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卷(六)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4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考古人员在回忆遗址考古时说:“当发掘到第四层时,发现一小层一小层像夹心饼干似的夹层,总厚度四五十厘米。”轻轻揭起“它们原来是稻叶、稻谷、谷壳、焦谷、稻秆等水稻的遗物”。据此可推断出该遗址位于( )A、云南省元谋县 B、陕西西安半坡村 C、北京市周口店 D、浙江余姚河姆渡2. 董仲舒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说: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A、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B、巩固汉朝统治 C、改善国家的财政状况 D、培养儒学人才3.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源于齐国和鲁国这两个重要的诸侯国。齐国是姜子牙因其辅佐周武王有功而取得的封地,鲁国是周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可见周初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功臣 B、宗亲和功臣 C、宗亲 D、前朝君王的后代4.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经济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5. 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据此可知,孔子在教学中( )A、注重文化知识教育 B、主张“有教无类” C、注重德育教育 D、教育弟子全面发展6.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陕西、四川,包括战国时七国的广大地区都有铁器出土,各地出土的铁农具的种类和形制已经没有多大区别。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战争频繁发生 B、政治改革不断 C、生产力水平提高 D、商业贸易繁荣7. 春秋时期,郑灵公赐宴甲鱼汤却偏偏不给公子宋,公子宋大怒,用手指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下,郑灵公发怒扬言要杀死公子宋,却反被公子宋带人杀死。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发展遇到阻碍 B、王室衰微 C、旧有制度遭到破坏 D、诸侯争霸8. 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体现了东晋南朝时( )A、海外贸易发展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社会比较安定 D、积极进取开疆拓土9. 《陕西通志》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这一社会现象直致导致了( )A、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崇祯皇帝自缢而亡 C、吴三桂引清军人关 D、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0. 明朝洪武初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六千五百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其中的原因有( )A、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乱 B、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玉米、甘薯等外来农作物传人中国 D、占城稻开始由越南传人中国11.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明二者都( )A、引发了文字狱 B、削弱了儒学地位 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损害了国家统一12. 马戛尔尼曾邀请清军将领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练,福康安竟拒绝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福康安的话语反映出( )A、清统治者盲目自大,鄙薄科学技术 B、清朝科学技术先进,不屑学习西方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提倡重文轻武 D、清朝军队武器先进,远超英国水平13.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中记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航行于松花江,巡视至吉林乌喇(今吉林省吉林市) ……此次行程非常艰难……冬雪之时,沙结冰坚;夏雨,泥深淤阻……”康熙帝此次行程的任务是( )A、抵御沙皇俄国入侵 B、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C、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D、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4.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表明( )A、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大臣可以独自决断国家大事 C、军机处的设立分散了皇帝的权力 D、军机处的职能是监察百官15. 下图中的路线示意的是( )A、遣唐使来华 B、元朝修建的陆路交通网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日本
二、材料分析题
-
16. 某校七(2)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进行探究,请你结合下列材料与要求,帮助完成。
材料一 在春秋这个乱世里,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融合。主要参与者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土,也不断地收纳本来不归属于他们的族群,融合为新的族群国家。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图⑨ 春秋初期及春秋后期诸侯国分布对比图
材料二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基本模式。
——摘自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秦始皇
汉武帝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和度量衡
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材料三 孝文帝(467年——499年)在位29年,是北魏改革最为频繁的历史阶段。对他的改革,史学界的评价,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一是赞扬肯定①:二是褒贬兼有②:三是全盘否定③。
——摘编自叶言都《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遗产》等
图⑩ 北魏疆域(局部)、陶俑及孝文帝时期姓氏对应列表
(1)、观察材料一图⑨两幅图片,指出春秋前期和后期诸侯国形势的变化,并说说这一变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的政治特征。(3)、根据材料三及图⑩信息,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三中任一观点加以解读。17.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任务一:图片解读——技术进步
任务二:史料解读——社会风貌
任务三:数据解读——社会发展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1)、根据_上面图片信息,请分别指出图一工具和图二作物的优点。并概述图三纸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唐诗和宋代著述对研究唐宋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下列问题作答。①杜甫《忆昔》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哪一盛世景象?
②元稹《法曲》诗句:“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③吴自牧《梦粱录》:“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从哪几个方面记述了宋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景象?
(3)、 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