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过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这个三十多年里,中国发生了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大变迁,社会呈现出大移民、大流动的状态。乡土中国的中国人,也就是乡下人,从“土”里拔出来,抖抖身上的泥土,面貌渐渐脱离了“土气”,向城市进军。有些村子成了工业发展基地,很多外来者来打工,从而发展成了镇,或者城;有些城郊村庄在城市开发中成了市民,不再是农民;大部分村庄虽然还是农村,但是土地对于他们的关系已经根本上改变了,主要的经济收入不再是土地,不是种地了,而是进城打工了。年轻一代几乎和城里人没大差别,都到城里见过世面,走南闯北。

    哪里还有年轻人在农村种地呢?土地已经不再是束缚了。不少农户干脆撂了荒,或者包给别人家。承包种地的年轻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乡下人,而是当了“经理”,办了生产工厂,成立了“公司”。不满意了,可以转包,自己走掉,也不是束缚在土地上如同植物,无法游走。这种土地里拔出来的人们,游走自由多了,所以,农村社区的“熟悉”也在向“陌生”转型。很多人离开家乡后,过年也不回村了,甚至数年都不回去了,即使是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之间,也可能多年不见面了。

    整个的社会因为流动,血缘在让位于地缘关系;熟悉让位给了“陌生”;“古道热肠”也在让位给“冷漠”。现在这个流动性大,又是手机电脑“刷屏”的社会,匆忙里,大家一起吃个饭都不容易,一家子人家一起吃个饭也简直成了奢侈。有个读者在网上评论说得好,“我们的社会在碎片化,家庭也在碎片化”。乡土社会在高科技和城市化大潮里,“土气”被洗刷得剩不了多少了,越来越呈现出“陌生”。

    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所以发展出了典型的契约社会,宪法两百多年非常稳定。契约习惯和法理社会一起,为陌生社会的人人关系的处理所接受,因为其运用了普遍原则,而不是因为“熟悉”就因人而异的人情原则。可以期待,乡村人进城的脱去乡土的人们,在面对陌生的人群中,会更容易发展出契约精神和法理社会的。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自觉分裂,部分人外出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了乡愁。 B、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C、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D、整个的社会因为流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人们相处时的“古道热肠”会消减,人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陌生与冷漠的态势。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外婆家并不是我们认知中的“自己家”,引出了“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的论点。 B、高科技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人和人之间越来越“陌生”,由此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已经不复存在。 C、材料二末尾举了美国发展出契约社会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社会流动可能更有利于发展出契约精神`和法理社会。 D、材料二首先指出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现象,接着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第29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11月5日在石壁客家祖地举行,海内外客属乡亲共8000余人齐聚祖地,寻根谒祖。 B、抖音已经连续三年推出“新农人计划”扶持农业,“三农”创作者介绍家乡景色、特产,售卖农产品等,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C、深圳凭借着开放的政策、创新的氛围和多元的文化,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农村青壮年前往,寻找发展的机会。 D、山西忻州神池县与外界没有相通的公共交通,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有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家乡的文化生活和过去有了很多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当下“乡土中国”有了哪些变化。
  • 2. 现代文阅读Ⅱ

    奶奶与孙子

    [葡]特欧琳达·热尔桑

    他们一起去了海边,因为那是个美好的上午。奶奶穿着浅色的半裙,牵着孙子的手。一路上她都非常高兴,连她的心儿都在歌唱。

    孙子提着一个小水桶,打算拣些贝壳和海螺,就像之前和奶奶一起去海滩时那样。他一路上都很高兴,连手里的小水桶都在舞蹈。

    他们抵达的时候,那片海滩的状态十分宜人——阳光明媚,海浪很低;几乎不起风,海水也不冷。因此,孙子有很多时间去寻找贝壳和海螺,以及在海里泡澡。奶奶坐在一块岩石上,一双眼睛透过眼镜看向孙子,

