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 1.  据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农具主要是用于锄耕的耒耜;龙山文化遗址中多次发现石犁残块;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三角形石犁。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  )
    A、牛耕技术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形成 C、土地耕种效率提高 D、农业技术出现变革
  • 2.  春秋前期,鲁国大夫季氏和叔孙氏一度掌握鲁国政权。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些史实反映了(  )
    A、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B、爵位继承制被破坏 C、周天子的权势衰微 D、霸权更迭较为频繁
  • 3.  
    如图所示是汉代画像石《盐井》拓片,图中的人们正在烧柴煮盐。成书于东晋的《华阳国志》则记载了汉代四川使用天然气煮盐的“火井”。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画像石作为一手史料比《华阳国志》更为可信
    B、画像石属于艺术作品史料价值不如《华阳国志》
    C、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补充可丰富历史认知
    D、现有的史料难以支持汉代四川盐井问题的研究
  • 4.  魏晋时期,绘画呈现多元化倾向。寄情于自然的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派,宗教人物画也随之大量涌现。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世俗文化的发展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三教鼎立的形成 D、社会思想的变化
  • 5. 邸店,亦称邸舍、邸肆、邸铺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的邸店主要供往来客商堆放货物,提供住宿给客商,同时也从事区间性的商业贸易,并从中抽取佣金。唐代邸店的发展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D、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
  • 6.  唐代中期以后,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的地位不断上升。到唐末,枢密使有了专门的办公机构——枢密院,“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最终确定。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表明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 B、成为宦官专权的根源
    C、说明了唐代中枢机构的异化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7.  下表所示为宋代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情况。由此可推知,这些地区(  ) 

     

    时间

    商税收入

    镇江府

    熙宁十年(1077年)

    39502贯962文

    嘉定时期(1208~1224年)

    206298贯298文

    秀州华亭县

    熙宁十年(1077年)

    10618贯671文

    绍熙时期(1190~1194年)

