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重点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 )
    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学术论著
  • 2. 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出土了罐、瓶、碗、壶等大量彩绘陶器。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据此判断,姜寨聚落属于下列哪一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 3. “考古中国”在2021年3月发布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特点,另一部分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具有古蜀文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
    A、古蜀文化代表中原文化 B、中华文明多元特点 C、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D、青铜铸造世界领先
  • 4.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推动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诸侯间的战乱纷争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民族间的交流交融 D、思想领域的争鸣
  • 5. 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 6. 《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人物分别是 (    )
    A、孟子和韩非子 B、老子和韩非子 C、孔子和老子 D、孔子和墨子
  • 7. 2014年1月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皇位世袭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 8.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    )
    A、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 B、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 C、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 D、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
  • 9. 有学者认为质朴、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于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用相对落后的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学者重在强调( )
    A、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 B、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 C、法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D、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 10.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A、《史记》的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历史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 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 11.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制度 D、夺去王侯爵位
  • 12. 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国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全国建立了大约50个铸造厂,每个铸造厂都有几百至千个囚犯或劳役作为工人。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
    A、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干预国家经济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强化中央集权 C、实行货币改革,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了对匈奴战争的资金问题
  • 13.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认为:“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材料中董仲舒的“对策”是指( )
    A、实行“仁政” B、独尊儒术 C、推崇“天理” D、以法治国
  • 14. 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
    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 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
  • 1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政权并立与文化停滞 B、开放包容与对外交流
    C、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 16. 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
  • 17.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8. 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推动了水利事业发展 B、阻碍了南北经济交流 C、有利于隋朝实现统一 D、直接导致了隋朝灭亡
  • 19. 某同学为了参加辩论会搜集资料,搜集到的图可以作为证据资料来论证( )

    A、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B、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 C、古代饲养牲畜的品种增多 D、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落后
  • 20. 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动荡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
  • 21. 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材料表明(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 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 D、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 22. 下表是五代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政权

    存在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建立者身份

    后梁

    907—923年

    开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洛阳

    李存勖

    沙陀族,河东节度使

    后汉

    936—946年

    开封

    石敬瑭

    沙陀族,成德、天平军节度使

    后晋

    947—950年

    开封

    刘知远

    沙陀族,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

    后周

    951—960年

    开封

    郭威

    忠武军、河东节度使

    A、定都开封成为统治者的共识 B、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C、北方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D、统治者缺乏稳固政权的有效举措
  • 23.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 24. 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    )
    A、提高了宰相地位 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 C、削弱了君主专制 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 25. 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表明( )
    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 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 26.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27. 古代思想家认为“神”是“形”之“君”。因此,艺术表现也要以神为主。东晋有一位画家提出了“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的见解,并创作了《洛神赋图》等名作。他就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颜真卿 D、吴道子
  • 28. 《中国农业史》称某一著作“最能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耕水平,不仅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最丰富的一部农业科学知识集成,是我国农业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著作应是(   ) 
    A、《齐民要术》 B、《神农本草经》 C、《农书》 D、《农政全书》
  • 29.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 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 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
  • 30. 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ABC处对应正确的是(   )

    A、中书门下   三司   三衙 B、中书省   财政   太尉 C、中书省   三司   太尉 D、中书门下   财政   三衙
  • 31.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 32. 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 … 虽有武 臣,盖仅有也” 。这体现出当时( )
    A、崇文抑武 B、守内虚外 C、藩镇割据 D、无为而治
  • 33.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 34. 宋代文书除手抄外,也推广“摹印颁行”“镂版宣布”。朝廷文书经递铺、邮驿机构下达到州郡,期间各个流通环节均需备案在册。地方收文后要登记编号、归档保存。这些做法(    )
    A、表明活字印刷术成为主流 B、导致权力分割过细的局面 C、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节制 D、体现了崇文抑武治国理念
  • 35. 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这套管理系统被称为( )
    A、四时捺钵 B、南、北面官 C、猛安谋克 D、行省制度
  • 36.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地方权力 C、改善自然环境 D、完善选官制度
  • 37.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纸币“交子”产生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交子”( )

    出处

    记述

     

    《续资治通鉴长编》

    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铁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993年),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宋史·食

