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课内建构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做则,鞠躬尽 , 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tiē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通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bǎn____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鞠躬尽

    妥tiē
    出bǎn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是 , 正确的写法分别是
    (3)、文段中“鞠躬尽瘁”的意思是
    (4)、“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句中的“的”是助词。
  • 2.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回望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叶嘉莹先生于颠沛流离中饱受家国破碎、生存困顿、生离死别之苦。 B、父母教育子女应该以身作则 , 身教重于言教。 C、王老师诲人不倦 , 学生家长对他十分敬重。 D、期末过后,我明白了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个问题上,就应该不耻下问地向马老师请教。
  • 3. 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 4.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含贬义色彩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B、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C、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D、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 5.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可视作引子,主要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待人厚”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文章最后,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提出了向叶圣陶先生学习的希望。

二、课外提升

  • 6. 下面这幅书法作品是叶圣陶先生的墨宝。下列关于这幅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

    术美,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B、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犹如夏

    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C、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唯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 D、形体均匀齐整,笔画圆转流畅,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 7. 文学家叶圣陶在谈创作体验时曾说过,写文章就是生活本身,乡野田亩农人、车间码头工人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自的生活。文章若是溪流,生活则是泉源,泉源丰盈,溪水长流。这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是(  )
    A、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 C、无限想象 D、社会实践
  • 8. 2024年是叶圣陶先生130周年诞辰。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纪念叶圣陶先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策划一个活动方案。(注意各活动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活动一:参观叶圣陶先生纪念馆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展示活动成果——叶圣陶先生年谱

    (2)、通过这次活动,你一定对叶圣陶先生有了些了解,请你向父亲或母亲介绍叶圣陶先生。

三、阅读突破

  • 9. 阅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3—6段,回答下题。
    (1)、课文第3—6段中记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具体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赏析下面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 , 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转身回去。

    (3)、请简述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四、课外提升

  • 10. 阅读《一根拐杖》,回答下题

    一 根 拐 杖

    朱成玉

    ①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上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②父亲是个待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裹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③周末,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让我在家复习功课。我却偷偷跟着。那天很热,我看到父亲脸上的汗水肆意流淌,可是两只胳膊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④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

    ⑤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就晕倒在地上。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

    ⑥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向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真心。

    ⑦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老人醒过来,向父亲道谢,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支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

    ⑧“谢谢,那你怎么办?”

    ⑨“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

    ⑩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儿来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

    ⑪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站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是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⑫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⑬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⑭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

    (有删改)

    (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

    ①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②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文中第⑤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5)、有人认为应该把此文的题目改为《一根善的拐杖》,和原文题目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五、写作达标

  • 11. 课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相信生活中也总有一些事情让你深受感触。请选取一件小事,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