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
-
1. 它在太空中共运行了92天,绕地球大约1400圈。由于当时正值冷战,它的发射震撼了整个西方,同时亦激起美苏两国之后持续20多年的太空竞争。“它”是( )A、玉兔二号 B、“埃尼阿克” C、“奋斗者号” D、斯普特尼克1号2. 哥伦布在欧洲大陆上岸的时候,带着的是由骡子托着的少量的金鼻栓和其他“印度”纪念品,还有几名健壮的印第安俘虏作“标本”。哥伦布带来的“印度”纪念品中可能会有( )A、小麦 B、玉米 C、葡萄 D、甘蔗3.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是给秦汉集权国家做好准备的社会经济变革。下列史实中,能够体现春秋战国时代“变革”特征的是( )A、“工商食官”的格局开始确立 B、德治与法治之争推动了律令儒家化 C、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D、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走向成熟4.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如以财产共有为基础的全新规划,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城镇群,融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城市规划学为一体的“城市学”等。这些理论侧面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B、阶级矛盾日渐尖锐 C、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趋势 D、城市问题日益突出5. 7世纪中叶,被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因存在种种不足和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苏敬等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A、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6. 1835年,英国颁布《市政改革法》。改革后的利物浦自治市议会制定一系列城市管理法案,莱斯特市议会也抵起城市改造运动,对市政工程进行全面修缮。由此可知,英国( )A、放弃了城市自治的传统 B、全面践行自由主义思潮 C、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D、地方立法削弱中央集权7.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食物物种的大交流。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还大量用于出口。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外,还投入市场销售。可见,食物物种的大交流( )A、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B、促进了当地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 D、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孤立局面8. 1936年,卓别林在其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中扮演了一个工人,他每天在生产流水线上扭紧六角螺帽,最后在他的眼睛里只剩下一个个转瞬即过的螺帽。回到生活中,他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就会下意识地去扭。即使如此,他也害怕失去这份工作。该现象反映了,当时美国( )A、工人承受巨大压力 B、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C、工厂制度逐步确立 D、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建立9.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运用,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下列关于信息时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电子商务迅速发展 B、更多劳动力集中于生产线 C、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D、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10. 1903年,恽毓鼎任会试同考官。他由北京赴开封主持会试,3月12日下午乘坐火车出发,傍晚七点钟到达距离北京150公里的保定。次日从保定出发,改乘马车。3月28日方抵达开封,540公里的路段整整用了15天,一路上劳顿不堪。这反映出,当时( )A、交通变迁影响城市繁荣 B、交通近代化有待发展 C、全国性交通网亟待构建 D、官员的行政效率低下11. 罗马共和国晚期,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也涌入罗马。这( )A、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开启了土地国有化进程 C、使家庭式劳作日益普及 D、推动了奴隶制庄园发展12. 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猗顿,原籍鲁国,年轻时“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后迁居山西经营畜牧业和制盐业,并贩盐至周边地区,最后富比王侯。这表明,当时( )A、“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B、小农经济发展受到冲击 C、民间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D、封建等级制度趋于瓦解13. 1851年,欧洲12国围绕欧洲疾病防治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到了20世纪,国际联盟国际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成为疫病防治领域的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领导者、协调者。据此可知,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A、始终由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 B、控制了疫病的爆发和扩散 C、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D、顺应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14. 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由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A、以渔猎生活为主 B、社会分工出现 C、处于旧石器时代 D、早期国家形成15. 有学者指出:“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和豆类,但不知道中东人种了小麦和豌豆。南美人学会如何栽培马铃薯和驯养羊驼,但也不知道在墨西哥或地中海东部又发生了什么事。中国最早驯化的是稻米、小米和猪。……从这些最早的出发点,农业开始传播。”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地理环境决定农业起源 B、文明区域性阻碍物种传播 C、农业革命是同时发生的 D、农业起源多元及独立发展16.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后来,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国家开始形成,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A、早期人类文明的出现 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C、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D、农耕和居住点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 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21%,1851 年增加到 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 年,英国已有 580 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 7 个,移民人数约 1790 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 20 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 1978 到 2017 年,中国城镇人口从 1.7 亿增长到 8.1 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总体来说,明清两朝的海洋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内趋性特征。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限制。明清政府不支持海外华人势力,将其视为“化外之人”。对于海外的庞大市场,明清政府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将与西方人的贸易尽量控制在有限的地域和范围内,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在明清政府始终对海洋和海外贸易缺乏应有的认识下,中国海上力量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竞争。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海洋政策“内趋性”的原因。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期的股份公司是今天跨国公司的雏形。这些新组织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效的工具。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均将他们的储蓄投入股份公司。于是,世界商业落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铸币、拥有武器,同时还有对外宣战等特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资本。二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剧,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1950年,美国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700家,占公司总数的0.1%,其资产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50.8%。到1968年,这样规模的大公司增加到2300家,占公司总数的0.2%,其资产竞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63.9%。1960年,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96家,到1971年就增加到289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公司有6家,到1970年增至15家,1971年又增至20家。
——摘编自任廷祚、王光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股份公司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大型垄断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虎丘染坊严重污染水源,苏州府会同长、元、吴三县,勒令其“将置备染作等物,迁移他处开张”。在城镇化进程中,污染日渐严重,水质变差,江南地区遂广凿水井,还有大量水夫从城外大河运水到城内售卖。在饮水卫生方面,江南居民惯用明矾沉淀水中浊物后饮用,煮沸饮水也是一直沿用的卫生饮水方法。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
材料二 《上海乡土志》记载,“自通商以后,西人于租界中装设自来水管,导浦江之水而澄清之”。1902年,第一个国人自办的自来水厂在上海开始供水。随着新式凿井技术的传入,能开采深层地下水的机械自流井逐渐增多。民国时期,介绍与宣传水质知识、饮水改良方法的文章不断涌现,“卫生二字已经深入民间”。1927年,上海市公用局、卫生局审定试行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饮用水标准,对饮用水质进行了量化规定。
——摘编自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江南城市清洁用水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江南城市在清洁用水方面取得的进步并说明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