竹,随后全国多地调整烟花爆竹燃放政策。这些新闻宛如一条条连接“年味”的捻子,引发了广大网友一系列关于烟花禁与放的热烈讨论。微博搜索引擎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18日,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烟花”相关的微博热搜已达54个,同比去年农历同时段,数量提升了2.8倍。九派数据记者从年前关于烟花燃放的微博热搜中,收集了近3700条网友评论。梳理这些评论,找出了人们关于烟花燃放的真实态度。如下图。(来源:九派新闻,有删减)

    【材料三】对于烟花的“禁”与“放”,事实上,在舆论“两极对立”的表象之下,政府政策并非只有“严格禁放”和“想放就放”两个选项。“禁”与“放”,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情况,大城市跟小城市有不同,山区城市跟沿海城市有不同,农村跟城市也有不同。对烟花爆竹的管理也可以有不同的维度,比如:全面禁放、特定时段许可燃放、特定地区许可燃放、由特定单位统一集中燃放等多种选项。对于网络上的不同声音,有关部门不妨认真倾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努力在各方诉求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从而制定出让尽可能多的民众满意的方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

    我们看到,面对群众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部分地方已经陆续调整政策,尽量在情与理中找到环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间的平衡。例如,北京通州区明确,经公安部门批准后,环球度假区限定区域内可燃放烟花爆竹;山东东营、滨州明确,春节部分区域和个别时段可燃放烟花爆竹……从“禁燃”到“限燃”,这样的缓冲更接地气,也更人性化。(来源:央视网,有删减)

    (1)、对三则材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唐代的李畋最先发明了爆竹,开了“烧爆竹驱邪”的先河。 B、在外事活动中用燃放烟花形式来招待外来客人,可增添气氛。 C、数据显示“捍卫传统文化”是网友支持燃放烟花的主要理由。 D、有关部门批准限定区域可燃放烟花爆竹是情与理平衡后的举措。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是一篇以烟花爆竹为说明对象的事物说明文。 B、【材料一】第①段中主要运用了作比较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C、“多地调整烟花爆竹燃放政策引发网友热烈讨论”可作【材料二】的新闻标题。 D、【材料三】表达了“制定烟花燃放政策要考虑实际情况,不能搞‘一刀切’”的观点。
    (3)、家住烟花禁放区,父母想放烟花庆祝新年,根据以上材料,你会怎样劝说父母? 
  • 4. 现代文阅读Ⅱ

    记忆里的桂花

    肖复兴

    ①小时候,我住的大院里,曾经有一株桂花树。那时候,北京的院落里,一般种些海棠、丁香、石榴、枣树之类,很少有见种桂花树的。秋天时,它开花,花很小,藏在树叶间,不仔细看,几乎看不见。而在我的记忆里,似乎从来没有闻到过它的花香。这很奇怪,因为在书中看过介绍,说桂花的香味是很浓郁的。

    ②那株桂花树种了没几年就死了。大概是水土不服,或者,在北京的大院里很难养。我们大院里曾经有三棵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的老树了。还有两棵丁香,一棵开白花,一棵开紫花。这几棵树,先后也都死了。如今,我们的大院都没有了,前几年拆了。

    ③到北大荒插队的第三年,我第一次回北京探亲。和弟弟一起去十三陵游玩。正是秋天,一进十三陵景区大门,便闻到一股浓郁的香味。我从来没有闻到过这样的香味,那香味真的好闻,直冲进肺腑,翻着跟头似的,泛着冲天香气。当时想到的一个词,就是沁人心脾。

    再往里走,看到甬道两旁摆着两排花盆,里面种的是桂花,树都不高,但那香味真的是格外浓,浓得像酒。没有风,却像是被风吹着,紧跟着你,缭绕在身旁,久久不散。

    ⑤别的树开花的时候,大多数花是很漂亮的,比如梨花如雪,桃花似霞,樱花如梦,石榴花似火,合欢花恰如绯红的云彩……但是,一般越是开得漂亮的花,越是没有什么香味。也曾经闻到过有些花的香,印象中最为芬芳的是丁香。但是,和桂花的香味相比,还是淡了些。如果丁香像是一幅水彩,桂花则像是一幅油画,最起码也是一幅水粉。丁香的花香雅致,桂花的香气撩人。

    ⑥那一年,常与我通信的一位读者,她的家乡桂花树开花的时候,她在信封里夹了一些晾干的桂花寄给我。从她读高中开始,一直到她工作几年以后,坚持了好多年。没有任何一个人这样给我寄过桂花,我也从未想起过给任何一个人这样寄桂花或其他的花。或许,这只是带有孩子气的举动,人长大以后,会羞于此或不屑于此吧。但我很感动。每一年秋天,江南三秋桂子盛开的时候,接到她寄来的央带着桂花的信,还未拆开,就已经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⑦其实,晒干的桂花是没有什么香味的,我却每次都能够闻得到。

    ⑧前两年的秋天,她到北京出差。坐高铁从常熟出发到北京站,换乘地铁到我家,我去地铁站口接她。看她沿着滚梯上来,手里提着一个竹篓,里面装满的是螃蟹,是秋季阳澄湖螯大肉肥的螃蟹。我谢过她,心里忽然想起的是以往每一年这时候她寄给我的桂花。算一算,快三十年过去了。我老了,她也人到中年。