    48463贯774文

    A、纸币的地位提高 B、官府压制商业发展 C、商人的税负加重 D、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 8.  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 9.  元代天文学家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四海测验”,对南海、北海、大都、益都、登州、太原、西安府、成都、南京、扬州、琼州等十七个地点测定了北极出地高度,其范围之广,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这(  )
    A、是对传统天文学的系统总结 B、得益于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重建
    C、说明元代科技水平全面领先 D、改变了传统科技偏重实用的特点
  • 10.  明朝建立之初,蒙元军队退守蒙古,这严重影响着明王朝的国家安全。面对倭寇的侵扰,明王朝并无多余的精力应对。对此,朱元璋只能通过一系列的禁海措施,以削弱倭寇的实力。这反映出明初(  )
    A、国家主权遭到殖民者侵犯 B、禁海政策导致倭寇犯边
    C、国家战略中心在内陆边疆 D、统治者的海洋意识浓厚
  • 11. 明代设六科给事中(正六品),“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内外章疏下,分类抄集,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 ,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由此可见,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
    A、有助于规范六部的职权 B、旨在完善官吏监督体制 C、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强化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 12.  清朝初年,统治者为保证丁税收入,把战乱期间逃亡之人的丁银匀于现丁之中,以致农民“稍可存活者,丁至数两。即贫无立锥者,亦每丁一两矣”。这说明清初(  )
    A、赋税主要征收对象存在反复 B、丁税收入是政府的主要财源
    C、摊丁入亩的政策落到了实处 D、赋役制度的改革具有必要性
  • 13.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诵不衰。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 ) 
    A、强调道义责任 B、倡导经世务实 C、追求和谐共生 D、崇尚守正创新
  • 14. 1898年1月,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请求光绪帝决定变法。他提出翻译乃“强国第一义”,应“择书布译”,并提倡“广译”。这体现了晚清时期( )
    A、文化救国思想的兴起 B、翻译思想的深远影响 C、仿洋改制的变法思想 D、翻译活动的文化功能
  • 15.  考古资料显示,从拉斯舍姆拉盖特奈和美索等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遗址所出土的雕像、狮身人面像和装饰图案,都表现出了埃及的艺术风格。叙利亚的阿斯塔特神和巴尔神也受到部分埃及人的崇拜。这反映了(  )
    A、古代文明形成多元特征 B、两河流域文明历代相承
    C、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互鉴 D、古代西亚文化具有统一性
  • 16.  奥尔梅克文明是已知最古老的美洲文明,享有中美洲“文明之母”的美誉。在奥尔梅克文明遗址上出土了一枚圆柱形玺印,考古学家发现玺印图案的符号“与玛雅日历上的日期符号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  )
    A、美洲天文历法知识丰富 B、印第安文明具有继承性
    C、玛雅文字已被成功释读 D、美洲文化呈一体化特征
  • 17.  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写道:“正是欧洲的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开发巨大的工业资源,这种力量与规模,必然在短期内打破西欧、特别是英国至今的工业垄断。这两种情况又反过来对美国本身起着革命的作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欧洲移民深刻影响了美国历史进程 B、移民活动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C、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国际关系变化 D、黑奴贸易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 18. 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D、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多样性
  • 19.  有学者指出:“丝路贸易的主要商品丝绸、茶叶都出自中原,丝路沿线都是干旱、半干旱的游牧区,茶是牧民不可或缺的食材。因此,茶叶在丝路沿线的需求是刚性的,价格稳定。如果说丝绸是需求弹性高的商品,那么茶叶则是需求弹性极小的商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丝绸之路促进中原生活方式传播 B、地理环境阻碍了丝路贸易的扩大
    C、丝路商品组合提升了贸易稳定性 D、丝路贸易助推游牧民族汉化进程
  • 20.  
    如图所示是德国科隆大主教(1722-1725)的一幅肖像画。画中他穿着象征着智慧和地位的“中式丝质睡袍”,正用中国瓷器享受着一杯异域饮料,是茶、咖啡或是巧克力。该画作体现出(  )
    A、欧亚非人民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中西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东方传统手工业仍具有市场优势
  • 21.  继承古传统有明显的希腊印记的雕像这些雕的头部运用希腊风格刻画一个希腊人物,但雕像的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的。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  )
    A、促进了区域间文化交流 B、导致希腊文化中心转移
    C、推动了各国文明一体化 D、打破了世界隔绝的状态
  • 22.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陈迹,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普鲁士也因此开启了民主改革进程。从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 )
    A、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 B、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 C、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铲除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 23.  20世纪50年代,鉴于工人和农民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情况,党中央和政府推行教育面向工人和农民的政策,诸如减免学费、补助困难学生、适当放宽工农子女入学和校内学习的年龄限制、在劳动人民居住的地区增设复式班等。这些举措(  )
    A、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B、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实现了普及教育的目标 D、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
  • 24. 旅游业发展中的名牌产品或“金字招牌”。 据世界旅组织的统计,2022年印度泰姬陵的收入约为30亿美元,柬埔寨、吴哥古迹收入高达1152万美元。这说明(  )
    A、各国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B、文化遗产宣传应有全球化思维 C、世界自然遗产遭到过度开发 D、文化遗产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德宗时期实施两税法,税收以钱计征,市场上的货币不足,从而出现“钱荒”问题。在钱重物轻的形势下,农民只能贱卖绢帛以换钱交税。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繁荣,国内铜钱大量“泄之四夷”。由于各种原因,铜钱的实际购买力长期低于其实际价值,民间往往将铜钱融铸成器皿,或是直接储藏起来。铜矿的贫乏使得铸币的原料长期短缺,政府铸钱成本则长期居高不下,唐代时铸钱1000文需1200文的成本,至南宋初年进一步增至2400文。尽管宋代铸币量达唐代的几十倍,但东南地区的“钱荒”问题仍十分严重。 

