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急”。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板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拔。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不同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于是,“百家争鸣”应运而生。百家,表明当时的思想家层出不穷,他们为后世播撤下智慧的种子。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贵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格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其中的核心和首要的价值标准。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百家争鸣”产生于先秦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面对社会变革,不同阶层的人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和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释,各自智慧超群,交融互补后,形成了登峰造极的哲理智慧,成为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B、佛法不是产生于中国的思想,但在历史发展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C、老子告诉我们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这其中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我们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其思想根源是老子提出的持续性,这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雍也》)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两则材料,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Ⅱ

    看菜

    白金科

            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 , 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固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娃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含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成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撒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

            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 , 等到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

            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来了。

            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失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来就是

            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

            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平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缓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莱”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

             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原载《小小说选刊》2020年9月上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 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 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 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 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
    (3)、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

    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君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速而能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 , 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当:恰当。③折阅:低价销售,亏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好善A无厌B受谏C而能D诫E虽欲F无进G得乎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既是解释《春秋》的著作。 B、跬步,即一小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累土”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的“累土”意思有所不同。 D、“跛鳖致之”中的“致”与“致知在格物”中的“致”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具有一致性。 B、荀子将君子和小人对待善恶正邪的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两类人处世待人的不同态度,最终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C、荀子将士君子面对贫穷生活的态度与良农面对水旱、良贾面对亏损的态度进行类比,指出士君子要正道直行、笃行不怠。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间的关系时,运用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乌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风不未。

    良马足因无主踠 , 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来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①踠(wàn):屈曲、弯曲的意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评诗人一生,“虚负”与“万丈才”,“未曾开”与“一生襟抱”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跌宕。 B、颔联描写花儿凋残、鸟儿悲啼、竹死桐枯的悲凉画面,寄情于景,以景言情,极为感人。 C、颈联写良马因腿脚屈曲而没有遇到好主人,来比喻友人不遇明主,无法施展才能。 D、尾联想象奇特,诗人以告慰的语气劝说亡友,也是作者悲哀无极的心情的曲折表达。
    (2)、这是一首情辞并茂的悼友诗,“哭中有誉,哭中离愤”,请结合诗歌分析“誉”“愤”体现在哪里?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2)、《(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3)、“窗”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却拥有独特的美感,古人常常以“窗”来帮助表情达意,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____,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一曲精神凯歌。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____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打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主动仗。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____的历史。在长征中,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独一无二 一往无前 血浓于水 B、独一无二 一如既往 鱼水情深 C、绝无仅有 一往无前 鱼水情深 D、绝无仅有 一如既往 血浓于水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一曲精神凯歌。 B、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 C、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一曲精神凯歌。 D、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到今年将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____。

            相比于上世纪,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____。“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遥日、“天和”遨游星辰,____;“慧眼”成功观测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中国发现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这些足迹和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储备,确保中国航天继续创造新成就、实现新跨越。

            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追梦路上,中国航天人不断书写新的太空传奇。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将大力发展航天事业。 C、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朝文学家袁枚有一首赞美青苔的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末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于这两句诗,有人认为其中的“学”字很重要,因为有榜样才会有方向,在榜样的激励下,青苔才有勇气开出自己的“花”来;可也有人更赞誉其中的“开”字,认为它显示了青苔自己的行动与作为,倘若没有行动,没有实践,青苔永远不会受到他人的赞美。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文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