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10月份)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2.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子夏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其中李悝成为法家著名的改革家,吴起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具有道家思想,禽滑厘是墨家巨子,公羊高、谷梁赤注重研究儒家的《春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 )A、诸子百家思想同源异流 B、士人热衷于创立学派以标新立异 C、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D、儒学深刻影响统治者的执政理念3.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人在蜀地南部进入西南地区时,“通五尺道”,并在五尺道上“颇置吏焉”,邛、笮“通为郡县”。五尺道的经略对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保留了考古遗存利于史学研究 B、并通了西南地区的“丝绸之路” C、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边统辖 D、推动了西南民族聚落的发展4. 《后汉书•许荆传》记载,有个叫许武的人,故意提出分家,自占肥田、广宅,使两个弟弟因“克让”的美名而获得举荐,而后他又把田地、财产加三倍归还其弟,使自己博得更高的声誉。该记载( )A、反映出儒学对民众影响的削弱 B、从侧面说明察举制存在一定漏洞 C、揭露了地方官员怠政懒政行为 D、批判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恶行5. 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6.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置羁縻诸州,……四夷之与中国通者甚众,……宜有以记其所从出。天宝中,玄宗问诸蕃国远近,鸿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图对,才十数国。其后贞元(德宗年号)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日。”唐政府这些举措( )A、推动古代地图学的新发展 B、促使华夷同源共祖观念成为主流 C、提升了鸿胪寺的政治地位 D、有利于多元一体政治体系的形成7. 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C、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8. 《齐民要术》中记载:“(水稻)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既非岁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须栽而薅之。)”这体现了( )A、北方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 B、北方出现了水稻复栽技术 C、南方农耕经济超越了北方 D、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深远9. 有学者认为,宋代统治集团的特点是:一、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二、官僚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呈现不稳定状态;三、官户享有的减免赋役的特权较唐代品官要少。这实质上说明,宋代官僚集团( )A、地位剧烈变动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B、制度构建注重制衡与效率 C、逐步出现机会和身份平等的趋势 D、政治事务处理高度程式化10. 至顺元年时河南江北行省的20个路府州当中,8个来源于原江淮行省,7个来源于原湖广行省,5个来源于原中书省,所以,河南江北行省是典型的邻壤切块式。同时,江浙行省是由原江淮行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和福建行省合并而成,也可勉强归于邻壤切块式。这种做法( )A、扩充了行省的社会职能 B、有效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版图 D、意在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11. 宋代是祠神文化成熟的时代,“上而州县,下至闾巷村落,无不各有神祠”。宋代统治者大力尊崇与扶持各种祠神,既完善了以前的祠神,又创造了大批影响深远的祠神。宋代的祠神文化( )A、强化了宋代的封建中央集权 B、有利于教化民众和凝聚民心 C、彰显出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促进民族交融强化民族认同12. 明朝景泰以后,内阁设诰敕房和制敕房,由中书舍人掌办一切诏敕机密文书。正统年间,国有重要大事,内阁大学士可会同各衙门于内阁会议。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行政效率提升 B、内阁权力扩大 C、中枢机构权力下移 D、内阁统辖六部13. 奏折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产物。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限于在京衙门、在京大臣或少数亲信官员使用;雍正将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至各级京官及外省中级官员;乾隆时奏折成为官方文书,由密折转向公开文书。奏折制度的变化( )A、规范了官方的文书运行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地位 C、保证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D、便于增强皇权治理能力14. 明代中期以前,官刻和文化精英经营的私刻是出版业的主体。明代中后期,虽然官刻和私刻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商人经营的坊刻发展更为迅猛,成为三者中最有生机的一个。出版业的主体变化说明( )A、商品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 C、思想专制未阻碍文化发展 D、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度有限15. 《中西记事》载:“国(清)初海禁既开……未几而十三洋行操其利权,税有定则,未几益以规费支销名目,未几而益以归公充饷名目……洋商不堪其悉索,则控于地方官,地方官不能平其讼,则越控于大府,大府不欲穷其狱,乃回诉于本国。于是带兵船论讲,而干戈之衅以起。”材料可用于说明( )A、闭关锁国导致列强对华侵略 B、十三行是鸦片战争的主要责任人 C、清初开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D、十三行的腐朽激化中西矛盾16. 