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阵地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共42.0分)
-
1.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
①有了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及礼器 ②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③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 先秦很多思想都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中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 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 )A、道法自然 B、天人合一 C、以天下为己任 D、为政以德3. 汉朝制度的高度包容和适时调整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 制度的适时调整包括( )①实行“上计制” ②确立察举制 ③设立刺史 ④建立文书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4. 魏晋南北朝被有些学者誉为“小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 )A、《禹贡地域图》 B、《肘后备急方》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5. 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 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农家子弟金榜题名者不乏其人,“三 岁能言诗”、 “七岁能成诵”的神童也屡见不鲜。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南宋政治中心在南方,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 B、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理学的兴起,儒家士人积极投身于基层教化6. 如表反映了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部分史实。这反映了晚清( )年份
文件
主要内容
1901年
《学堂选举鼓励章程》
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耀用,优予官阶”
1903年
《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
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役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开放
C、新旧选官方式的并存 D、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7. “在严重的环境之下,又是革命危机的时候,我们要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 而找到新的道路 ……我们深信同志们奋斗的坚决性及对革命的忠诚,必能使你们战胜一切困难,而坚决地使党走上正确的道路。”该会议内容出自(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瓦窑堡会议8. 如图是1952年爱国防疫卫生运动蓬勃开展中广泛张贴的宣传海报。由此可知,新中国初期的疫病防治( )
A、突出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核心 B、体现了卫生工作的时代特色
C、形成了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 D、消除了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9. 新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创建国际组织。2001 年,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9年参与金砖国家领导人首次会晤;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5年成立亚投行;2016 年举行 G20杭州峰会,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主要是为了(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10. 为了与广大统治地区联系,他们修建了两万英里经过铺砌的道路、桥梁。利用这些道路,携带着多色结绳,经过专门训练的通讯员将种种信息尤其是人口普查资料,带往驻扎在帝国各处的地方长官。材料中的“他们”是( )A、雅利安人 B、阿兹特克人 C、玛雅人 D、印加人11.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代埃及文明延绵约3000年,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属于古埃及文明成就的是( )A、 B、 C、 D、12. 11世纪,英王威廉一世召开誓忠会,让所有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行“臣服礼”并宣誓效忠。封建制初期在欧洲大陆通行的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君统辖封臣的原则,在 英国却变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世纪后期英国王权得到加强 ②有利于促进英国的统一
③为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④国王是名义上最高统治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3. 1838年普鲁士通过雇主责任制法案以强化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制度,并授权地方当局对工人实行疾病保险;1861年《商业保险法》把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工资照发作为明文规定的一项权利。这些法律的制定着眼于( )A、推动国家法律体系建设 B、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C、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D、缓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14.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 “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 “欧洲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② “由于这次危机发生在两个主权国家之间,而且又涉及凡尔赛和约,英法当然不能再用不干 涉政策来推卸责任,因此就宣布实行绥靖政策。”
③重新确立欧亚国家的版图 ……将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等归还给中国。
④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型之情形而区 别之。
A、④②③①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15. 如表是1960~1980年美国雇佣劳动力的职业分布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百分比(%)
数量(千人)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白领工人
43.4
48.3
52.2
28522
38024
51882
专家与技术人员
11.4
14.2
16.1
7469
11149
15968
经理与行政人员
10.7
10.5
11.2
7067
8295
11138
销售人员
6.4
6.2
6.3
4224
4857
6303
办公室职员
14.8
17.4
18.6
9762
13723
18473
蓝领工人
36.6
35.3
31.7
24067
27807
31452
服务业工人
12.2
12.4
13.3
8023
9719
13228
农业工人
7.9
4.0
2.8
5176
3127
2741
A、战后的社会运动 B、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国家的宏观调控 D、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6. 《唐律疏议》规定“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由此可见,唐律( )A、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B、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C、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D、将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17. 如图为世界古代某一帝国的疆域版图,关于该古代帝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B、其商人的商业活动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域
C、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同时推广希腊文化
D、其法律成就对欧洲法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 1942年初, 一位抗日将领给妻子的家书中写道: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位于缅甸),因上面 大计未定 ……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这则家书可以说明( )A、中国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C、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D、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已经形成19. 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 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 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变 B、机器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C、蒸汽时代工人工作生活环境恶劣 D、工业革命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20. 新世纪开始之际,互联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英语则成为统治语言。欧洲和亚洲都有人担 心,互联网显示出世界不仅向全球化、也向美国化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 “信息技术正在取消时间和距离的概念”,缩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即世界各地的人们 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做生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② 发达国家引领信息技术发展
③ 信息技术改变了商贸经营模式 ④ 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 致远舰为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在甲午海战中沉没。如表为有关致远舰沉没的历史叙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向吉野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摘自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该舰的管带下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2016年致远舰考古调查发现致远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舶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A、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D、历史研究要以搜集和解读史料为第一要务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8.0分)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一一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一一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材料三: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对中国边境的基层社会发展提出了“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项工程的整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一一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和影响。(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型国家”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众认同新型国家的原因。(3)、 结合所学,指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治理中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措施。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中央官学中规格最高的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从唐朝的三品降到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不少基层官僚的子弟以及寒素子弟也进入国子监听读。宋朝的法律一般禁止工商业者本人应举做官,但其中的“奇才异行者”也可参加科举考试,并允许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对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宋朝出台给太学生增发伙食补助、允许贫困太学生在校留宿等政策。宋代教育虽然逐渐“平民化”,但也远未达到区域尤其是城乡协调。——摘编自周宝荣《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
材料二:大学本质上和小学、中学等不属于同一类型。大学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它到底哪儿重要呢?“必须强调,大学这一机制实际是中世纪的发明”,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当然也就是最重要的知识生产机制。大学一开始是一个买卖知识的地方,买卖的对象是法学的知识,第一个大学就是以法学院闻名的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于公元1088年)。教授们把查士丁尼制定的《国法大全》拿过来当材料研究,使得法学知识得以系统化地生产,法律因此厚重地重新覆盖了整个西方。大一统的王朝不可能有大学,只会有国子监,读书人不是去那里买知识,而是去接受内容完全确定的培训,成为权力系统需要的接班人。大学和这种教育机构内在的逻辑完全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李筠《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
材料三: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了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领导机关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任职期间,蔡元培先后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和《对于教育宗旨之说明》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新思想。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此乃他为民国教育提出的“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后,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助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国子监”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教育平民化的表现。(2)、 根据材料二,指出大学区别于国子监功能的关键词,并分析中世纪欧洲出现大学的背景。结合所学,概括大学教育的历史作用。(3)、 根据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并阐述其意义。结合所学,指出蔡元培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社会并非稳步前进,也不会跳跃式或随机发展。相反,它像季节一样流转:冬天结束,春天来临。经济浪潮
历史阶段
中心国家
技术引领
对应危机
第一次浪潮
1780-1830 年
英国
蒸汽机
1837年经济恐慌
第二次浪潮
1830-1880 年
英国
钢铁制造
1873-1879 年长萧条
第三次浪潮
1880-1930 年
美国
电气化和化学制品
1929-1939 年大萧条
第四次浪潮
1930-1970 年
美国
汽车、石油化工
1974-1980 年两次石油危机
第五次浪潮
1970-2010 年
美国
信息与通信技术
2008年持续至今的金融危机
一一摘编自詹姆斯•穆迪等著《第六次浪潮:一个资源为王的世界》
上表反映了 1780-2010 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以科技和经济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