    货志》

    真宗时(998—1022),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

    A、宋真宗年间流行于蜀地 B、系政府发行的交易凭证 C、为解决铁钱困境而产生 D、超额发行引发信用危机
  • 38.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   )
    A、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 C、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
  • 39.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 40.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导论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下列科技成就,出现在宋代的有( )
    A、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B、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二、单项选择题Ⅱ: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4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国家初始形态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进入早期国家时期
  • 42. 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 43. “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 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 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
    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 B、实现了中央高度集权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 D、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 44. 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D、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
  • 45. 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
    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 46.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郑国渠南引支斗,溉田近4万顷,遂使关中泾阳、三原、富平、蒲城数县之舄卤,顿成天府沃野,岁收亩均一钟,而数倍于中原。”“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这些记载表明秦国(   )
    A、铁制工具的普及使秦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 B、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发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C、经济建设成效得益于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 D、交通运输网络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明显优势
  • 47.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

    朝代

    制度

    后果

    郡县制

     

    汉初

    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

    汉武帝

    推恩令、刺史

     

    节度使

    藩镇割据

    文官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财政

     

    行省(宣政院、巡检司)

     
    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文人治国风骨不断凸显 C、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D、集权制度建设探索前行
  • 48. 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
    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
  • 49. 汉制,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称酎金。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这种有关酎金的法令称为“酎金律”。“酎金律”的出现(    )
    A、有助于大一统国家的维护 B、拓宽了中央政府的税收来源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货币管理
  • 50. 如图,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休养生息政策成果显著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 51.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52. “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材料旨在揭示( )
    A、门阀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 B、士族势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 C、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合理性 D、门阀政治阻碍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 53. 下表为 304—439 年我国北方出现的 15 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史称“十六国 ”。 这反映了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

    所属民 族

    匈奴

    鲜卑

    (cong)

    政权名 称

    前赵、

    北凉、夏

    前燕、后燕、南 燕、南凉、西秦

    后 赵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北 燕、西凉

    A、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C、鲜卑族综合实力最为强大 D、各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 54.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
    A、反映了经济重心已南移 B、导致了政区的调整 C、说明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缘于北方移民南迁
  • 55. 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
    A、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统治者推崇力量美
  • 56. 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以跻身士流。此风始自魏晋,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  )
    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 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 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 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
  • 57. 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和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阻碍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 58. 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
    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
  • 59. 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这反映了两税法(   )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 60. 北朝早期的佛像,造型雄健粗犷、浑厚质朴,且神态庄严,形成无比尊贵和压抑的氛围。北朝中后期,佛像不仅体型变小,而且表情由肃穆威严变得慈眉善目、含蓄恬静。这一转变主要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信仰开始本土化 B、社会秩序已趋于稳定 C、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D、三教合一局面已形成
  • 61. 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A、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农耕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62. 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的时候,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
    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北宋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C、南宋面临国防压力更大 D、宰相权力反弹威胁皇权
  • 63.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 )
    A、力图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 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
  • 64. 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有人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表明元代行省( )
    A、职能不断发生转变 B、是地方最高监察机构 C、代表中央分驭各地 D、由朝廷临时委派出巡
  • 65. 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 66. 忽必烈遇到重大国事,一般都会向中原地区的儒者寻求意见。元代统治者虽然将中原人群和原南宋统治地区人士都规划为三、四等人种,但依旧给儒士参政议政的机会,且极力推崇“三纲五常”。据此可知,元代(   )
    A、沿袭辽、金的文化政策 B、统治者主动改变民族歧视政策 C、儒学正统地位较为稳固 D、程朱理学开始得到官方推崇
  • 67. 唐长安内外城共二十门,没有俗称。北宋东京里外城共二十二门,有十七个城门有俗名,多以所通往的重要地区命名。南宋临安城的有些城门甚至以民谚相呼应,如东青门的俗名为菜市门。唐至宋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B、市民生活日益丰富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人口流动空间扩大
  • 68. 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成为了正统思想 B、民主意识的萌发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理学思想的影响

三、材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6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写出商和西周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实行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分别列举各一例唐朝和元朝政府在边疆治理上的具体对策(答案示例: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