1902年,梁启超大声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梁启超积极推动史界革命意在( )A、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氛围 B、培植国民意识和近代国家观念 C、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D、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商人,都明白一个基本的经营之道: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掌控整条产业链,而不仅是制造这一个环节。作为最早经营茶叶外贸生意的常家,直接把眼光投向了中国的产茶之地,他们最早开辟了南起福建武夷山等产茶之地,经江西景德镇、南昌、九江,湖北汉口、襄阳,河南南阳、洛阳,山西平遥、大同至张家口,再运往恰克图的绵延数千千米的“茶叶之路”。他们从南方贩茶叶,把制造、包装、加工、运输、批发、零售这整条产业链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正是这条高效整合的产业链,造就了以晋商为代表的一代茶商的辉煌的成就。
——摘编自《晋商史料全览》等
材料二:世界因15世纪90年代的新发现而发生了变化,欧洲再不是环球事务的边缘地带,而是世界发展的引擎。马德里和里斯本做出的决策能影响到几千英里以外的世界,如同当年从阿拔斯的巴格达、中国唐朝的洛阳、蒙古首都哈拉和林或中亚撒马尔罕发出的号令一样。如今是条条大路通欧洲。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明朝后期以来以茶叶贸易为代表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马德里和里斯本分别属于哪个国家。概括地理大发现后西欧出现了哪些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并说明其对西欧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18. 法律与教化材料一:教化一词意指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和教育感化。传统教化不同于当代道德教育,其作为法律中重要的一部分,源生于道德,升华于法律,在通过法律控制社会秩序的古代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律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之中,从社会法学派的角度,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法律的本质代表着所在社会的本质。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孔子关于教化法思想的学说创立于春秋时代,却成就于中国的千秋万代。反观这一现象,可看出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不仅代表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属性,更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存的本质规律。
——摘编自乔冠文《孔子教化的法思想价值探析》
材料二:由于外族的入侵和自身的腐朽堕落,罗马帝国后期国力极其衰落,帝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也开始违背其制定的法律。这时,教会经常起到维护法律的作用。
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权力服从法律”的思想体现了基督教对法律的极度重视。为了保持教会的独立,就必须限制国王的权力,法律顺理成章地成为规约王权最有效且最有力的“杀手锏”。
随着日耳曼族的大举入侵,当他们用野蛮的手段毁灭古罗马文明的时候,基督教会则以一个捍卫者的身份出现,把残留的古罗马法治思想的火种保留了下来。罗素说:“公元6世纪及以后几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了文明的普遍衰落,在这期间,古罗马所残留的一些文化主要借教会得以保存……教会的诸组织创造了一种稳固的体制,后来,使学术和文化在其中得到复兴。”正是这些罗马法及其法治理念的保留,才有了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和人们对法律和正义的不断呼声。
——摘编自靳浩辉《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会维护法律的行为所产生的意义。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重建国家制度和秩序,针对科举制度之种种弊病,不断予以矫正。建隆三年下诏规定:“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且“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以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建隆四年,再次下诏,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所谓“给食”,即为赴京考生提供食宿费用,以收取新归附之地士心;“特奏名”即照顾录取年龄较大且屡次落榜的考生。到太宗时期,取士人数明显增加,改革举措也更为大刀阔斧一些。首先,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其次,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另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科举制的革新之处。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约从18世纪末叶起,随着西方商人和旅行家对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加, 以往耶稣会士笔下对中国的理想主义报道被挤到一边。商人们对中国文化或者对“中央王国”的精神生活少有兴趣,只对对华贸易和赢利兴致勃勃。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工业革命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列强借助优越的技术和军事力量追求殖民扩张,追求强权的获益,并以此代替了对中国的兴趣。当时,不是中国,而是欧洲陷入了一种自大感和“欧洲中心”的精神状态中。以往对中国的和谐之音出现了反转,中国和中国人的图像已变得怪诞不经,滑稽可笑,甚至穷困潦倒,毫无希望。
——摘编自邵灵侠《文化碰撞: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德文化交流》
针对材料所述情况,请你以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真实状况反驳材料中的观点。(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