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礼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具有先天优势,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积极作为。

    礼仪文化是以礼仪为内核的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器物等的总称,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中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修齐治平”就与礼仪息息相关:“修身”就是要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齐家”就是要长幼有序,家庭和睦;“治国”就是重视礼仪熏陶,实现以礼治国;“平天下”更要以礼服人,实现天下太平,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

    中华礼仪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各民族存在文化禀赋、宗教风俗、价值体认等差异的前提下,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接触、相互融会、协同内聚,在礼仪文化上逐渐呈现出共同发展、交融一体的趋势,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打下了深厚根基。

    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将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抓手。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当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承弘扬优秀礼仪文化,进一步优化礼仪教育课程,丰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家庭、社会、社会教育主体合力。通过礼仪文化教育,用共同的民族文化凝聚民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蒋璟萍《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无法”的乡土社会,缺乏维持秩序的力量,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 B、立足行为规范,礼与法律无异,而从维持规范的行为力量上说,两者存在差异。 C、礼不需要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只要善于教化,就能使个人养成敬畏之感。 D、做了不道德事不仅见不得人,还会遭人唾弃。由此看来,道德的教育重于“礼”的教育。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与礼仪息息相关的“修齐治平”造就彬彬有礼的君子,礼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 B、代代如是的乡土社会里,可以信任的不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前人的生活经验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生活指南。 C、“礼治”不像“人治”,它不易引起误解,原因在于礼是传统,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礼治。 D、充分发挥教育的力量,重视礼仪文化,以礼仪教育为抓手,有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庸》:“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为父母守孝,彰显了我国的“忠孝”文化理念。 B、《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座次不一,体现了尊卑有别。 C、在公司年会上,小刚和一名女同事作为优秀员工同时登台领奖,小刚主动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女同事,这一举动说明他懂得女士优先,知道公共场合的礼仪。 D、《礼记·冠义》:“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代男子举行冠礼来表示其已经成年,可以以成人的角色参与事务。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材料一费孝通先生说:“人服礼是主动的”,孔子也很重视人服礼的主动性,材料二却说“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两者矛盾吗?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爱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乐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了,又搭着长得富态,几乎忙得喘不过气来。不必提其他,就光拿上下轿车说,穆女士也便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久疼爱着自己,但是更爱他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其他,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疼爱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说他的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平白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博爱,开饭!”她赌气似地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方先生既丧了妻,没人给他做饭吃,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了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给她的名义是秘书,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个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今儿个早上是,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哼!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像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

    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关于穆女士上下汽车的细节描写,寥寥数语却极富画面感,一位丰腴的太太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的形象跃然纸上。 B、穆女士虽然很关怀二少爷的学业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却由衷怜悯方先生的不幸遭受,并在向冯女士谈起他的不幸时湿了眼圈。 C、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像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表明穆女士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只是表面上热心。 D、穆女士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好,但实际上她是既吝啬又世故。
    (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由穆女士处理方先生丧妻之事、享用早餐、听取冯女士汇报日程这三个场景构成,情节紧凑,有助于集中刻画人物形象。 B、小说运用大量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的发展,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C、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多侧面、多角度、生动地刻画了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 D、小说运用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认为热衷社会公益活动、追求自由博爱,实际上伪善、空虚、冷漠、吝啬的所谓的善人穆女士。
    (3)、“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本篇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试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子曰:“在于尊贤而不肖。”子路曰:“由闻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仇之。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子曰:“《诗》云:‘恺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朕每思此,不敢纵逸。”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陛下所明,实同古义。”太宗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 , 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选自《贞观政要·论君道》)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玄龄A昔从我B定天下C备尝艰苦D出万死E而遇一生F所以G见草创之H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贱,轻视,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贱”意义和用法不同。 B、悌,敬爱兄长,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含义相同。 C、而,表转折关系,与《论语》十二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而”用法不同。 D、端,萌芽、发端,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之端也”中的“端”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减少劳役,减轻赋税,敦促礼仪教化,远离罪恶疾病,百姓就会富裕、长寿,但哀公有顾虑,孔子用《诗》中的道理说服了他。 B、太宗认为伤害自身、酿成灾祸的并不是外物,而是因为自己沉溺吃喝、声色等嗜好欲望,所以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行为。 C、在魏征看来,古代圣明的君主都是先从自身入手,才能推及其它事物,詹何认为国君治理好国家的要领是修身,太宗与古人看法相同。 D、关于国君创业与守业哪个难的问题,房玄龄和魏征各执己见,太宗分析了不同看法的缘由,并认为创业已经完成,当下要认真守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②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而身毙。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国君怎样才能“守成”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进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注释】①元化:指造化、天地。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在表现音乐上与《李凭箜篌引》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颈联写一轮圆月已爬上了窗棂,窗外竹林中的蝉不知何时停止了鸣唱。作为听众,诗人沉浸在音乐中,忘记了时间。 C、尾联写听琴后心情更加宁静来表现琴声,并夸赞处士水平高超,可为人师。 D、全诗紧扣题目,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直接摹写琴声的高妙,韵味悠长。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摹琴声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为我们揭晓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句子是“”。
    (2)、《屈原列传》(节选)中“”两句写出了屈原遭受的不公待遇,是“穷”的具体体现,为下文写他因怨作《离骚》作铺垫。
    (3)、高适在《燕歌行》中,“”写战斗紧张危急,将军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①____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犹如一位位智者,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②____,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深挖“新”与“常”,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以守正创新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③____,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08月16日,有删改)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演出市场渐进高潮,“黄牛”不择手段获取门票,其经典运作模式①____:一是利益输送。作为利益共同体,有的主办方、承办方暗中涨价,甚至批量销售门票给“特定用户”。这里的主办方,或为“第一手黄牛”。二是技术入侵。“黄牛党”动用外挂程序,抢票速度秒杀人工操作。②____。“黄牛”往往将集资而来的定金,用于招募人员或进行身份代持,以传统的人海战术抢票。

    显然,③____,不仅给演出市场的“报复性”复苏蒙上了阴影,也对文旅融合消费模式注入的“强心剂”发起了挑战。“黄牛”问题造成的伤害,通常要由整个社会共同买单。抵制“黄牛”,主要要看有没有决心。我们相信,各方如果都下决心采取行动,制防、技防、人防等真正落地见效,同步发力,演出市场的“黄牛”,就只能“黄”,不能“牛”了,最终受益的会是演出市场和广大消费者。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黄牛党”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香港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D、“五四”至今已有二十年,今年才在全国定为青年节,这件事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义。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离骚》)

    “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探究历史典型人物的家国情怀与生死大义,你如何看待屈原(一心求死)与苏武(求死而后求生)的生死选择?请结合上面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