    ⑨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时,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曹老师讲郁达夫,问学生谁读过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我举手说我读过。曹老师让我讲讲小说的内容,我答不上来,只记得是一男一女在秋天桂花开的时候上山的故事。曹老师宽厚地让我坐下,自己讲了起来。

    ⑩那还是高中时候读过的书,中间隔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晚了整整一个轮回十二年,我才上的大学,是真正的“迟桂花”。

    ⑪重读《迟桂花》,才发现小说中提到杭州的满觉陇桂花最出名,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一起上的是杭州的翁家山。郁达夫写了这样几句:“在以桂花著名的满觉陇里,倒闻不着桂花的香气……可到了这里,却同做梦似的,所闻到的尽是这种浓艳的气味。”

    ⑫郁达夫的小说写得好,旧体诗写得也好。读他的旧体诗,有这样一联:五更衾薄寒难耐,九月秋迟桂始花。说的还是迟桂花。看来,他对迟桂花情有独钟。在小说中,他借花遣怀,说迟桂花开得迟,却香气持久。这是他小说的意象,是我们很多人心底的向往。

    ⑬今年重阳节之夜,我住在广东肇庆的鼎湖山庆云寺脚下。住房是座围合式的二层小楼。住在二楼,没上楼,就闻见了扑鼻的花香。不用问,只有桂花才会有这样醉人的香气。果然,住房的窗前,有一棵粗大的桂花树,从一楼冲天直长到二楼的天井,看样子,是足有百年树龄的老树。是一棵金桂,金色的花朵缀满枝叶间,很是醒目。密集的金桂花散发出的香气,可以用得上郁达夫的形容词了,真正称得上是浓艳。

    ⑭夜间下起大雨,劈劈啪啪的雨点敲打着房顶和玻璃窗,像擂打着小鼓,惊醒了睡梦中的我。心里暗想,这样大的雨,窗前的金桂,该是一地零落。

    ⑮早晨起来,推门一看,金桂花果然落了一地,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但是,香气居然依旧扑鼻。抬头看看树上,一夜大雨,那样多的落花,枝叶间还有那么多的桂花,金灿灿的,沾着晶莹的雨珠,小星星般眨着眼睛,和地上的落花相互呼应着,一起散发着自己浓艳的香。

    ⑯想起放翁的一句诗:名花零落雨中看。鼎湖山这棵金桂老树的落花,也是名花,是我见过的香气最浓艳的名花。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1)、作者一共写了五次“记忆里的桂花”,各有特点。简要概括,将下面表格中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记忆里的桂花

    桂花的特点

    小时候,大院里的桂花

    花很小,几乎闻不到花香

    十三陵的桂花

    “我”的读者家乡的桂花

    晒干隔着信封也能闻见香味

    开得迟,却香气持久

    鼎湖山庆云寺脚下的桂花

    (2)、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

    里面种的是桂花,树都不高,但那香味真的是格外浓,浓得像酒。没有风,却像是被风吹着,紧跟着你,缭绕在身旁,久久不散。

    (3)、文章第⑤自然段主要通过对比来写桂花,请结合具体句子作简要分析。
    (4)、选文与下面的链接材料都提到了雨后植物的情态,两文中雨后植物的情态各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荷叶·母亲》

  • 5. 古代诗歌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道出了处境(环境)与感觉(心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D、诗作融情入景,语言华丽,不加雕饰,但意蕴丰富,是田园诗中的佳作。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6. 文言文阅读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借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回:“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平                必先其心志 B、止                拜蒙母,结友而别 C、家人有止者                以天下所顺 D、帝感其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2)、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山,分别放置于朔东和雍南两地。 B、乙文鲁公做事举棋不定,畏手畏脚,修园终究搁置。 C、甲文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甲文后世将愚公作为坚定不移改造自然的代表,我们现在称锐意进取改变现状的人为新时代的“愚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②鲁公治园,欲凿池。

    (4)、《愚公移山》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5)、请说说甲乙两文各告诉我们什么深刻道理? 

三、综合(10分)

  • 7.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等,都彰显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我设计】为使本次活动内容丰富,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举办以“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的是与非”为主题的辩论会

    活动一: 活动二:

    (2)、【我转述】作为校团委宣传委员,学校通知:“本周五下午两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身边的文化遗产’报告会,请你代表校团委请市博物馆刘老师来校指导,并请他做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报告。”你将如何转述? 
    (3)、【我解读】本次活动在校园中开设专栏,其中需要进行“文化遗产”知识普及。请你就图片的内容和含义给“中国文化遗产”的标识作简要说明。

    链接资料:图案原型是“四鸟绕日”。“四鸟绕日”金饰,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人飞行,专家也将其命名为“太阳神鸟”。

四、写作(5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八年级的你,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亲自动手做过许多事情,在做每一件事情时,你一定会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请就你某次动手做事的经历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②写真实事件,写清做事过程,让人理解你是怎么做的;③写清楚做事的顺序,保持前后叙述的连贯性;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