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每到年末,盘点流行语就成为人们回顾一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是因为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的流行语凝聚了时代的缩影,有的流行语记录了社会的变迁,有的流行语蕴含着生活的体悟。____。

    当然,在流行语年复一年的 ( ) 之间,仍有不少人对流行语充满了怀疑,认为一些词汇不知所云,( ) 了语言之河。其实,要相信语言之河有着相当的自净能力,但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流行语,我们应该持( ) 的态度。2023 年出现的大量流行语,展现出人们强大的语言创新能力。而诸如“哈基米”“挖呀挖”等“短视频流行语”也曾火爆全网,却并没有入选,说明它们很可能只是临时的修辞方式,缺乏稳固性,会自然地( ),沉淀流失。

    (选自王庆峰《“十大流行语” 中的时代记忆》,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迭代 玷污 披沙拣金 优胜劣汰 B、迭代 污染 海纳百川 新陈代谢 C、演化 污染 披沙拣金 新陈代谢 D、演化 玷污 海纳百川 优胜劣汰
    (2)、不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B、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C、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的流行语,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D、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的流行语,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对其的解读不符合《乡土中国》观点的一项是( )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费孝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

    ——齐尔格特·鲍曼

    A、费孝通的“人熟是一宝”指的是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B、齐尔格特·鲍曼的“陌生世界”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因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导致的陌生、冷漠、 自我封闭的现状。 C、“熟人社会”重视人情 关系越亲密越有可能与中心者实现利益目标,熟人之间的界线较为清晰,他人的权利不容易被侵犯。 D、“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和契约来维系,需要重构信任。

二、 (9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扬帆出海,吸引大批海外读者订阅。为何这些中国网文小说不仅国内读者爱看,海外读者也频频“催更”,甚至有部分作品进入了欧美主流文化圈?

    专家认为,网络文学受到海外读者喜爱,重要原因在于内容“好看”:一方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和脑洞大开的设定,为读者提供了缓解压力的休闲方式; 另一方面,融入瓷器、刺绣、戏曲等东方文化元素,又增添了新鲜感“魅力光环”。网络文学构建的故事,常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海外读者阅读时,能身临其境感受中国文化,并产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想法,而形成的正向反馈,又有利于中国网文在海外的进一步传播。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除了好看的内容以外,一系列海外传播生态系统的逐步建立,为其稳定的输出提供了产业保障和技术支持。平台搭建对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至关重要:首先要打造网文阅读和传播平台,让海外读者们有地方看小说;再者这些平台热度要高,日活用户足够多,集纳各种网文品类,带来较强的阅读黏性,吸引读者持续追更。

    事实上,随着阅读逐步深入,海外读者已不满足于只看翻译本,而是开始主动创作。阅文、掌阅等企业积极搭建海外作者创作平台,已培养海外本土作者60余万,产出外语网文作品数十万部。此外,多家平台通过投资海外网站、文化传媒公司等方式,与外方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网络文学IP 改编海外影响持续走高,创作本土化生态初步建立。从文本出海、IP 出海到模式出海,网络文学将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世界级文化现象。

    从最初的海外翻译出版授权,到联动各方共同进行内容培育和IP 开发,中国网文的出海之路正不断进化,既是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也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

    (选自《中国网络文学为何能收获越来越多海外读者》,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一直被视为文明之表征、文化之精粹和艺术之母体,但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的文学在经历过拨乱反正、激情喷发的“高光辉煌”后,传统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 风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台中心,随之,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出现新的变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当代中国文学即遭遇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是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边缘化’退缩态势,二是在世纪之交出现的‘数字化’媒介的冲击。第一次变动让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而第二次则使文学开始步入存在方式与表意体制的技术转型。究其原因,如果说前者是源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掣肘,那么后者则是信息科技的革故鼎新对文学渗透与博弈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第一次变动形成的文学震荡庶几归于平静,而数字媒介下的文学转型才刚刚拉开序幕”。多年前的这个判断今天看来并未过时,不同的是,借由数字媒介产生的网络文学不仅拉开了序幕,而且日渐走到今日文化舞台的中心,与传统文学的影响力收减之态形成鲜明反差,不仅成为“文学会客厅的大象”,还打造出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环视当今“地球村” 的网络文学,只有中国一枝独秀。

    (选自欧阳友权、 罗亦陶《跨文化传播:“地球村” 里的 “中国风” 》,有删改)

