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第四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作品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 )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他家挨着一条河。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这条河不宽。河南岸都是大柳树。河里鱼不少,是个钓鱼的好地方。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家的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 “济世救人” “仁心仁术”……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

    他的医室和别的医生的不一样,像一个小药铺。架子上摆着许多青花小磁坛,坛肚子上贴着浅黄蜡笺的签子,写着“九一丹” “珍珠散” “冰片散”……到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乳钵,药碾子,药臼、嘴刀、剪子、镊子……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多有经验的医生和药铺的店伙也鉴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

    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鸡、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了一次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但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他还抽鸦片!他给人家熬大烟,报酬是烟灰和一点膏子。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汪炳没有一个钱。病好后,他只能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城的街上,为王淡人传名。帖子上的言词倒真是淋漓尽致,充满感情。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你好,王淡人先生!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2》,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沈从文的《长河》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散文化的小说不过分地刻画人物,其中的人物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完气足。有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所写的常常只是一种意境,《长河》的《秋(动中有静)》写的是一群过渡人无目的、无条理的闲话,但是那么亲切,那么富有生活气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让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于字里行间自自然然地流出。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详尽描写了医生钓鱼的场景,既紧扣题目,又表现出王淡人恬然自适的性格特征,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对王淡人院落中花草菜蔬的描写和医室对联的展示,显示了一种平民化情调,暗含了作者淡泊宁静的审美趣味。 C、小说叙述这块匾的由来,与前文送给王淡人先生的那块匾的内容“急公好义”形成呼应,体现出了作者构思的严密性。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相较于第一人称,易于展现客观事物,在叙述上更为自由,同时也便于抒发真情实感。
    (2)、关于文中王淡人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淡人医者仁心。他深知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哪家药铺也不会用足,所以他用足药材自己炮制。 B、王淡人安贫乐道。虽然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有添置过新衣服,但并不影响他有时免费为穷苦百姓治病。 C、王淡人急公好义。在遭受水灾之后,他在四个水手的帮助下冒死前往孤村,使孤村村民感动得落泪。 D、王淡人重情重义。他给儿时朋友治病,“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虽用了很多名贵药材但无怨言。
    (3)、汪曾祺的这篇小说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一些版本把小说的最后一段“你好,王淡人先生!”删去了,改用“一庭春雨,满架秋风。”结尾。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 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居易自以逢A好文之主B非次拔擢C欲以生平所贮D仰酬恩造拜命之E日献疏言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如《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 C、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名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字表示礼貌。 D、谪,有贬官降职之意,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的“贬”并

    不都有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却未被上报给皇上。 D、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②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①本诗是韦应物于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②跼 (jú) :拘束。

    ③遽(jù):仓促,匆忙。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山澹吾虑”的“澹”意为“澄净”,“虑”指尘念俗情,杨柳、和风、青山共同

    营造了雅致宁静的氛围。

    B、“依丛适自憩”一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写作者信步游玩的状态来表现他内心的祥和

    与闲适。

    C、“春鸠鸣何处”一句以声衬静,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

    曲同工之妙。 

    D、“结庐”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句子,写自己在东郊结庐而居的闲适,表达

    了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

    (2)、有学者认为,历代山水田园诗人中,韦应物诗风最接近陶渊明。请结合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谈谈你的理解。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

    下的过渡作用的两句是“。”

    (2)、《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

    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

    诗句不胜枚举,如“”就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凄清。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王希季是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一生致力于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的研究、发展,尤其在卫星返回关键技术研究方面____。

    年轻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学院。王希季之所以留学的原因,是因为其初心是学成归来建起一所大电厂为家乡造福,以改变当时昆明电力缺乏,避免因电力缺乏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学习。

    在1950年初春,虽然刚刚建立的新中国____,但决心要报效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轮。当这位____的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

    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王希季用一生的奉献,践行了他的誓言: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费孝通先生的社会科学论著《乡土中国》虽然语句通俗、篇幅不长,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内容却不易懂。一方面,____,阅读难度不小;另一方面,书中描述的“乡土社会”,乡村的孩子恐怕都会感到陌生,距离城市里的孩子就更加遥远。有条件的师生可以通过实地的田野考察,增加直观感受,作为阅读的辅助。我有一年曾在费先生访问过二十六次的江村 , 碰到两拨由老师带队前往参观学习的中学生。事实上,____,正是费先生一直倡导和践行的研究方法。而最根本的,还是要知难而上,沉下心来,耐着性子,____。正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先生所提示的,人年轻时要有意识地读一些“深”一点的书。

    (1)、下列句子中的“我”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条行事准则。 B、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C、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D、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I中王希季毅然决然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堪为青年成长成才的楷模。2020年国庆档热门电影《一点就到家》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回乡创业的故事,他们从大城市回到家乡云南古寨,合伙干电商,实现了改变家乡的梦想。

    在“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中,班级计划举行“青年在家乡建设中的使命”为主题的讨论会。请围绕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