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京冬奥会圆满兑现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成为____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
“碳中和”的实现,让冬奥会展现出独特魅力。首钢滑雪大跳台一经建成就吸引了不少目光,“时空雪飞天、工业迪士尼、奥运风向标、北京新网红……”中外媒体和国际官员给予了首钢滑雪大跳台高度评价。而这个酷炫十足的大跳台,冬奥元素与老工业遗址有效融合在一起,因为它由首钢老工业园区修缮改造而成。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求索,激发出众多创意爆发彰显昭示着中国智慧。“山林场馆、生态冬奥”是延庆赛区核心的设计理念。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如巨龙,飞腾于山脊之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由小海陀山顶向山谷蜿蜒而下,延庆冬奥村铺展在山谷东侧的台地之上。崇山峻岭之间,建筑分散布局,与山景____。如美属萨摩亚男子钢架雪车选手克鲁姆普顿夸赞道:“这是我见过的全世界最漂亮的一条赛道了,环绕在群山之中。”“山林映场馆”,绿色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最亮底色。
( )。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低碳实践,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持续性奥运遗产。如北京赛区场馆的15块冰面的制作均采用当前最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冰的全部余热可以实现回收再利用,用于场馆的热水、浇冰、除湿等场景。这15块冰面也均可实现赛后再利用,成为低碳环保的群众性健身场地。同时,“全民冬奥”让低碳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____,增加了低碳生活方式常态化的可能性。中国紧紧抓住了“绿色冬奥”这一历史____,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一起向未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自古以来 相得益彰 深入人心 机会 B、迄今为止 交相辉映 深入人心 契机 C、自古以来 交相辉映 刻骨铭心 契机 D、迄今为止 相得益彰 刻骨铭心 机会(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因为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实现而迈上新台阶 B、环保可回收的材料的使用,使北京冬奥会实现了“碳中和” C、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实现,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D、北京冬奥会实现了“碳中和”,是因为使用了环保可回收的材料(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A、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求索,激发出众多创意爆发,彰显着中国智慧。 B、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追求,激发出众多创意爆发,彰显昭示着中国智慧。 C、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追求,激发出众多创意,彰显着中国智慧。 D、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求索,激发出众多创意,彰显着中国智慧。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
-
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绮罗 qí B、脍炙人口 kuài C、河朔 shuò D、脂粉气 zhī(2)、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B.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D.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D、《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C、沈从文认为其作品中描绘的湘西的生存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条加以概括。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4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 , 夹路北转。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 ,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知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 , 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qiān)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厚斋严君治酒肴 治:准备,置办。 B、繁卉被岩 被:覆盖。 C、褰裳援萝 援:拉,拽。 D、予故表而出之 表:表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____A、而所游又皆佳士 而卒莫消长也 B、同游者疲于跻攀 月出于东山之上 C、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则或咎其欲出者 D、但溧之为州 来而记之者已少(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A、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B、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C、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D、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三句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岩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D、本文虽属于游记,但从议论入笔,结尾又与开头呼应,揭示了主旨:中间两段详细记叙了游山的过程,内容充实,叙写生动。(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是乐矣。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四、诗歌阅读(共2小题,满分16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5. 根据语境默写古诗词名句。读古典诗词,会发现中国诗人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夕阳,“夕阳西下,”;尽是黄昏,“已是黄昏独自愁,”;尽是落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尽是斜阳,“ , 寒林空见日斜时”……阳光无所不在,无地不照,反而只有离去时最后的照影,才能勾起诗人的灵感。崔颢登楼远眺,不觉已是黄昏,凄迷之景惹动满怀心绪,不禁发出了“?”的感慨。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2分,每小题22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时间之旅
林清玄
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给李维一只金表,并对他说:“我在等着你。”便自人群中消失,经过多方查访,李维找到该老妇的住处,老妇却已在他毕业典礼当晚逝世。
八年后(一九七九年),李维成为剧作家,有一天他前往一座老式的旅馆度假,在大厅里,他看到一张摄于一九一二年的女明星肖像。李维查询之下,才知道这位六十年前如花似玉的美女,竟然是八年前送他金表的神秘老妇人。
为了实践八年前“我在等着你”的誓约,李维用自我的意志催眠,终于回到一九一二年与年轻时代的珍西摩儿发生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超越了六十年的时空,爱情随着时空的转换散发出震慑人的光芒。
结局是,李维无意间从衣袋中掏出一枚一九七九年的银币,时光即刻向前飞驰六十年,风流云散,一场以真爱来超越时空的悲剧终于落幕。
这一段故事是电影《似曾相识》( Some where in Time)的本事,情节单纯动人,但是其中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是“爱情”与“时间”的问题,故事一开始几乎是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结局却是,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
“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这是千古以来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大疑问,可是在历史中却没有留下确切的解答。我们每个人顺手拈来,几乎都可以找到超越时空之流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小仲马笔下的亚芒与玛格丽特,沈三白笔下的芸娘,歌德笔下的夏绿蒂,甚至民间传说里的白娘娘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说是熙熙攘攘,俯拾即是。
问题,这些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几乎展现了两种面目,一种是悲剧的面目,是迷人的,也是悲凄的;一种是想象的面目,是空幻的,也是绝俗的。人世间的爱情是不是这样?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假设人间有“美满”与“破碎”两种情爱,显然,美满的爱情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而能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动人热泪的情爱则常常是悲剧收场。这真应了中国一句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
留传后世的爱情故事都是瞬间闪现,瞬间又熄灭了,惟其如此,他们才能“化百年悲笑于一瞬”,让我们觉得那一瞬是珍贵的,是永恒的。事实上“一瞬”是否真等于“永恒”呢?千古以来多少缠绵的爱侣,而今安在哉?那些永世不移的情爱,是不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用来说骗向往爱情的世人呢?夏夜里风檐展书读,读到清朝诗人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对于情爱有如此的注脚:
紫陌眷情,漫额裹春纱,
自饷春耕,小梅春瘦,细草春明。
春日步步春生。
记那年春好,向春莺说破春情。
到于今,想春笺春泪,都化眷冰。
怜春痛春春几?
