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国家初始形态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进入早期国家时期
  • 2. “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 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 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
    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 B、实现了中央高度集权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 D、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 3. 秦国人长期与戎狄杂处,“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商鞅“为其男女之别”,“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由此可知,该变法内容带有的政治目的是(   )
    A、方便基层管理 B、保障贵族利益 C、改良社会风俗 D、打破血缘关系
  • 4. 通观东汉的历史,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法治社会 B、皇帝爱好 C、君主专制 D、历史吊诡
  • 5. 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指出:“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由此可知(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士族专权导致东晋政权衰落 C、门阀政治有利政权平稳过渡 D、呈现了政治分权制衡特征
  • 6. 下表为 304—439 年我国北方出现的 15 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史称“十六国 ”。 这反映了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

    所属民 族

    匈奴

    鲜卑

    (cong)

    政权名 称

    前赵、

    北凉、夏

    前燕、后燕、南 燕、南凉、西秦

    后 赵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北 燕、西凉

    A、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C、鲜卑族综合实力最为强大 D、各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 7. 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这反映了两税法(   )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 8. 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这反映出( )
    A、社会实现了公平、公正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9. 某一历史时期时人描述“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这一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 10. 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

    下列选项中,政策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甲——设伊犁将军 B、乙——雅克萨之战 C、丙——派办事大臣 D、丁——设台湾行省
  • 11. 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关羽勇武过人,义重如山;《杨家将》讲述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这反映明清小说(   )
    A、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 12. 晚清时期,从湘军走出来的总督、巡抚、尚书有26人,三品以上大员52人;淮军将领中出任地方大员者4人,文职僚属中担任疆吏枢臣者34人。这反映了(   )
    A、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B、清政府统治危机解除 C、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实现 D、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 13. 清末新政期间,曾经使疆吏、枢臣、朝官、亲贵、缙绅、武将和众多附着于科举制度的士人合为一体的那些东西,日趋分崩离析。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可用于说明(   )
    A、学习西方已成为社会共识 B、辛亥革命爆发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C、民众民权意识的充分觉醒 D、新政使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动
  •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猛烈地抨击封建思想、使科学和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5. 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反映出(   )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领导权 B、五四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 16. 如表统计了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的党员成分。由表可推知(   )
     

    赣南

    闽西

    农民

    80%

    60%

    工人

    10%

    13%

    知识分子及商人

    10%

    10%

    A、农民对“土地革命路线”的认同 B、民主政权认真落实“三三制”原则 C、中央苏区入党标准采取区别对待 D、国民大革命高潮传播至中央苏区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材料二

    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部分)

     

    糙米价格(每石)

    棉布价格(每匹)

    踹匠工资(每匹)

    1665年

    约400文

    约30文

    l1文

    1724年

    约1000文

    约30~35文

    约11文

    18世纪末

    约1500文

    约100~200文

    约14文

    (注;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踹匠约2万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苏杭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中新现象及产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统计表中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加以评析。
  •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的第一次表演,它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首先,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这些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其次,辛亥革命的目的和方向是推倒封建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判定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质的基本依据。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要求资产阶级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阶级代言人。

    ——摘编自张海鹏《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二,说明作者认定“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双重使命。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片中的历史

    某小组围绕“图片中的历史”展开了交流讨论。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唱响了时代主旋律,传播了时代最强音。

    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以“探索”为题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2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态渐趋完善。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增强,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各诸侯国对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分别登记,地方官对所掌户籍和赋税要造册上报中央,以查考其政绩。户籍制度名称和形式各异,没有统一。秦朝时期,不仅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审查核实的登记程序,登记内容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对民户加强控制和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服务。对虚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以成文法典布之于众。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后世王朝大多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不断完善。

    ——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户籍制度兴起的原因及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户籍制度形成的意义。