    多么美好的上午啊!奶奶也脱掉了外衣,只穿着泳衣。接着,她摘下眼镜,将其放在一块岩石上,跟随孙子下了水。奶奶不会潜水,但允许孙子独自潜水。他只有五岁,游泳时却像条鱼一样自如。

    不过,为了不吓到奶奶,他从不会游得太远,也不会潜得太深。他知道她很容易受惊,所以他喜欢保护她,不让她感觉害怕。

    奶奶害怕很多东西:木棒——可能戳伤眼睛;打开的窗户——小孩可能从那里掉下去;海——人们可能在里面溺水。奶奶能预见所有这些危险,并总是提醒他。他总是听着,但不太当回事,只是稍微注意些。

    他什么都不怕。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很享受奶奶投来的目光。时不时地,他会转过头来,看看奶奶是不是坐在那里,望着他。之后他便不再管她,重新做回世界之王。

    因此,他们俩很享受彼此的陪伴。尽管现在,世界在她眼里似乎有些模糊。尤其是远处。啊,上帝啊,她把眼镜忘在岩石上了。他们俩必须回到那里,且必须尽快,因为奶奶不戴眼镜的话,就什么都看不见。但当他们回到岩石处,眼镜却不在那里。奶奶不明白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那块岩石吗?

    是不是涨潮了,眼镜被海浪卷走了?是不是有人经过,把它拿走了?好吧,这事也不严重——奶奶找累了,不想再找了,于是便这样想。配副新眼镜就好了。

    她和孙子走到海浪边,然后爬上沙丘,寻找白莓。奶奶还没看见白莓呢,孙子却很快就摘了一些。时间过去了很久。他们都没有发现自己已经走远了。孙子越来越开心,原本用来装海螺的小水桶,最后却装满了白莓。奶奶想,尽管丢了眼镜,这仍然是个完美的上午,就和之前几次一样。

    直到刮来了风。

    不知道为什么,天空竟然在瞬间就乌云密布,风也越刮越大。蓝天被厚重的云层挡住,消失不见。疾风卷起了沙子,把它们吹得越来越高,呼呼作响。沙子拍打着他们的脸庞,以至于他们必须半合上眼皮,以防止眼睛进沙。

    这个上午已经结束了,现在他们赶着回家。

    但是,突然,奶奶不知道自己现在位于何处了。身边是一座座高高的沙丘,她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他们凭着感觉,朝海滩的反方向走。但是,应该左转还是右转呢?奶奶不知道那些建筑物在哪里。除了沙丘,她在地平线上什么也没看到。加上没有眼镜,奶奶感觉迷失了方向。

    “我的脚疼。”孙子说。

    “让我看看,”奶奶说,“有一根刺,”不戴眼镜的话,她靠近点还是能很清楚地看到,“但是刺扎得很深,我没办法把它弄出来。回家以后,我可以用根针把它挑出来。现在我们赶紧走。”

    “我脚疼。”孙子说着,哭了起来。“一会儿就不疼了。”奶奶说。

    风把她的半裙吹起来,沙子拍打着他们的腿和手臂,甚至爬上他们的脸庞,想要进入他们的眼睛。孙子用沾满沙子的脏手,揉了揉眼睛。

    “我走不动了,”孙子说,“脚疼。”

    “奶奶不能抱着你走,”她说,“奶奶的身骨不够强壮。”

    她用手拽着他走了几步。他一边哭一边把脸埋在她的半裙里,以免沙刮进眼睛。“我走不动了,”他坐在地上,拿帽子挡住脸,“我脚疼。”“我抱你一小会儿吧,”奶奶退让了,“但就一小会儿。”她用双臂把他抱起,迎着风前进。

    孙子很重,但奶奶没有放弃。她坚定地走着,每走一步,拖鞋都陷进沙里。奶奶开始害怕迷路。

    很多年前,奶奶失去过一个孩子。她总想将它遗忘,但它会在突然间再次闪现,甚至是在梦里。一个孩子发着高烧,全身滚烫,而她怀抱着他,奔跑在迷宫般的医院里。过了几日,她失去了这个孩子。当她被告知自己已经失去这个孩子的时候,她愣了很久,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现在,她怀里抱着另一个孩子,再一次迷失了方向。

    那时,她的人生中只有风沙,而她在风沙中拖拽着自己,徒劳地斗争着。

    现在,她感觉骨头很痛,承受不住孙子的重量。如果她突然之间瘫在地上怎么办?小孩会走远,独自一人去寻找救助吗?他会不会迷路?她会不会失去这个孩子?