    ——摘编自葛金芳等《宋代“钱荒”成因再探》

    材料二:针对钱荒的现象,唐代政府除努力增加铸币量外,还实行铜禁和钱禁,“除铜镜外,一切不得买卖私造(铜器)”,不得销融钱币,“所有私贮现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同时,唐代政府又“禁钱不得过岭南”。此外,唐政府还努力维持钱帛并用的复本位货币制度,鼓励用帛支付。到了宋代,政府又发行交子、会子以缓解钱荒问题。但直到明代白银货币化之前,钱荒问题一直存在。 

    ——摘编自徐恒泰《唐代钱荒刍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钱荒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危害。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唐宋政府应对钱荒的措施。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辖区辽阔,权力颇重。行省高级官员多是蒙古、色目与汉人交参任用,并使用圆署会议制,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共同商议,“事从公议”。行省的军权由丞相、平章掌握,而财权则另有专官。专官各司其职,甚至“出入不复关闻”长官。行省治下的路、府、州、县官员的任用、迁调、考课由吏部和枢密院负责。元代又置江南、陕西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廉访使,对行省官员有弹劾、按问之权。在行省区划上,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各行省无险可守且北向门户洞开。时人曾评论说:“方伯(行省)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摘编自朱寒冬《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发微——读<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成祖时期,为协调地方事务,开始派遣都察院的都御史、御史担任巡抚。巡抚可以监察地方,同时也处理朝廷指派的其他事务;事毕还朝。明朝中后期,巡抚已经“总领一方,凌驾三司”,职权扩大到军政、民政各项事务。同时,巡抚又“带风宪之衔,不独地方利弊可言,即朝廷大政无不可入告”。朝廷也逐渐允许巡抚开府建衙,携带家眷常驻地方。此后,巡抚不得不更多地考虑地方官员的利益,对地方的监察职能逐渐减弱。到了清代,督抚制度完全固定下来。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不敢专决大政”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督抚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督抚制与元代行省制的相同作用。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收藏文化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普遍意义上的博物馆文化则起源于欧洲。 15~16世纪是欧洲早期博物馆萌芽的重要时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财富的渴望,旅行者们将世界各地的动植物、珍奇异宝带到了欧洲,扩充了私人和皇家的收藏规模。伴随着欧洲社会性质的转变与人性的解放,人们反对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禁欲主义,对希腊罗马时代的古迹、古籍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与研究,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达尔文、哥白尼等人的自然新观点动摇了神学权威,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扩充了自然标本的收集量。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编写并出版了《百科全书》,传播了唯物主义、民主思想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推动了欧洲现代博物馆的产生。 

    ——摘编自易丹妮《欧洲早期博物馆的兴起:背景与历程》

    材料二     1847年,中国人林针游览了美国的博物馆并将其见闻记载于《西海记游草》,这是中国人关于外国博物馆的最早记载。中国第一位驻美使臣陈兰彬所著的《使美纪略》,记述了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纪念馆的信息。19世纪末,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如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在一系列维新运动中曾提出建立博物馆的主张,并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但由于运动失败而没有付诸实施。当时中国办博物馆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在此影响下,1905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馆。 

    ——摘编自杨海燕《中西方博物馆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早期博物馆发展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创办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建立的意义。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闻传播应该自由而真实地再现事实,但在英国殖民扩张时期,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报刊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通讯社以“公正”为名,实际上充当了政府殖民扩张的工具。它们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政体、文化的先进性,并将侵略描绘成一种高尚的开化行为。如《每日邮报》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看这样的好事。”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的报纸《遐迩贯珍》,刊有保险制度、自由贸易政策、蒸汽机工作原理、地圆说、医学等,虽以待播西方文明为重点,但其目的是赢得中国人对英国及西方文明的好感,从而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宗教渗透。……英国资产阶级在宣扬自身先进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将新闻自由思想带到新的土地上,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涌现了主张出版自由、批评殖民政策的大众报刊和民族报刊。埃及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穆罕默德•阿布笃于 1884年创办《团结报》,并撰文表示:“英国不撤兵,埃及人民的斗争永不罢休!” 

    ——摘编自李岑岑《英国近代殖民扩张中的新闻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