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今人发展(14分)

  • 1. 教材不少篇目表现了作家关于“亲子探源”的思考,请你阅读并完成以下任务。

    史铁生从隐忍坚强的母亲身上,获得了诀别苦难、迎接新生的勇气;泰戈尔愿化作金色花,用陪伴报答母亲,躲在树的高枝上nì____笑;冰心笔下,母亲则是被人生之雨打得左右攲斜时,在无zhē____蔽天空下坚强挺立的蔽……他们无一不将母亲奉为生命之源:给予我们生命,更给予我们生活的智慧与勇气。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② 

    (2)、根据语境,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A、yìn B、yìng C、yīn
    (3)、结合汉字卡片,书写正确汉字。

    汉字卡片

    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字音。我们可以据此对它们的字义和字音进行辨析。

    “诀”“决”“抉”声旁相同,形旁不同,请辨析并填空。

    ①犹豫不

  • 2. 读经典名著,亦能对“亲子探源”有新的认识。请你结合选文与所学知识,完成对话。

    【选文一】《五猖会》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知道从古至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选文二】《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攥紧了拳,对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

    同学甲:在鲁迅成长历程中,父亲对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对封建礼教的厌恶与批判,可追溯其幼时父亲之“源”。

    同学乙:我赞同你的看法,《五猖会》中

    同学甲:无父无母的孙悟空幸得两位师傅,他们就像父亲一样,教给悟空许多东西。

    同学乙:是啊,菩提祖师教给孙悟空

    同学甲:另一位师傅唐僧虽没有教他本领,但用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对他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同学乙:是的,(请结合具体情节,阐述唐僧对孙悟空的影响)

二、先贤底蕴(30分)

  • 3. 结合所学古诗词,补全空缺。

    故土乃生命血脉之源

    乡书何处达?

    。(《次北固山下》)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

    知己乃生命志趣之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

    志向乃生命价值之源

    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 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

  • 4. 结合以下文本,探究古人的教育观。

    (甲)论语(节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之者。(《雍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 ,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乙)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汤问》)

    【注释】①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②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③秦青:古代传说人物,战国时秦国人,善歌,以教歌为业。

    (1)、根据所给提示,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加点词

    提示

    意思

    好之者不如之者

    用法:词类活用

    学而不

    成语:贪得无厌

    择其者而从之

    字形探源:金文形体是上面一只“羊”,下面是两个“言”,传说“羊”是吉祥之物。

    薛谭乃求反

    字典释义:①感谢;②认错,道歉;③衰败,衰落

    (2)、下列为【乙】文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B、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C、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D、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

    (4)、【乙】文的故事情节与【甲】文哪个观点相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借助读诗策略,完成以下任务。

    (甲)新竹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乙)令公绿野堂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注释】①龙孙:竹笋的别称。②令公:唐朝对中书令的尊称。又因“绿野堂”为裴度之宅,所以这里的令公指裴度。

    读诗策略

    迁移运用

    抓关键词,体悟特点

    【乙】诗中“”一词,写出堂前之花的特点。

    比较阅读,读懂诗意

    【甲】【乙】两诗借竹、花之类植物,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文内容简要品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 5. 现代文阅读

    慈溪·大隐溪·浙东小九寨

    ①我从小就疑惑,我们慈溪的“溪”在哪里。

    ②书上说,慈溪得名,是因为东汉时有一个孝子董黯,汲溪水滋养生病的母亲,因“母慈子孝”,乃名其地曰“慈溪”。那时,我就想去寻访这条小溪。可是,遍寻现境而不得。成人后,方知这条小溪不在慈溪,在余姚,它就是现在的大隐溪。

    ③慈溪的尴尬就在这里。同一片天地,我父亲出生时是余姚人,我出生时却成了慈溪人。慈溪人的老县城不在慈溪,在宁波江北;“慈溪”的发源地也不在慈溪,在余姚大隐。【A】可笑的是,一个老余姚人的后代却在孜孜不倦地追寻慈溪的根,就仿佛一个男旦在戏中男扮女装追寻自己的夫君,几重的颠来倒去,把人都搞糊涂了。

    ④但是,我还是对“慈溪”一往情深。自从我知道大隐溪就是“慈溪”之后,几度想去探访,也曾路过,可惜因缘乖违,地处深山,位置偏远,不得一探究竟。不过,我安慰自己,也许“慈溪”只是徒有虚名,相见不如怀念,不去也罢。如此,也就放下了。

    ⑤不去“慈溪”,却不能不去“浙东小九寨”。

    ⑥近年来,常听人说起“浙东小九寨”,去过的,都说好,水至清却有鱼,是一个玩乐的好地方。于是,长假时就起了心。网上一查,在余姚芝林,一按导航,就莽莽撞撞地闯了进去。“芝林”这名字好,有诗意,有内涵,该是又一个世外桃源吧。

    ⑦快到芝林时,已车满为患。看来,这地方不枉“小九寨”之名——人同此心嘛。

    ⑧九寨看水,“浙东小九寨”却美在“亲水”。世上的水各不相同,或幽谧,或雄奇,或狂暴,意在欣赏,大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独有这“小九寨”的水,兼有九寨之清,却没有九寨之冷。它像邻家小妹,看着舒心,亲着可心。【甲】站在岸上,心里痒痒;坐在岸边,双脚骚动:走入溪中,一任洗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即此之谓也。

