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表1
坑号
发掘器物
基本特征
3号坑、8号坑
铜尊、铜罍、铜瓿
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相似
3号坑、4号坑
玉琮
文化因素来自甘青地区齐家文化
3号坑、7号坑、8号坑
发现的有领玉璧、
玉璋、玉戈
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
华南地区都有发现
表1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布的考古发掘成果。这可用于印证( )
A、古蜀文明曾领先于全国 B、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广泛 C、早期区域文明间的联系 D、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步2. 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室面临着信任危机 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转型 D、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3. 秦朝建立后,将天下兵器都收缴到都城咸阳并加以销毁,熔铸为12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秦始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将战国时各国所修城防壁垒(除长城外)完全拆除;对于六国故地的贵族、豪富,秦廷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措施。秦朝的上述措施( )A、加强了基层社会管理 B、缓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扩大了秦朝的疆域范围4. “往者(西汉初), 豪强大家, 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 煮海为盐。 一家聚众, 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即流放)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豪强),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这反映了( )A、盐铁私营政策及其危害 B、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 C、郡国并行导致政权不稳 D、汉初地方人口大量流失5. 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6.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改革( )A、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 C、导致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瓦解 D、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7. 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要求“亲近乡里”的“富有之家”要资助贫困之家子弟,使其得以婚配;把百姓婚姻的是否及时,鳏寡数量的多少,作为官员考核升迁的依据。这一诏令旨在( )A、恢复社会经济 B、规范地方民风民俗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官员治理能力8. 下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传统门第观念颠覆 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C、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9. 北宋淮南地区种茶农户众多,被称为“园户”;明州、福州、广州一带出现很多“糖霜户”,专门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这表明当时南方地区( )A、市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农产品商品化倾向明显 D、农户社会地位普遍提高10. 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是推崇“祖宗之法”,如“守内虚外”格局的展开、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等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宋代推崇“祖宗之法”是基于(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国家分裂动荡的历史教训
C、文官政治的出现 D、应对民族政权并立的局势11. 北宋设立街道司,专门负责管理城市里的摊贩。他们通过丈量街道,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对于流动的或是固定的个体户小商贩甚至免缴课税。这说明北宋( )A、地摊经济成为支柱 B、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传统经济政策瓦解12. 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13. 以下是两部史书关于交子的不同记载,说明( )
A、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B、因记载不同无法得出历史真相 C、两则史料互证即可揭示出真相 D、时代不同影响对历史事件解释14. 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康熙时朝廷在湖南苗族聚居区开始设立义学,到清末已经达到139所;在甘青川滇藏地区,清代共设义学和社学104所。这一做法( )A、扩大了政府选拔官员的途径 B、增强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15.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16. 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的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下列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A、六部权力削弱 B、内阁掌决策权 C、皇权得到加强 D、导致宦官专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18. 中国古代选拔统治人才的方式,经历了长期演进过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的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即,一律按才学标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朝普遍实行科举制,凡举士,皆重考试。由此,九品中正制度被完全废止。通过科举考试,一些家庭出身低微的士人也可以中举,可与世家大族、官言人家通婚,重视门第出身的风气越来越衰落。这是中古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唐末以来,“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
——综合自樊树志《国史概要》、邓之诚等著
请回答: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随着这一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弊端?(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为解决魏晋时期的“选才问题”的弊端,隋唐统治者有何创新?并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5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5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 浙江、 江西、 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 顺天、 山东、 山西河南、 陕西归入北卷。 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 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 10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20.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晰,逻辑合理、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