    她放下孙子,在他身旁的沙地上坐下。

    “我们歇一会儿吧,”她气喘吁吁地说,“把头靠在我肩上,躲一躲这风。”她想哭,但她不可以放弃。照看他是她的职责,她会找到回家的方法的。

    但她感觉到迷失。世界成了个没有东西南北、模糊不清的东西。他们俩都迷失在风沙之中。

    “奶奶,你看,那是洛伦索先生的狗!”孙子突然抬手,指向一条正朝他们跑来的狗,并重新迈开了步子。

    “谢天谢地!”奶奶说,跟了上去。现在他们得救了。洛伦索先生的咖啡馆就要出现了,仿佛沙丘中的一座灯塔。跟着这条狗走就行了。

    孙子忘记了脚里的刺,也忘记了疼痛,几乎是开心地跑在狗的后面。

    很快,他们就在咖啡馆里坐下了,观望着疾风卷起沙子的景象。但现在,这景象发生在外面,在窗的另一边。

    奶奶点了一杯咖啡,孙子则点了热巧克力。他们朝对方微笑着,世界重新变得完美了。

    “我太一惊一乍了,而且把事情想得太戏剧化,”奶奶想,“最终,我们还是穿过了风沙。明天早上呢,我就去配眼镜。”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奶奶害怕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事物,可见她是一个胆怯敏感的人,和什么都不怕的孙子形成鲜明对比。 B、原本准备装贝壳和海螺的小桶,最后却装满了白莓,符合孙子的孩童身份,表现了其天真的个性特征。 C、本文和《老人与海》都将人物置于险境,在人与自然对抗的过程中,展现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D、小说的最后,奶奶和孙子朝对方微笑,因为他们共同穿越了风沙,回到了平淡而温馨的日常生活中。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几段交替描写奶奶与孙子的行动、心理,写出了二人的和谐默契与亲密无间。 B、“眼镜”这一物象在文中几次出现,虽所占篇幅不大,却对情节发展有重要作用。 C、文中插入了奶奶曾经失去一个孩子的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完整。 D、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结构精巧,有伏笔,有照应,结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3)、文中有多处对奶奶心理活动的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假如你是一名主编,某编辑将本文选入杂志时修改题目为《对抗风沙》,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

    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义,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糖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 , 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渭大顺。

    (节选自《礼运》)

    材料二:

    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 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盖A贵仁者B寡C能义者D难也E故以F天下之大G而为服H役者七十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指停止,与我们现代汉语中所说的“争论不已”中的“已”词义相同。 B、法,指遵守法律,“天雨雪,苏武啮雪”的“雨”表示下雨雪,二者用法相同。 C、七十人,文中指的是坚定追随孔子,信奉其思想的优秀弟子,也称七十二贤人。 D、君,指统治、主宰,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君”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于人像酿酒的酒曲于酒一样,君子像以醇厚的酒曲酿造美酒一样讲究礼义,故成君子,小人像以淡薄的酒曲酿成薄酒一样不重视礼义,故成小人。 B、《礼运》认为礼是义的果实,需要和义协调配合。所以即使先王没有礼制,也可以凭借义产生出来。能够将礼和义协调,且讲究仁爱,人就会变得强大。 C、只有天子以德为车,以音乐为驾驭,诸侯以礼来往,大夫以法相互配合,士人以诚信相互考察交往,百姓以和睦相互守业生活,才能达到大顺境界。 D、韩非子认为看重仁的人很少,能够行义的人更是难得。孔圣人修身养性,宣扬儒道,周游列国,但天下很少人赞赏他,韩非以此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