被一片春烟,锁住春莺。
赠与春依,递将春你,是依是你春灵。
算春头春尾,也难算春梦春醒。
甚春魔,做一场春梦,眷误双卿!
这一阕充满了春天的词,读起来竟是娥眉婉转,千肠百结。贺双卿用春天做了两个层次的象征,第一个层次是用春天来象征爱情的瑰丽与爱情的不可把捉。第二个层次是象征爱情的时序,纵使记得那年春好,一转眼便已化成春冰,消失无踪。
每个人在情爱初起时都像孟郊的诗一样,希望“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到终结之际则是“还卿一钵无情泪”,“他年重检石榴裙”(苏曼殊)。种种空间的变迁和时间的考验都使我深自惕记,如果说情爱是一朵花,试问哪里有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情爱是绚丽的彩虹,人世哪有永不褪色的虹彩?如果情爱是一首歌,世界上哪有永远唱着的一首歌?
在渺远的时间过往里,“情爱”竟仿佛一条河,从我们自己的身上流过,从我们的周遭流过,有时候我们觉得已经双手将它握实,稍一疏忽,它已纵身入海,无迹可循。
这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凄怆经验,即使我们能旋乾转坤,让时光倒流,重返到河流的起点,它还是要向前奔泻,不可始终。
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这种悲观乃是和“时间”永久流变的素质抗衡而得来。由于时时存着悲观的底子,使我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既然“情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一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
“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①只要保有当处的会心,保有在山的心情,回到六十年前,或者只是在时序推演中往前行去,又有什么区别呢?“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
一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九日
注①弘一法师赠会泉法师联语,刻在厦门会泉墓地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电影《似曾相识》的本事以单纯动人的情节,揭示了“爱情”与“时间”的问题,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
B.中国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显示爱情就是一出悲剧,古今中外的无数爱情故事证明了这个结论。
C.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借春天为爱情注脚:爱情是无法超越时序的。
D.这篇散文以时间为经,情爱为纬,阐述了时间之旅的虚无,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
E.“情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一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作者认为要保持平静之心,活在当下是根本,时光倒流也无济于事。
(2)、作者说“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为什么?(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时间与爱情”的解读?请简要分析。(4)、“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认识。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4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第一大讽刺对象就是社会上的某种“拜金主义”的现象。作者用使人极为反感的事例来斥责这种现象,相信大家看过书后一定都会很讨厌谋得斯通吧?都不会再喜欢斯蒂福思吧?对!这就是作者的意图,他想让读者们都去厌恶这些人,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以金钱为中心会给人带来多么大的伤害,那样的人会多么惹人讨厌。在这种强烈的愤慨____的指引下,读这本书的人都会不由得产生一种对金钱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强烈的愤怒,从而____地批判当时的“金钱社会”。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具体生动的世态,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如大卫的姨婆贝特西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____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____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至于对女仆佩格蒂的刻画,那更是栩栩如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情绪 大手笔 甚至 但是 B、情绪 大力度 还是 但是 C、感情 大手笔 还是 也 D、感情 大力度 甚至 也(2)、下列句子中的问号用法,与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____A、这本书我从来没有看过,你看过没有? B、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是李密对祖母的至孝的真情?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困难处境? C、“完了?”赵大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D、什么是自信?自信就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心态。(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A、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B、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C、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D、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
-
8. 星河文学社决定于青年节当晚7点在学校艺术馆举办“五四”诗歌朗诵会,想邀请文学社指导老师参加。请你为星河文学社拟写邀请函的正文。(不超过40个字)
邀请函
王老师:
星河文学社
×年×月×日
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新春拜年致辞:“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人民日报》:“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不行,坐享其成更不可能。只有奋斗,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丰富幸福的内涵、提升幸福的层次;只有奋斗,才能不断增强成就感、尊严感、自豪感,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幸福。
中学毕业,你将完成从少年到青年的跨越。上面的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你就此为校刊“走进十八岁”专栏写一篇稿件,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感。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