    ⑨这条小溪,当年“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名动浙东号“九寨”,不知它本名是什么,何处发源,流向哪里。

    ⑩我们一路往里走,总不到尽头。【乙】两岸青山,倒映水中,水可见底,不着尘埃,由不得你不去亲一口。溪水太深,难得亲近,溪水太猛,难以立身,而小九寨的水,却正适合你绾了裤脚,脱了鞋袜,趟一趟,遛一遛。溪底,有好几段是平整的石头,被溪水冲得溜滑溜滑,蹇着脚尖,小心溜达,还是蛮有意思的。有的地方,细沙沉淀,脚踩在沙上,犹如按摩。这样的小溪,特别适合小孩玩耍。水轻轻流淌,小鱼儿在石缝间与你捉迷藏——真的,是与你捉迷藏!小鱼儿太小了,是咪咪鱼,只有一两厘米,你得定睛细看,才能找到它们。但是鱼儿越小越可爱,大鱼儿谁没见过呀。难怪,满溪都是小孩,拿着渔网,拎着小水桶,数着自己捉到的小鱼儿;还有帮着小孩的父母,也让他们恢复了童心,就仿佛是小时候在老家河埠头用饭篮捉小鱼一样,也玩得不亦乐乎。

    ⑪小溪长长水清清,越往里走越幽深。一块巨石,立在水中。石上小树,一脸沧桑。两道溪水间,是一带小洲,若不是三五棵大树咬着溪底,大水来时,小洲必被冲走——只见底部的沙石几已镂空,纵横捭阖的是大树的根须。

    ⑫这样的好去处,正可以消磨大半天,亲水吸氧,兴尽而归!

    ⑬归来,犹觉意犹未尽。细查地图,不由一惊,没想到,这条小溪就是大隐溪的上游。如此说来,它就该是“慈溪”了,起码也是一溪之水——不知哪段水是董黯汲水之处,难怪他要把母亲接到溪边,结茅而居。这样清澈的水,在两千多年前,该是有药力的吧。就是两千多年后,仍让人恋恋不舍,就仿佛是前世老屋边潺潺流过的那条一样。如今,它不称“慈溪”,却冠以“浙东小九寨”,在时髦的表征下,不知是否也算得是一种“大隐”呢?

    ⑭九曲连环,几度寻根,名相变动,一以贯之,根在何处,原来就在“浙东小九寨”!有意寻访,无意得之,不亦奇乎!

    (作者岑燮钧,浙江慈溪人,写于2014年10月)

    (1)、借表格,理清探源步伐。


    探源之因

    探源之旅

    探源之果

    事件

    不知“溪”在哪

    闯入“小九寨”

    “小九寨”看水

    心情

     

    心中放下

    期待

     

    不由一惊

    (2)、多角度,品味探源语言。

    ①请在画线句【A】【B】中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我选

    ②请在画线句【甲】【乙】中任选一句,从句式用词角度进行赏析。

    我选

    (3)、览全文,窥见探源之构。

    有同学提议:将第②段“书上说……我就想去寻访这条小溪”删去,文章也能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深思考,剖析探源之果。

    我认为“大隐溪”的得名由来是:

    (5)、联生活,体悟探源之得。

    拓展资料: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南宋诗人夏元鼎《绝句》

    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文章末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与拓展资料的看法。

四、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

  • 6. 现代文阅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考古调查、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这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材料一】项目概况

    2001—2003年

    探源工程的预研究

    初步摸索出一套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为正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4—2005年

    探源工程第一阶段

    开展“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探讨中原地区这一时期的环境背景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

    2006—2008年

    探源工程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把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空间范围从黄河中游扩展至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

    2011—2015年

    探源工程第三阶段

    重点研究课题包括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年代谱系的完善和各地文明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年代学研究。

    2020—2024年

    探源工程第四阶段

    延续前阶段方针和技术路线,将近几年新发现的距今5500年到3500年的重要遗址纳入工程中,并加强了理论阐释方面的力度。

    【材料二】最新进展

    新华社权威快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发布

    12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最新成果。

    项目研究认为,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与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相比,对古国时代的认识更加深化。

    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以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为代表。

    古国时代第二阶段,为距今5200-4300年前后。社会分化进一步凸显,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

    古国时代第三阶段,为距今4300-3800年前后。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

    (新华社新媒体2023年12月9日)

    【材料三】相关评价

    我们要把中华文明结晶的过程、原因、背景、机制、道路梳理出来,从而证实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历史的事实。让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我们研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巍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目的。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共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时间上无缝衔接,至今已获得丰硕的成果。 C、探源工程第一阶段中原地区文明研究成果,为正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D、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的研究在方针、技术路线上有了大胆革新,加强了理论阐释方面的力度。
    (2)、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二】中探源工程取得的最新成果,要求:40字左右。
    (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组将于慈溪博物馆举办成果展,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向前来参观的初中生介绍探源工程研究的意义。

    同学们,

五、写作题

  • 7. 经过以上活动,你一定对“源”字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请完成写作任务。

    父母乃生命孕育之源、知己乃生命志趣之源、恩师乃生命智慧之源、志向乃生命价值之源、故土乃生命血脉之源、文学乃生命滋养之源、文明乃生命历史之源……有过去的他/她/它们,才有现在的我们。

    请以“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他/她/它们对你成长历程的影响。

    要求: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