    ②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

    (5)、两则材料分别是儒家与法家的代表作品,均谈到了“礼义仁爱”,两家对此的看法有何不同?
  • 4. 古代诗歌阅读

    莎衣

    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苔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莎衣的颜色和质地,诗人在船边倚靠,吟唱,钓鱼,流露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B、颔联通过对渔人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表明自己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对现实浑浊官场的厌恶。 C、颈联写了不同场景下渔人脱下莎衣的情景,“狂脱”和“乱堆”写出了渔人的无拘无束。 D、全诗立意新颖,语言清丽,虽侧重咏物,却又不着痕迹地将丰富而深切的情感寄予其中。
    (2)、后人评论本诗尾联“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传神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提到虽然陈涉身份低贱,能力平庸,但他率领疲弊之军攻打秦国是民心所向,“ , ”,东方诸国也起义抗秦,最终灭亡了秦国。
    (2)、谢灵运曾盛赞曹植文学才能:“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而李白的《将进酒》则让我们看到了曹植的另一面:“ ,”。
    (3)、王老师说虽然数字“三”在古诗文中多为概指而非确指,但我们学过的诗文中也有许多数字“三”表示确指的,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为了弥补死亡带来的缺憾,大自然给予所有生物另外一项权利——繁殖,并推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形式。其中的无性繁殖, ____。以自我克隆的方式进行的繁衍不涉及任何基因交换,母体是什么样子,____。它们对“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得结婚”这类法律条文完全置之不理,是一种独立的“自己嫁给自己”的繁殖方式。

    比如蚜虫这种虫子,个头很小,但数量极多,经常密密麻麻地爬满菜叶和棉叶的背面,在我国北方又被称为“腻虫”。它们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无性繁殖。如每年11月正是雌雄蚜虫交配的高峰期,如果碰巧在雌蚜方圆几分米的距离内找不到雄蚜,这些伟大的母亲就会开始一项了不起的工程:____。

    在大自然延续物种多样性的努力中,动物的自我克隆毋庸置疑也是它救赎之旅的重要环节。在“先生存,再发展”宗旨下,通过自我克隆这种方法,太自然向我们展开的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为原杰平淡的世界增添了许多色彩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少平背着一卷烂被褥,手里提着那个破黄帆布提包,离开他的亲戚家,出了阳沟,来到了大街上。

    落日再一次染红了梧桐山和吉塔山。东方远远的天空飞起几朵红霞,边上镶着金色的亮光。

    初伏已经来临,城市的傍晚一片燥热。街道两边枝叶繁茂的梧桐树下,市民们光着膀子坐在小凳上, ①____地摇着蒲扇。姑娘们大都穿起了裙子,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给这个色调暗谈的城市平添了许多 ②____景象。

    少平背着自己的行李穿行于人群之中。不过,在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里,他此刻不再像初来时那般不自在。少平现在才感到,这样的城市是一个各色人等混杂的天地;而每一个层次的人又有自己的天地。最大的好处是,大街上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关心谁。他衣衫行装虽然 ③____,但只要不露羞丑,照样可以在这个世界里自由行走,别人连笑话你的兴趣都没有。

    (1)、下列句子中的“一片”和原文中“城市的傍晚一片燥热”中的“一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要密切联系群众,军民打成一片。 B、每一片秋天的落叶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C、一片冰心在玉壶。 D、我爱山居好,林梢一片晴。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落日再一次照着梧桐山和吉塔山。东方远远的天空有几朵晚霞,边上发出亮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材料二:近期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根据饭卡消费记录,为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次、消费低于一定额度的学生“点对点”充饭卡,“静悄悄”地帮助贫困学子……这些做法受到点赞和欢迎。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对“恻隐之心”的理性认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