    材料三

    2023 年 10 月,起点国际海外网络文学发展趋势图

     海外网络作家约 40 万名

     为三年前同期 4 倍

     00后扛起创作大旗 签约作家中占比

    42.3%

    网络作家成海外热门兼职

    (源自《2023 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文成功出海的最初原因有两点:一是 AI翻译,加速网文“一键出海”;二是社交共读,好故事引领文化交流。 B、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之路正不断进化,出现全球共创,海外网文规模化发展和产业融合,打造全球性IP生态的趋势。 C、随着文学与时代相生相融,文学发展之路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精英文学风光不再,最终成为时代发展的弃儿。 D、网络文学积极展现中国文化魅力,踊跃参与全球泛娱乐市场竞争,践行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了我国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 2023 年10月,起点国际培养了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作家数量3年增4倍,呈爆发式增长。 B、起点国际的签约作家中,00后作家占比接近一半,他们已成长为创作中坚,为网络创作带来新气象。 C、网络作家已成海外热门兼职,兼职者职业背景多元化,从而带动海外网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原创生态。 D、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走上网文写作道路,这是如起点国际一样的网文平台联动各方共同进行内容培育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下列举措不利于“网络文学跨文化出海传播”的一项是( )
    A、网文作家用大开大合的时空奇幻想象、放眼宇宙的宏大视野与体现人性通感的作品去吸引海外读者。 B、打造开放灵活的创作平台,降低海外作者创作门槛,设置创作专区,举行征文比赛等,使网文创作常态化。 C、培养专业编辑团队,运营“写—发—读—改”终端,高效孵化作品,实现多向转化;优化作者薪酬与福利制度。 D、网文企业通过投资海外文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垄断网文市场和限制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形态方式。

三、nbsp;、 (1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游天平山记

    宋 柳开

    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 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曰:“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 惟深曰:“诺。”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

    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 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翊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

    明日,契园煮黄精、 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园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 契园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罗汉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曰熨斗峰。” 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连接,崭岩峭崒,虽善工亦不可图画。

    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 契园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矍然曰         矍然:精神抖擞的样子 B、暮,至明教院       薄:与“厚”反义 C、萝西山                扪:摸,攀援 D、以其所得名也       肖:仿效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B、下瞰白龙潭归                 耳得之为声 C、居艮而首出 , 倚屏峰也         崖限当道 , 世皆谓之天门云 D、始知惟深言不妄             月出于东山
    (3)、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道:宋太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它与“壬戌”均为古代纪年的方法,但纪年方式不同。 B、汤阴:因位于荡水(现汤河) 之阴得名。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一说。 C、衡岳:北岳衡山的简称,属于“五岳”之一。“五岳”之首是东岳泰山,坐落于山东境内。 D、晡:申时,午后三至五点,十二时辰之一。“申时”之前为“午时”,“申时”之后为“未时”。
    (4)、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并未以入山状景下笔,而是以作者与桂林僧的对话写起,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B、在记叙山中胜景时,作者始终沿着自己游览的足迹,时间的先后,空间的位移作记,这与《登泰山记》写法完全不同。 C、作者游山共五日,写景与说景相结合,详略得当,虚实相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写景又写人,人融景中,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效应。 D、文章结尾,特意点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诚有愧色”“不敢形于吟咏”等,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转,而且起到了强烈地对比反衬作用。

四、(18分)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
    (2)、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内容。

    咏雪奉呈广平公①

    宋 黄庭坚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注】①黄庭坚创作本诗时,正在京城任职,虽然生活贫寒俭朴,但仕途顺利。广平公,是诗人的朋友宋盈祖。

    (1)、下列对诗歌各联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雪连天,整个世界都洁净如洗,忽然间,我想起了清澈见底的江沙。首联写出春雪而至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 带出作者的惊喜。 B、夜间听到雪声 时而稀疏,时而密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颔联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C、阵风回转,和雪花一同翩翩起舞,一瞬间就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连上天都感到奇妙。颈联化静为动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 D、虽然雪花尽情地落,寒意痛彻筋骨,但不妨碍桃李日后盛放,享受那美好的年华。尾联毫无寒索落寞之情,反而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
    (2)、苏轼称赞此诗颔联写得好,请你结合颔联替苏轼陈说理由。
    (3)、尾联卒章显志,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作者的“志”表现在哪些方面?
  • 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 句“”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2)、《短歌行》中,“”二句将贤者喻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忧”。
    (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流露出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两句是:“ , 羡长江之无穷。”
    (4)、《师说》开篇即提出“’的观点,托古言事,与当时的“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对照。
    (5)、杜甫在《登高》中写出所见所听听触所感的句是:“。”

五、(12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摘自《我与丽江,遇见美好》,有删节)

    (1)、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文章多次提到丽江古城和古城里的四方街,请结合文本概括古城前世今生的样子。文章写一滴水“再次醒来” “再次醒来”之前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3)、纵观全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我”叙写一滴水经过丽江,请简析其中的妙处。

六、写作题(4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由于清华北大两所学校的争抢,“鹅腿阿姨” 爆火出圈。

    “鹅腿阿姨” 陈女士的走红,偶然中有必然。首先,是物美价廉、健康卫生。鹅腿皆是陈女士亲手冲洗、切配、 腌制和烤制的,起早贪黑用苦功保证品质, “烤鹅腿” 才让学生们吃得放心。其次,是对学生们的胃口。阿姨不断打磨调料配方,改进口味。再有,是“鹅腿阿姨” 身上浓浓的人情味。 “鹅腿阿姨” 以亲人的口吻称呼孩子们、 乐于和学生交朋友。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市场需求旺盛,“烤鹅腿”供不应求,但“鹅腿阿姨” 没有急着雇人增产,也没有忙着流量变现,而是表示要“一碗水端平” “每个学校都得轮流去几天” 。在这种朴素的善良加持下,“鹅腿阿姨” 自然会成为学生们争抢的对象。

    品读这则新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议论文体,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 7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